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让语文课堂思舞飞扬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6-04-2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语文课堂应该是生动的,活泼的,是知识的乐园,学生在里面自由的遨游。课堂上老师是放松的,像经典的散文一样形散而神不散。学生是轻松的,可以笑、可以闹、可以激昂、可以愤怒,甚至可以游戏、可以比赛。营造这样如此的快乐、活泼的语文课堂一直是我所追求。闻一多先生在诗歌《死水》中写道:“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课堂如成了死水在我看来那是老师的悲哀,学生的悲哀,不经过激碰,思维何以活跃?没有思维的课堂,老师的价值在哪里?上课的意义又在哪里?那么又如何在语文的课堂应该让学生思舞飞扬?

  一、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1、激发讨论兴趣

  爱因斯坦曾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亦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学习有着无穷的魅力,有兴趣才有渴求,有渴求才有动力,让学生化主动为被动。

  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引下,借助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工具,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肤觉等感官,让它们都能活起来,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

  2、利用“鲶鱼效应”

  挪威人爱吃沙丁鱼,故那里人大都以捕捞沙丁鱼为生。由于活鱼卖价比死鱼高好几倍。如何保证其鲜活成了关键,一次偶然的机会,一渔民惊奇的发现将鲶鱼放进装沙丁鱼的鱼舱,由于鲶鱼的好动使沙丁鱼则受其影响,便加速游动。这样带动了水面的不断波动,从而使氧气充分,如此一来,沙丁鱼便活着回到港口。

  —— “鲶鱼效应”。

  更多的时候,我们总是抱怨课堂上学生积极性不高,精神不饱满,劲头不足,整天耷拉着脑袋,千金难买一举手,以致于学习的目标落不到实处。其实,任何一个班,无论整体素质如何总有那么几个思维敏捷、表现欲强的“活跃分子”,我想,为什么不好利用他们呢?不要总认为他们的存在影响了课堂纪律,我们完全可以学习一下聪明的渔夫,鼓励他们、发掘他们,让他们成为课堂的“鲶鱼”,以此刺激周围那些懒于动口、懒于动手的学生,从而形成一种健康、积极、向上的竞争氛围。试想,一堂课上,学生们竞相举手、踊跃发言、对答如流、凝神静听、下笔成文……有了这样的学习状态,我们还愁上不好课,还愁学生的学习效率不高?

  学生可以成为鲶鱼,我们老师为什么不可以?

  以前我课堂上经常发现一个问题提出来,学生或神游万里,连题目都不清楚;或冷眼旁观,一副恹恹欲睡之态;或答非所云,相关甚远……因此长吁短叹,叹自己如何的运气差教了这么一班素质差,脑子笨,不专心的学生。现在经过一年来的学习和摸索,才发现其实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老师本身。偶尔把自己当成是一条“鲶鱼”也不是一件坏事。写板书的时候,我会故意“出错”当然频率不能太高,否则学生得怀疑老师底子了。比如说一些学生会经常性犯错的字,我也会故意的多一笔少一画,“老师,老师您写错了,那字不应该是这么写的!”马上就会有学生兴奋的提出来,小脸红通通的为能发现的老师的错误而自豪开心;在解读文本时,尽量的鼓励学生跟我形成“辩论”的态势,将“误解”变为“多解”和“正解”;提问时把自己当成是猎人,习惯设计一些“问题陷阱”……让学生随时待命处在警觉和发现状态,老师就如同鲶鱼一样时时来“搅活”课堂氛围。把学生对课堂的态度从“怕”转变成“爱”,人人参与,师生形成互动相互促进、提高、欣赏。这样的课堂何愁效率!

  3、放下架子,给学生说话的机会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所谓放下架子,放下的是老师自己的架子,老师是传道授业解惑之人不是领导,用不着整天板着脸,让学生全怕你,然后用命令式语气告诉学生做什么。不要让我们的话成为“金口玉言”, 90后的一代个性的一代,也是聪明的一代,他们所知道的东西有时超越年龄。老师应学会“放”适时“放”。一直以来,我们习惯主宰课堂,让学生读这段、读那段,然后我们提问、学生回答,我们讲、学生听成为一固定模式。我们没有经历他们的成长,也代替不了他们的感悟。那么我们为什么不“放放”把课堂还给学生,给他们足够的时间,让他们成为“讲”的主题,把感动的、领悟的统统讲出来,把不懂不会的,没把握的拿出来交流,努力解放学生的思维,积极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有话想说,敢说、大胆鼓励学生说,60个人的课堂不可能同一思维、同一智力。如此,老师也可以有的放矢。“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相信给他们一方太阳,他们必将还我们一片灿烂的课堂。

