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其他论文

浅谈学校德育方法的改进

所属栏目: 其他论文  更新时间:2016-05-04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学校德育应当传递正向价值,培养良好的习惯和态度,塑造完美的人格。基于这样的目标,学校德育必须要按照国家德育大纲,订立校本德育目标,设计和推行相关课程;必须要灵活调度时间表、学校空间、环境和各种资源,以配合德育的需要;必须要检视学校的文化、校规、各种制度与措施,让学生于学习、生活中体验这些价值与态度。实现德育目标、完成德育任务需要一整套科学有效的德育方法。当前,在德育方法上,普遍存在着:重传递,轻思考,忽视了道德选择和澄清能力的培养;重灌输,轻交流,习惯于‘我说你听……,缺乏平等对话和情感沟通;重说教,轻践行,忽视了德育过程中由知到行的转化环节;重外律、轻内修,忽视了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重显性、轻隐性,忽视了发挥教师示范、自然陶冶、校园文化、学科渗透等多渠道的德育功能。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样化,德育工作又面临新的挑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学校德育要“坚持以人为本,教育和引导未成年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传统的德育方法体系与这一要求已很不相称,如何顺应时代的要求,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德育方法的改进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学校德育想顺应社会发展,真正实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使命,努力完成“从增强爱国情感做起,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从确立远大志向做起,树立和培育正确的理想信念;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从提高基本素质做起,促进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就必须对现有的德育模式进行改革和调整,实现学校德育方法的根本转变。

  一、建立德育民主性,使德育方法由单向灌输向平等交流转变。

  建立德育民主性涉及教师与学生德育观的转变。教师要深刻认识到随着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每个人都需要学习和提高,要敢于承认自己在某些知识、问题的认识和处理上不如学生,充分认可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分辨能力,相信他们在某些问题的认识上有超过自己的思考以及在某些问题的处理上有优于自己的办法,主动与学生交流,虚心接受学生意见,与学生平等沟通,共同提高。学生要消除对教师、对家长的依赖思想,真正认识到自己是个人道德生活的主体,以对本人负责的态度和责任感,主动进行道德学习,自觉磨炼道德意志,积极投身道德实践,以一种积极进取自觉成长的生活观,与教师相互探讨,共同思考,日益走向道德成熟。以这样的德育观为指导,我们要改变以往教师向学生单向灌输的德育方法,教师不应再是以道德教育的权威者的身份出现,而应是一位顾问,一位帮助学生发现问题的引导者,一位讨论问题的参与者。要努力帮助学生消除对教师的依赖思想,变盲目、被动接受为主动接受,采取民主对话、主题辩论、质疑答疑、师生研讨、情感沟通、心理咨询、两难问题抉择、价值观辨析等双向互动的德育方法,突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情感为纽带,互相探讨,共同思考、学会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充分调动双方积极性,实现道德的共同进步。

  二、实施德育个性化,使德育方法由模式教育向个性张扬转变。

  实施德育个性化要求在学校德育中尊重学生主体,注意人的层次结构,注重个性化人格的培养,帮助学生发展优良的个性品质,抑制和克服不良的个性和特点,使学生个性得到和谐发展。德育个性化旨在培养个性充分发展的,人格健全独立的,会做人的、懂生活、能工作的社会公民。它能够开拓德育崭新局面,造就时代理想之才,帮助学生完善自我。反思以往学校德育针对性、实效性差的一个主要原因就在于我们的德育忽视人的个性发展,忽视人的千姿百态的差异,忽视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培养,表现为培育“听话的人”、“模式化的人”和“现状的固守者”。这种模式教育把学生定位于自觉的、机械的“听话人”,既无视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现实生活脱离,又禁锢了学生的思想,窒息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排斥人的个性发展。实施德育个性化,就是要创新德育方法,改变模式教育的现状。首先,德育个性化要求我们学会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意愿,给学生一个选择的余地,在强化教育的同时,引导学生对教育内容进行选择,对冲突的价值取向作出自己正确的道德取向,保护学生发展个性的权利。允许选择,是德育个性化的内在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其次,德育个性化要求我们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只有在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在学生的现实境遇中,在学生的内心世界的价值冲突中,才真正蕴藏着宝贵的教育时机,才能真正开掘学生道德人格生成与良好个性确立的源头活水。因而道德教育必须把握时代的脉搏,掌握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培养既适应现实又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道德个性。第三,德育个性化要求我们重视德育活动,以学生个性特征为基础,丰富活动内容,创新活动形式,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平台和空间,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第四,德育个性化要求我们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运用教育理论,结合自己的特长,形成与众不同的教育风格,允许学生独立思考,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品质,以自己充满独特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和发展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张扬个性的动力。

