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历史论文

历史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

所属栏目: 历史论文  更新时间:2015-03-21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理念,“生成”对应于“预设”。传统的课堂教学,常常只有预设而不见生成,老师完全按照自己在备课中的预设来上课。而新课改则要求老师以学生为主体,注重课堂中师生互动生成的学生资源。于是一些老师产生了困惑:“课前还要不要预设?老师上课跟着学生的生成跑行不行?”“如何把握及处理课堂上随时出现的生成性资源?”在此笔者想结合自己上《繁荣的宋元文化》一课的教学实践谈谈历史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

  传统观念认为生成与预设是一组对立的概念,但我认为预设与生成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是同等重要的。

  一、预设是生成的基础

  有人说好课是“自然生成”的,但是“自然生成”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生成”。课前我们必须认真领会课标理念,钻研教材教法,确定教学目标。比如给学生创设一个怎样的情景,需要备什么样的课件或教具,学生可能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教师如何做好引导和疏通等等,这些都是需要事先考虑好的。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做到因势利导,有的放矢,及时捕捉学生的疑问、想法、创见等精彩瞬间,我们的课堂才能浪花闪耀,高潮迭起。

  在上《繁荣的宋元文化》这一课前,我做了比以往更精细、更充分的预设。

  1、预设教学目标。

  我认为评价一堂课的优劣,首先要考虑的是课堂教学目标。达到教学目标的过程应该是生成的,但达到怎样的教学目标一定是预先设计好的。随着课堂教学的深入,可能部分教学目标要随时调整,比如提高要求或降低水平。但任何一堂课在操作之前,都应有清晰而明确的教学目标。无论是有关知识和能力的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还是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目标,都只能依靠教师课前的设计。

  2、预设教学环节。

  课堂教学的环节和步骤必须提前设计。虽然每个教学步骤并不会完全照着老师的意愿去实现,但是一堂课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接着做什么,最后做什么,老师必须心中有数。

  3、预设辅助手段。

  借用什么样的手段辅助教学目标的完成,也只能提前设计,精心准备。《繁荣的宋元文化》这课有很多图片,还要进行词曲欣赏,所以我决定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前我精心设计了一个多媒体课件。

  4、预设学生学情。

  学生是一群鲜活的生命个体,他们的知识经验、认知水平等皆不相同,加之课前准备的程度不一,我们的课堂教学往往会产生一些变化。所以上课之前,我们要去充分地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知识储备,了解他们的课前准备,预测可能发生的一切课堂变化,并思考其对策,然后存储在自己的弹性预设空间内。

  上《繁荣的宋元文化》这课前,我认真分析了学生学情。学生对于《资治通鉴》比较陌生,可谁都知道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宋词这部分内容,学生在语文课上已经接触过苏轼、辛弃疾等词人的作品。对于元曲,学生也很陌生。针对这样的情况,我决定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内容入手。比如介绍苏轼,苏轼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大多数学生知道,有些学生还会背,于是我决定首先让学生欣赏这首词(多媒体展示),提出问题:这首词的名称是?谁写的?然后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估计学生可能会问:这首词写于何地?作者为什么要写这首词?学生如果解决不了,老师再帮助解决。

  5、预设质疑问难。

  新课标要求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做到不唯书,不唯师,敢就文章的“关键点”“疑惑处”“重难点”“模糊处”,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这些意外问题的出现,使生成的教学资源更具偶然性,让我们一时难以驾驭。所以,我们备课时应对上述易引起学生质疑问难的地方进行深入预设。比如《资治通鉴》,书上说它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学生可能会问:什么是编年体?什么叫通史?对于学生可能会提出的问题,老师课前要作充分预设。

  二、生成是预设的升华

  传统的课堂教学注重预设,处在教改转型期的教师,也正在做更精细的预设。充分的预设,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保障,同时也成为融入新课改的绊脚石。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统一,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升华。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我们应该“提倡生成”、“期待生成”,同时也能够“关注生成”、“驾驭生成”,让学生的问题跟着我们的课堂一起飞翔。

  一、营造氛围,尊重生成

  传统教学中,老师对学生处于居高临下的地位,“我教你学”,“我讲你听”。在这样的课堂环境中,长此以往,乖乖听老师讲课会变成学生自然的观念,自觉的行为。有的学生产生了问题也不敢问,既害怕老师的讲课被打断,遭到训斥,又害怕同学们讥笑自己的无知。这样一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无疑受到了压制。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创设一种宽容、自由、融洽的研究氛围。当学生产生创造性思维火花时,教师应采取积极的鼓励态度。如果学生的这种火花在课堂上无法进行研究或展开时,则是留到课余或其它条件成熟时再研究,而这个过程需要教师全程参与关注。而在课堂中能研究,能放大的,则必须敏感的捕捉和利用。一句话,我们要创设一个宽容、自由、融洽的研究氛围,然后不失时机地捕捉学生的生成,尊重生成。

  在上“繁荣的宋元文化”一课时,我以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开头,启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问几个为什么。首先就营造出一种很好的学习氛围。这整节课都是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就负责创设情景,并在必要时作一些启发和补充。看到“繁荣的宋元文化”这个标题,学生会问:宋元文化到底怎样繁荣?宋元文化为什么会如此繁荣?说到“宋词”,学生会问:什么是词,它是怎样形成的?宋朝有哪些著名词人?他们的词各自有什么特点?讲到《窦娥冤》,学生会问:这部作品描绘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作者为什么要写这部作品?作者为什么能完成这样一部作品?说到《资治通鉴》,学生又会问:作者为什么要编写此书?《资治通鉴》的体例是什么?什么是编年体?什么叫通史?学生提的这些问题集中反映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学生在 “ 生成 ” 中建构了属于自己的认知结构。

  二、从容不迫 ,应对生成

  尽管课前我们进行了充分的,并且是以学生为本的人性化预设,有时课堂上的许多情况我们还是无法预知的。

  当课堂生成新的教学资源时,无论是已经预设的还是未曾预设。教师要给自己一个平静的心态,不慌不忙,从容不迫,相信自己已经充分地预设学生,预设文本;面对如此的生成,已是胸有成竹,一定会在与学生平等对话与合作中迎刃而解。

  三、在“预设”中给“生成”留足空间

  在教学中,预设是必要的,但同时是有弹性的,有留白的。因为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建构过程。这些由学生的原有经验,知识结构,个性等多方面的复杂性与差异性决定的。因此,教师充分考虑可能会出现的情况,从而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给生成留足空间。

  四、及时整顿预设,给生成腾出空间

  课堂教学千变万化,教师人提高生成教学的驾驭能力。贵在平时意识的养成训练,只有足够的意识加上良好的实践,才会具备随机处理的能力;只有及时整顿课前预设,给学生腾出空间,为学生生成提供条件,鼓励生成,才会出现更多的生成时机。

  预设与生成是相互联系的。“预设”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有章可循,“生成”使我们的课堂精彩纷呈。面对新课改,我们要在继承传统预设课堂的良好基础上,积极引入并探索“动态生成”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做到“预设”与“生成”的有机融合,做到及时反思,扬长避短,使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我想,这样的课堂才是学生真正需要的,也是新一轮课改所积极倡导的。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历史教学中不要忽视“图”的作用    下一篇:反思探索历史课堂教学高效之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