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历史论文

历史新课标与情境教学

所属栏目: 历史论文  更新时间:2017-10-15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笔者在参与编写高中必修《历史》①(修订本)的教辅资料时有一个很深的感触,上好新课标教材不容易。新历史教科书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历史研究基础上,选取适当的材料,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地描述和揭示历史发展的主流和本质。但是,新教材篇幅有限,教学课时有限。这就要求教师在具体教学中补充适当的史料,因为唯有史料的充实,才能在有限的天地上产生最大最好的教学效益。而情境教学法就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

  所谓情境教学,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学生实际情况,采用各种教学手段,运用一切可能的教学条件,积极创设教学所需要的情境,寓教于“情”于“境”,使历史“重现”,由此启发学生的思维,引起学生的联想,并引导学生参与情境,从而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华盛顿大学有这样一个条幅: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领会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这就形象的说明了学习方式和学习结果的关系。面对新课程的新要求,笔者回顾自己十几年的中国近现代史教学经验,以必修1第四单元《近代中国求民主、反侵略的潮流》为例,试图说明情境教学法在新课改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具体运用,并求教于同行。

  一、用语言情感,描绘历史情境

  教学是门语言的艺术,教师的本领归根结底就在教学语言上,教学艺术最后也体现教学语言中。

  例如在讲完禁烟运动后,学生们还沉浸在虎门销烟胜利的兴奋、喜悦和痛快当中,可以把话锋一转:“当中国人民正在欢庆虎门销烟的胜利时,英国议会却一片大乱,英国外相巴麦尊正在大放厥词:‘先生们,在遥远的东方,那个古老衰败而又愚蠢守旧的庞大帝国,长期以来就一直拒绝跟我们进行全面的贸易,只允许一个小小的港口——广州一地跟我们通商,这使得我们的商品不能够从中赚钱。这早已为我们所不能忍受!现在竟然又野蛮地把我们商人辛辛苦苦运去的、用以养家活命的、能给我们大英帝国带来无限利益的大批的商品,全部给予销毁!使我们的商人和我大英帝国遭受了极为严重的损失!这是我大英帝国的奇耻大辱!我要求议会批准政府派遣远征军去惩罚那个极其野蛮的国家!要狠狠地教训它!要迫使它开放更多的港口,要保护我们天经地义的合法贸易!’同学们,你们对此作何感想呢?”学生们被“巴麦尊”的话激怒了,刚才的兴奋一扫而光,情绪早已是激动不已。大家七嘴八舌,纷纷痛斥巴麦尊的谬论。通过情境的设计,引发学生对鸦片战争爆发历史背景的探索。

  例如在讲黄海海战的时候,就要讲述邓世昌的英勇事迹。“志远号”被日军鱼雷击沉后,邓世昌和全体将士全部落水。有人递给他救生圈,他拒绝不接受;其爱犬咬住他的发辫,希望救出主人。但是邓世昌决心以身殉国。将爱犬按入水中。自己带着满腔的悲愤和遗憾一同沉没在黄海惊滔骇浪中。学生听了以后很感动,感受到了历史上的那惊心动魄的时刻。感受到了邓世昌的为国献身的无畏精神。

  例如讲到《抗日战争》时,可以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场景。“当五壮士英勇跳崖后,日本的军事指挥官,命令所有的日本战士整齐的排列成行,站在五壮士跳崖的地方,恭恭敬敬的鞠了三个躬,然后慢慢转身离开……”讲到这里的时候,学生眼睛里会闪烁出一种特别的目光,一种崇敬之心油然而生。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感想,表达了自己的感情。这就是历史情境的魅力。学生在思想上,情感上受到了未曾有的震撼。

  语言是最普遍、最直接、最常用的教学手段,可能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环节。教学语言的随意性与技巧性的作用必然会产生两种不同的教学效果。因此,重视语言的魅力,重视语言与其他教学手段的配合,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

  二、用现代手段,再现历史情境

  历史学科具有时间、时空、人物的特定场景,老师应有意识地引入具有一定情绪色彩、形象具体的历史场景,让学生有切身的体验与感悟。在教学中为学生精心设计一个个鲜活的历史舞台,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历史。把学生带入历史氛围之中,体验历史情感,认识历史本质。

  如在《鸦片战争》的教学中,利用《火烧圆明园》影片片段导入新课,通过圆明园火烧前后对比,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让学生走入创设的历史情境,感受历史事件的过程,当学生看完影视资料时,学生已经融入到历史情景中,然后让学生进一步行探究,教师进行适当引导,学生进而形成自己的知识,观点,态度,情感。

  如在《抗日战争》的教学中,讲到日本制造的“九一八”这节课的时候,先给学生播放了《松花江上》这首歌曲,要学生体会这首歌曲所表达的感情。通过听歌,学生深深感受到了当时东北人民对故乡的眷恋和被迫背井离乡的悲痛之情,学生完全陷入到这样的情景之中。然后进入学习,很快学生就进入状态。学生被这首歌曲震撼了,通过内容的学习,他们更加痛恨日本的侵略,并对东北三省的沦亡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取得了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如在《国共十年对峙》的教学中,讲述红军长征时,播放《长征组歌》,激发学生对红军长征艰难历程的联想和对革命先辈的崇敬之情。音乐是一种诉诸人的听觉,启动人的联想和想象的一门艺术。音乐是用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的,都是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创作出来的,具有时代的气息。