  二、让学生思维“舞”起来

  1、答案,求同存异

  一千个“莎士比亚”就能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的魅力就在于答案的不单一性,只要言之有理都可以以成为答案。不要小看了他们,他们所处的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接触的东西未必比成年人少。因而老师要根据学生求新、求异的心理,给他们以绝对的赞同,促使学生用积极的思维态度,全身心的投入到解决问题的情景中去,从而在这个过程汲取老师所要传达的知识。

  做为老师,唯美首先应吃透教材,掌整体,把握每篇课文的思想感情。然后去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多求异,少求同,鼓励他们标新立异。很多时候,我们总是喜欢只有一个声音,那就老实自己的,对于没有自己预期的答案,很生气,即使是对的,也要驳回,然后死拉硬扯把学生思维拨回到原定轨道。其实那样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更不必说体验到学习的快乐。相信学生也会很受打击,他们的思维被最大限度的束缚,以后可能只会循规蹈矩地遵循所谓的“正确与否”,从此扼杀了学生舞动的思维。

  天不都是蔚蓝的,小溪也不尽清澈,眼睛不必一定像两颗黑葡萄。不同时间的天是变幻多样的,不同季节的小溪有着不同的背景。眼睛更是心灵的窗户,深浅形状、光泽神韵更复杂得多。正因为有了独特的观察角度,才会闪现出学生丰富的答案。语文不是数学,一加一只能等于二,在语文的殿堂一加一为什么不能使零或者任何一个数,只要言之有理。语文的魅力本就在于其不可确定性与多样性,做为老师我们应该鼓励这种轻舞飞扬的思维,而不是将其扼杀在摇篮。

  2、学生,学会质疑

  巴尔扎尔说,打开一切科学殿堂的钥匙毫无疑问是的问号。俗话说“学贵有疑”, 有疑才有问,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疑是点燃思维探索的火种。人类的发明也好文明也罢,其演进源于思维,而一切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的。故想要舞动学生的思维,势必让学生学会质疑。

  “授人以鱼,授人以渔”因为鱼只能供一日之食,而渔则是终身受用无穷。课堂上老师应用尽一切手段,促使学生有质疑的积极性,使其思维在40分钟内处于兴奋状态。那么又如何因势利导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呢?老师提有价值的问题,一个问题出来,提的好不好,不但能很好的展现课堂中的轻重疏密关系,更能让课堂气氛跌宕起伏,抑扬有序,从而扬起学生想象的风帆,搭起思维的跳板,即给他们足够的思维空间。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在上课伊始讲了诸多关于李、孟之间交往的生动故事,为学生理解后两句诗埋下伏笔,然后在品析“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时问如何来理解的“碧空尽”、“唯”的含义?便让学生根据前面的基调天马行空想象其中之情之深的友谊。其次一个问题的提出往往除了需要空间还需要时间,只有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才能发现问题和提出质疑。所以,一位有经验的老师应当善于运用多样的设疑方法,来启迪学生思维激发思想火花。对于难度较大、特别是容易遗漏的内容,如果从正面切入难以奏效,教师应旁敲侧击,问此及彼,给学生指明方向,进而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下,如此思维下的课堂必是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3、教学,取境生活

  教学源于生活,生活既是教学。生活是知识之源,感知之始,把教学和学生熟悉的整个生活,整个社会相联系以来,做到陶行知老人曾提出的“教、学、做合一”相信一切都是事半功倍的。

  课堂情景模拟添加生活:生活即教材,生活中的很多知识都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源泉,老师在课堂中适时地引入生活情景,既可以解决学生由于地域、家境、经历等不同而来带对课文感知能力不同的问题,又可以有效地提高学习兴趣。

  《桂林山水》让学生自己分角色做导游和游客,自己来讲解。《触摸春天》、《落花生》、《地震中的父与子》谈的学生的自己或者身边的例子,在自己的讲说中感知老师所要他们明白的道理。《桂花雨》、《闰土》每个人都谈谈童年,谈谈自己的生活。整堂课的学生思维在不知不觉中舞动。

  课堂情景模拟还原生活:课堂既是生活,在课堂教学中,从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入手,把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做为材料恰当地创设情境,让学生如同置身于现实生活中循序渐进的接受知识,领悟知识,把感性的书本知识上升为理性的自我知识,并可以用知识的思想增强自己实践意识。如《蟋蟀的住宅》一文,我要求学生认真仔细地去观察蟋蟀这个小昆虫及其住宅。因为我们的孩子们都生活在农村,所以这不是难题,班上绝大部分同学都积极响应认认真真趴在草丛里仔细观察过蟋蟀并研究过它的住宅。然后再上这篇课文时,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是如鱼得水,得心应手。甚至还提不出不少对这项“伟大的工程”的建议和书上未曾提到的优点。又如《白鹅》、《猫》、《母鸡》,上这单元时,给学生的作业就是每天回家观察自家的牲畜去,然后纪录下来第二天在课上相互交流,如此对课文的学习,作者感情的理解帮助很大。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批注式阅读:读出自主、读出个性、读出创新    下一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