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借力现代信息技术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6-02-13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姓名:郝向利    单位:陈仓区虢镇小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信息时代的到来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且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信息社会要求必须具有很强的搜集、处理、利用信息的能力,而这正是被传统语文教学所忽视的重要环节。正是基于这种世界范围内的深刻变革,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上了日程,提出了要引导学生利用阅览室、图书馆、网络等查阅资料,并在“教学设备”中对学校的硬件建设作了具体的要求。

  一、利用信息技术生动形象的特点,激发阅读欲望兴趣是小学生积极认识,积极探究的学习心理特征,也就是说兴趣是小学生学习的最好动力,最有持久力的动力。一直以来,小学语文教学只是停留在“说教”这一层次,手段单一,方法老套,教具不多,很难培养学生兴趣的稳定性、持久性,更难使学生真正产生一种学习的内驱力。然而,计算机集文字、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于一体,动静结合、图文并茂,创设了逼真的教学情境,渲染了活泼的教学气氛,令学生耳目一新,更具吸引力,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短时间内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使整个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活泼,生动高效,是其他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

  应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例如教师在教学人教课标版小学四年级语文课《触摸春天》一课时教师这样导入新课的:“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好听的音乐,想不想听?请你轻轻闭上眼睛,用心去听,然后说说你好像听到了什么声音?仿佛看到了什么景象?春天在我们的眼里是那么的美好,大家知道吗,盲人眼中的春天又是什么样的呢?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上节课认识的盲女孩安静,共同触摸春天。”教师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听一听,闭上眼睛想一想,然后说一说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很好的创设学习的情境,为新课教学的展开打好了铺垫,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利用信息技术,训练学生听力,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多媒体集声音、图象、文字、动画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具有图象直观、色彩鲜明、音响逼真、动静结合的特点和优势。以往的作文教学是教师出一个作文题目或一段材料后学生们便静坐下来冥思苦想,这样难以激发灵感,收效不大。将信息技术或丰富多彩的网络资源运用于作文教学中,有效的缓解了这一矛盾。教师可在课前收集、整理与本节作文训练主旨有关的文字、图象、声音等相关的资料,将枯燥的材料、题目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使其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使学生调动多种感官认识世界,从中摄取多种营养,不断完善、丰富自己的作文“材料库”,从而进一步激发其写作兴趣,为动笔写作打下基础。

  听力和朗读是重要的语文基本功,利用信息技术训练学生的听力和朗读能力至少有两个有效的途径:

  一是使用现成的语文教学软件或光盘、磁带等辅助资料。《荷花》、《珍珠泉》、《桂林山水》、《鸟的天堂》等优美散文的学习没有读是不能称得上真正的鉴赏的。对这类课文的教学应让学生充分朗读,体悟作者的感情。学生通过听范读资料训练听力的同时,也感悟了范读的妙处。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运用信息技术提供的朗读素材可以随意控制,按自己的进度进行跟读、自读、感情朗读,朗读时注意语速、节奏,尤其要符合作者的感情。对于配有画面的课文朗读,可以通过声道的选择,让学生看画面通过自己的朗读体验作者的情感及作者写作的技巧,从而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

  二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通过计算机的“录音”功能将学生自己的朗读录下,由学生听录音,自己从中去发现问题,矫正读音及情感的处理等。学生通过自评和互评的方式,提出改进的方案,再反复录音,反复比较,听力和朗读能力进步的速度往往是我们老师难以想象的。

  三、利用信息技术,以人为本,进行多样化的阅读训练基于校园网络下的语文教学,对于促使学生自主阅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合作学习的学习能力,都起到了重要的意义。随着网络教学理论的深入研究,语文学习活动将更加个性化、情境化、多样化、综合化,我在尝试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同时,也尝试着利用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多样化的阅读训练。

  1.美文精读:精读可强化学生的基本阅读能力,在网络环境下同样不可忽视,因为美读强调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和深入思考,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给学生提供精读方法,用多媒体出示课文中的精彩句段,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合作探究、交流阅读所得。例如教学六年级朱自清的散文《匆匆》,运用我区推广的自能赏读教学策略,可让学生画出读得有韵味的句子,将其运用多媒体展示,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蕴含在句子中的含义,进一步引导出学生有感情朗读,深化理解。

  2.主题研读:学生围绕一定的主题,按照点圆式信息传输路径阅读大量有关文本。这种阅读主题丰富灵活,信息容量大,外延宽,传输路径具有辐射性。教师可提供经整理的大量资源,学生可从网上获取相关资源,可在班级论坛交流心得。如教学五年级上册第一组课文时,可引导学生围绕“我爱阅读”这一主题,阅读相关文章,体会读书的乐趣,并从中总结阅读的基本方法。

  3.个性阅读:学习主体在网上快速阅读,然后根据需要自主选取最有用的文章或段落进行精读,这是一种由“面”及“点”的信息输入方式。个性阅读的结果往往通过写作表现出来,学生可以将自己阅读所得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在班级主页或班级论坛上交流。

  四、利用信息技术,更好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多媒体技术不仅具有模拟性,而且可以生动直观地展示原来无法直接展示的东西,摆脱了传统的、被动的注入式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模式为学习者提供图文、音像并茂,丰富多彩的交互式人机界面。因而,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其实现探索和发现知识创造有利条件,从而,真正达到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实现自己获取知识,甚至自我创造新的知识。例如:在学习《詹天佑》一课时,我估计到“为什么‘人字形’线路能使火车爬上陡坡”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因此,设计了这样一段课件:八达岭的‘人字形’线路和蜿蜒的盘山公路。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观察火车沿‘人字形’铁路上坡的情形,说一说火车是怎样爬上陡坡的;接着设问:“为什么必须沿‘人字形’才能爬上坡?”在学生感到困惑时,演播这段课件,并启发他们联系自然课中关于“斜面”的知识。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懂得:修建‘人字形’线路与盘山公路的道理是一样的:都是利用斜面原理达到“省力”的目的,因此能爬上陡坡。最后,再让学生读课文中有关句子,根据自己的理解,用笔画一画—‘人字形’线路是什么样的?用模型演示“火车”是怎样爬上陡坡的。这个过程,学生在一段直观、简单的课件的启示下,把自然知识联系了起来,体会了詹天佑设计‘人字形’线路的科学性;同时又应用“简笔画”技能,在“画画、做做”中领悟到了“火车爬上陡坡”的情形,体会了当时线路设计的合理性。正是现代教育技术的巧妙运用,才将学生引向主动参与、主动探究的前台,教师也由讲解者变为学生活动的引导者、参与者。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是多元信息与语文的人文性的碰撞。它必将为小学语文注入新的活力,为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学好、用好知识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只要我们语文教师能够以新的思考和创造性的劳动,去精心搜集、选择适合教材内容,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信息媒体,选择适当的教学时机,灵活巧用信息技术手段,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一定能求得最佳“教”的效益,学生也能充分发挥潜能,求得最佳“学”的效果。因此我们要不断探索,挖掘潜力,让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下一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口语交际教学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