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历史论文

浅谈运用诗词楹联优化历史教学艺术

所属栏目: 历史论文  更新时间:2019-12-15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柳江中学历史组   杨洞悉关键词:诗词  历史  教学艺术诗词、楹联是我国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其语言精炼、音韵和谐。因此运用诗词、楹联来优化历史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一门艺术。下面我浅谈自己的几点做法,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运用诗词楹联作为“开场白”,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未知欲“开场白”指开课前的“引言”,习惯上称之为“导入新课”。它是课堂教学不容轻视的重要环节,好的“开场白”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我认为生动而又恰当的诗词楹联是“开场白”的金曲子,因为它诵读有味、听来悦耳,让人从中受到艺术的熏陶,从而进入听课的最佳境界。拿中国古代史部分的“南宋的统治”这一课来说,课前,先让学生集体背诵诗人林升所作的《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然后教师指出“南宋统治者于江南名城杭州醉生梦死、贪图享乐,不思收复失地,陷害打击主战派,必将重蹈汴京之覆辙。这首诗形象地说明了南宋统治者到底如何呢?”如此导入新课,要比常规“开场白”即从复习旧知识入手要新颖一些。

  二、运用诗词楹联作为“润滑剂”,可以调动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美,该是教育的磁石”,工整富有乐感的格律,是中国古代诗歌形式上的重要特征。而读起来朗朗上口、有节奏、有乐感,是青年学生所钟爱的。优美的语句,情景交融的意境,更能打动学生的心灵,会使学生沉浸在美的氛围之中。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便不启而发,使其能够积极地参与到历史课堂教学中来,从而更容易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比如在讲述先秦文学时,引用一首短小易懂的《硕鼠》诗,它诙谐的语言,流畅的格律,引人入胜,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课下再趁热打铁,组织一次《诗经》朗诵会。这样,通过开掘和展示古诗歌的内容美和形式美,开展融合美和寓教于乐的活动,使美与科学一体,美与人文同在,认知与审美并进,既调动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能够启发学生对历史的联想,加深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历史上一些忧国忧民的诗人,他们或亲历目睹世乱变故,身受世变之苦;或身处盛世,享受盛世太平。对盛世的繁荣兴盛,他们兴奋地记载,如杜甫的《忆昔》诗;基于对人民的同情之心和对乱世的痛恨之情,他们更是以诗言志,如杜甫描绘安史之乱后社会惨象的《无家别》,曹操描写东汉末年社会动荡和人民疾苦的《蒿里行》、王粲的《七哀诗》、蔡文姬的《悲愤诗》、白居易的痛恨唐玄宗荒淫的《长恨歌》。这些诗作以生动形象的笔触描画出了一幅幅直观形象的历史画面。如果历史课堂恰当地、不失时机引用的话,就能够激发学生的联想,让历史重现,使学生“走进”历史,去触摸历史人物,感知历史现象,从而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和记忆,有利于学生学习。

  四、认真挖掘诗词或楹联中深藏的历史底蕴古往今来,历代文人墨客写下了许许多多对历史人物或褒或贬或歌或抑的诗词或楹联。这些锤炼过的语言使人物形象变得血肉丰满,使历史现象变得具体生动,有助于学生进行分析、综合、归纳史实,从而形成完整的历史概念。例如讲到民族英雄林则徐,其一生为国,刚正不阿。如何让学生领悟这位民族英雄的大节,可以说诗词的运用在这方面极富有魅力。林则徐赴广东查禁鸦片前慷慨陈词:“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抒发了他为国家为民族的利益而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的赤子情怀。后来林则徐被撤职充军新疆,当他走出春风不度的玉门关时,面对西北的荒凉,不得志的英雄又是何等的坦荡:“雄关百尺界天西,万里征人驻马蹄……谁道玉门千古险,回头只看一丸泥。”林则徐在新疆充军期间,带领当地人民开荒凿井、劝农生产,让荒凉的戈壁奇迹般地呈现出片片绿洲。如此诱导,学生定能领悟林则徐的伟大之处。再如讲到周总理病逝的时候,对他鞠躬尽瘁的一生应该作个概括,但一般语言文字显得苍白无力,楹联诗词则不同,它言简意赅、一语千金。如1976年清明节期间群众悼念周总理时有这样一幅挽联:“五四运动,四五精神,顶天立地大英雄,生荣死哀,光照二十世纪;八一倡义,一八贲志,赤胆忠心好总理,鞠躬尽瘁,恩披九亿神州。”听了这一对联,定能加深学生对总理伟大一生的认识,产生对总理钦佩的心情,从而有助于树立他们为实现祖国美好明天而发奋图强的远大志向。

  五、运用诗词楹联进行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新课程改革,要坚持历史学科的特点,在教学中贯彻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原则。在此特别需要理解“论从史出”的含义,即实事求是,依据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实际得出相应的结论。而文字的记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印迹,文字记载当中以诗歌楹联最具有生动性。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琵琶行。并序》中写道:“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卖茶去。”对学生理解中国古代推行的“重农抑商”经济政策很有帮助;唐代诗人杜牧在《江南春》中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则使学生很快领会南朝时期佛教的盛行;而宋代诗人留下的“读尽诗书五六担,老来方得一青衫。佳人问我年多少,五十年前二十三。”使学生在诙谐的情境中深深领会到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身心摧残的一面。

  教有法而无定法,以上所谈只是我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体会,期盼得到同行的赐教。来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关于初中历史“课改”中的小组讨论问题    下一篇:多媒体计算机在历史教学中有效应用的探索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