  三、培养德育自觉性,使德育方法由他律向自律转变。

  培养德育自觉性就是使学生主体的道德素质得到全面和谐、充分自由的发展,学生主体的道德能力得到独立自主、积极主动的提高。就目前我国学校教育而言,在德育方法上,通常采用说服、榜样、指导修养、品德评价等,这些教育方法多少都带有强制意味,加上施教者由于要完成规定教学任务以及受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在施教过程中强制学生接受的方法也经常出现。这些强制性的“灌输”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产生抵触心理,导致德育他律功能的弱化和消解,德育他律陷于困境。“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走出德育他律困境的出路是德育自律。德育自觉性就是要改变德育他律的强制性、约束性为德育自律的内控性、自主性,突出理性说服,关注爱的施予,重视隐性课程的教育,实现他律向自律的过渡。德育应该培养学生在个体道德生活和社会道德生活中学会自律。一要加强显性教学。真正落实课堂教学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通过课堂教学介绍政治、社会 、法律、道德、哲学、文化等,教育指向性明确,就是培育学生具有与社会现实相适应的价值观。二要重视开发隐性教育课程。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课外活动,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使学生形成自律意识;通过“主题教学”,如演讲、讨论、辩论等,反映社会伦理、人生价值、政治制度等焦点问题,来提高学生独立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增进自律精神。三要构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评价机制。因人而异,扬长避短,让学生参与班级、学校管理(甚至让某方面有问题的学生参与这方面的管理),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道德责任心,使学生明白自已是班级、学校乃至社会的主人,要承担对集体负责的角色,以此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和掌握德育内容,激发学生履行道德责任的动机,强化因履行道德责任而引起积极的情感体验,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提高学生自律能力。自我评价就是让学生依据一定的品德评价标准,对自己的行为作出肯定或否定的价值判断。自评是学生自律的有效手段,通过阶段性的或临时性的自评可以及时帮助学生进行自我反省、自我激励、自我调控,自觉地进行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保持正直的人格和品德的纯洁。

  四、落实德育实践性,使德育方法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

  落实德育实践性必须确立学生道德品质源自于实际生活和体现在实际行动的观念。首先,道德品质的形成动力来源于新的道德需要,新的道德需要产生于具体的生活实践,脱离了生活实践,学生的道德需要就会枯竭。其次,完整的道德品质由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共同组成,行为是一个关键因素,是道德品质的落脚点。如果学校德育仅仅满足于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却不能使学生付诸于道德行为,这样的学校德育好像空中阁楼,收效甚微。学校德育必须在丰富学生道德知识的同时,加强对学生道德行为的培养,让道德回归生活,让生活成为道德最重要的老师。以往学校德育往往局限于课堂教学,满足于讲解道德知识,对学生情感、意志和行为的培养相对薄弱,造成相当一部分学生道德认识不少,道德行为却不多。落实德育实践性,学校德育方法一定要改变过去封闭的德育模式,加大实践环节,让学生轮流担任班级干部、参与学校管理、负责学校事务;让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参与社会服务、承担社会义务、讨论社会事件、学军、学农、野营拉练等,投身于火热的社会生活,体验复杂多变的社会道德情境,尝试进行道德抉择,使学生在与人交往中体验情感,在克服困难中磨炼意志,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履行道德行为,充分体现学生是德育实践的主体,建立全方位、多角度和开放式的德育模式,切实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

  五、实现德育理想化,使德育方法由传递知识向塑造人格转变。

  实现德育理想化要求学校德育必须立足于人的完整生命的塑造和健全人格的培养。我国教育家徐特立先生说:“传授点文化科学知识,而忽视培养的方向,这样的教育是失败。”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的德育谈理想少了,讲实惠多了,急功近利,道德教育也被纳入了“应试教育”的轨道,突出了知识的单纯传递,忽视了对学生和谐人格的培养。其结果是高分低能者随处可见,知识高深却缺乏道德者随处可见。一个人如果仅有知识而没有道德,那么无论对自己还是对国家都是危险的。对于一个国家的教育来说,如果仅仅传授知识而忽视道德的教育和培养,那么这样的教育是无法承担培养“四有”新人的重任。道德是一个人的灵魂,也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漠视灵魂的塑造,这个民族肯定没有希望。当代青少年人格素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21世纪中国走向何方。学校德育承担着塑造青少年人格的历史使命,学校教师具有不可推御的责任。要使我们的青年一代拥有美好的理想、高尚的道德和完善的人格,学校德育必须走出单纯传递知识的误区,改革学校的德育方法。学校德育要在强调学科德育渗透的同时,还要创建具体的、生动的、切合实际的德育模式,比如:生活辅导、心理咨询、挫折训练、角色扮演、人际交往训练、艺术陶冶、榜样模仿、偶像分析等等,在教师的指导下,鼓励学生自我选择、自我判断、自我控制、自我评价、自我教育,以此塑造健全人格,实现德育理想。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实现德育目标,完成德育任务,提高德育实效,要靠正确的德育方法。本文从五个方面简单论述了德育方法的改进,这是一个由低层水平向高层水平发展的过程,随着形势的发展和变化,德育工作又会面临新的课题、新的要求,因此,立足现在、面向未来的德育方法改革必须要在吸收国内外一切有益的经验基础上不断丰富,更要在积极探索的实践中不断创新,才能把德育工作落到实处。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从教学三维目标看德育的实施办法    下一篇:提升德育能力 提高育人质量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