  现代教学手段,可将教师的思维过程用计算机的画面和文字体现出来并形成教学软件。把本不能再现的历史现象,真实地或“近似地”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声、光、形、色、音等多种信息作用于学生,在他们的大脑皮层留下了很多较深刻的历史现象痕迹,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所学历史知识的印象,提高了学生记忆历史知识的质量。

  三、用文学作品,创设历史情境

  加里宁说过:“教育是对于受教育者心理上施行一种确定的、有目的的和有系统的感化作用,以便在受教育者身心上,养成教育者所希望的品质。”历史课本中对历史事件理性的叙述和理论的评述如何让青年学生激发情感和品质呢?高中语文读本里面有很多生动、丰满的资料与历史教学相关,可以引用来唤其情,产生感悟。

  如在《辛亥革命》的教学中。可引用《阿Q正传》的内容:阿Q想,“革这伙妈妈的命,太可恶!太可恨!……便是我,也要投降革命党了。”他更加高兴的走而且喊到:“好,……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欢喜谁就是谁。得得,锵锵!……”由此学生进一步理解了辛亥革命时的中国最下层人民的迫切要求,而“投降”一词和阿Q的喊唱则揭示了当时民众对革命的不理解,反映了辛亥革命未真正深入群众,发动群众。

  如在《鸦片战争》的教学中讲到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可从文学作品中引用了这样一段文字:圆明园曾是一个梦,从美梦开始,以噩梦结束。……在大水法的废墟前,我们依稀还能看到圆明园当年的盛况,还是让雨果来描述吧:“只要想象出一种无法描述的建筑,一种如同月宫似的仙境,那就是圆明园。假定有一座集人类想象力之大成的灿烂的宝窟,以宫殿庙宇的形象出现,那就是圆明园。”这位构筑了《巴黎圣母院》的艺术大师,对圆明园不惜笔墨大加赞赏。然而,东方人的这一空前绝后的杰作,1860年被来自地球另一边的人毁灭了。……圆明园的烈焰,在蓝眼睛黄头发洋人的狂笑中,整整烧了三天三夜。北京城上空日光黯然,如同日蚀。北京颤抖了,中国痛苦地扭曲着,全世界大惊失色。一代名园灰飞湮灭,从地球上消失了,永远地消失了。圆明园涅磐了,蜕变了,在血与火的炼狱中。摆脱了亭台楼阁的羁绊,抛弃了小桥流水的俗套,远离了歌舞升平的喧嚣,它无边无际、无形无状、无言无语、无休无止。再也不是帝王独占的御园,它已属于历史,属于世界,属于未来。……为了历史,为了圆明园,决不轻言放弃,哪怕是苟延残喘。感谢历史,让圆明园亘古不变。感谢圆明园,让历史厚重深邃。

  文史结合是历史教学的一个常用方法,精彩的有关历史的文学片段能深深地打动学生,让学生的思维积极地流动起来,在文学作品中反思历史,感悟历史。

  四、用参观访问,感受历史情境

  围绕教学内容,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走出校园,以各种形式创设具体情境,如参观古迹、考察遗址、瞻仰烈士陵园、参观博物馆等。在这类情境中,学生自己去听、去看、去了解历史表象,记忆牢固。

  如讲到《太平天国运动》时,我们望城县六中的历史老师可带学生去靖港凭吊古战场,寻找当年湘军惨败,曾国藩狼狈逃跑的足迹。望城县三中的历史老师带学生去坪塘曾国藩墓参观,回顾这位湘军创始人,洋务运动重臣,权倾清朝朝野的湖南名人。

  如讲到《抗日战争》时,有条件的话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南京大屠杀”的纪念馆的,最强烈地真实地揭示了日本侵华战争的罪恶,进而告诫我们的同学牢记侵略者对中国人民造成的巨大伤害,其实不必多讲便能激发同学们对敌人的仇恨,为认识中华民族的奋勇反抗铺垫了情绪。最容易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感。增强学生对历史的体验,触动学生历史情感的优势。打造了一种让学生可接触的教学情境。

  徐特立说:教学最好是从实地实物的观察入手,这就是要把乡土和学校周围的事物补充到一般教科书里去。历史老师应该挖掘本地区丰富的历史文物资源,让学生在历史遗迹的面前更好的了解历史,更多的思考历史,在思想上受到更深刻的教育。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强调:“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情境创设是一个提供各种形式的刺激信息,引起心理反应或活动的过程,它不是教学过程的自然伴随物,而是教师主动设计的产物。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应将所学的情境教学理论应用于实际教学中,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不断加深对情境教学的理解。

  新课程改革是一项新的尝试,新的试验,我们只有不断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反思才能取得新的进步。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把探究历史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下一篇:用素质教育理念优化历史课堂教学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