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解读《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的再思考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7-01-1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文章摘要:

  21世纪新一轮教改所催生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篇)》被贯彻实施于教育教学时间之中已有时日,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专业的追求精神,进行着具体的语文教育实践,并结合自身实际进行着思考与探索,描绘出一幅幅新《课程标准》的“教育景观”。本文正是在进一步解读新《课程标准》的情况下结合自己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关系到的教师、教材、学生等诸多因素,对语文教学的多角度多层次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解读《课程标准》,反思语文教学

  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沿用了多年的《教学大纲》已淡出历史舞台,《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篇)》(以下简称课程标准),越来越被更多的教育工作者所认识并被实施与教育教学实践之中。

  “语言是民族的根系,是民族的灵魂,是民族凝聚力之所在”。(1)从这点讲,作为语文教师,既感到自豪,又感到自己所肩负的重大责任。因此,在语文教研和教学实践中,不得不几多思考。

  一、对语文性质与地位的思考

  “语文”作为一个学科的名称,是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正式使用的。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这样对“语文”进行解释:“什么叫语文?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张志公先生进一步强调“在普通教育阶段,这门功课应当教学生在口头上和书面上掌握切近生活实际,切合日常应用的语言能力”、此言触及了语文教育的本质。

  语文教育曾经是20世纪最热烈、争辩最多的学术领域之一。有人甚至把它称为“世纪性难题”。解放以来,我国的教育改革步伐从未停止,上世纪末期,“素质教育”的理念融入到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之中;在北京、上海、江苏等地曾产生出不少的教改成果,让教育工作者耳目一新,“创新”理论和“科学发展观”又在理论上和客观实践上推进了我国教育改革的发展步伐。“教改”、“创新”、“发展”成为教育界热议和思考的话题。新一轮教改和《课程标准》的颁布,正是在这样的北景下出台的。语文课程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是学生了解和掌握祖国文化的基础,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

  二、新《课程标准》下对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作为语文教师,不得不思考,如果我们学生的语文水平不高,不仅影响到其继续许学习的质量;影响到其他工作和生活,更影响到其思维发展和良好个性与健全人格的养成。这正是新《课程标准》所阐释的语文的奠基作用的体现。

  1、笔者认为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教师必须进行两种思考,即“表达性知识、”和“只能意会知识”的传授与训练方式的思考;与两种知识相对应的学习是接受性学习和感受性学习,那么对应的两种教学则是讲授性教学和感受性教学。新课程标准定位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这三个维度,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和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要求。三个维度是相互交融、渗透的关系,已隐性的形式,整体地不是分割地、立体地而不是平面地纳入到课程目标当中,贯穿于具体的阶段目标中。新课程标准只能意会的知识学习放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我的理解与思考是:教师在教学中要组织学生的体验性活动和反思维性活动,通过”课堂思考“”课堂讨论“课堂或课后体验实践,则能达到目的。

  借鉴情绪认知理论的合理成分,结合初中阶段儿童情绪发展不稳定的现实;采用训练方式在教育环节中对初中生情绪调节能力进行培养,充分激发其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则更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这一表述告诉我们:基础教育阶段语文学科即不应该上成单纯的语言课,也不能上成单纯的文学课,而应是两者的结合,且范围更。值得注意的是,《课程标准》强调语文的”人文性“这是无可厚非的,但作为一名长期坚持教学一线的语文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有这样的体会,语文的”人文性“并不能让我们忽视必要的基础训练和基本的字、词教学与训练相 ,这更应是语文”工具性“在教学阶段奠基性体现。

  3、《课程标准》提倡综合性学习,愚认为这不仅指多学科之间,还应包括每学科内部各知识层面之间的相互关联、相互交叉。如:我在讲组诗《黄河颂》(2)时,既要讲文章所反映的时代背景——关联到中国近代历史,也要讲本文在文学史上和中华民族抗战斗争中所产生巨大精神作用,同时它是一首新体诗,还涉及”五四“后新文化运动对新体诗的催化作用。讲清了这些,学生思维扩展了,视野开阔了,对诗歌的内涵才能有更进一步的体会和感悟,学生的知识面 增大了,其”综合性学习“得以体现。《课程标准》强调自主性学习;要求教师克服”满堂灌“的教学思想与方法,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4、另外,《课程标准》还提出了”语文就是生活“的观念。按这一观念审视我们手中的教材,它应该只是一个文本或者说是给学生提供一个生活的蓝本。如我教学《紫藤萝瀑布时》还向学生讲述”文化大革命“中的一些”文革题材“的影视作品,使学生了解发生于中国20世纪七十年代的那场浩劫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带来的巨大灾难。从而让学生真正理解文中”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句话所蕴含在作者心灵深处的思想感情。这是饱经生活沧桑者对人生的大彻大悟。

  5、《课程标准》强调提倡师生间相互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视交往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师生间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教师和学生放在平等的关系上,不仅体现了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更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提倡师生间的相互交往合作探究。交往的教学本质则是可以建立教学过程中的多重主体关系,可以使人获得全面发展,完善其人格;还可以沟通教学与生活的联系。”我们应该把教学本质定义为交往,这才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3)

  6、《课程标准》关于阅读的目标在理念上有较大变化,过去对”阅读“的界定是”阅读是人们从书面语言中提取信息的一种基本学习活动“。现在对”阅读“理论是”阅读“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活动的过程。两相比较,差异是明显的。阅读目标的新理念突出地表现在”对话“上,”对话“这一阅读理论,是以现代对话理论为基础的,对话理论认为,作者与读者的关系,实质上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阅读行为也就竟味着人与人之间确立一种对话与交流的关系,这种对话是双向的、互动的、互为依存条件的关系。所以,新《课程标准》下的阅读教学应该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过程。教师通过参与对话,扮演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角色,当好”交响乐团的第一小提琴手“。而学生在阅读时不是消极的,他们才是”歌唱者“的角色。

  教改的步伐不会停止,教育工作者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也不能盲目的或被动地参与其中,他们应该有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积极投身于教改潮流之中,并在教改时间中完善自我,永远走在教改的前列。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电教媒体运用有效性例谈    下一篇:新教育晨诵 小学语文的另一片天空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