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其他论文

《农村小学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所属栏目: 其他论文  更新时间:2018-01-18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一、课题研究的提出

  课题的背景:教育法提出,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事业的发展,是提高全民素质的根本保障。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面向全体学生、尊重个体差异,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加强教育研究,更新教育理念,是对教师队伍提出的新要求。实现教育平等和教育的均衡发展是构建是这样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想实现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跨越,就离不开农村人口素质的不断提高,而农村中小学教育是最基础的教育,肩负着全面提高我国人口素质的重担。“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素质教育要求我们教师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教好每一个学生是教师应尽的职责,实现整体优化是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心愿。由于我校农村留守儿童多、教育资源薄弱,加之受家长思想认识、周边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学困生问题尤为突出,严重制约学生的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这一问题已经引起我校的重视,探索解决学困生问题转化工作的有效途径,找到合适的方法和策略,已经成为我校教师的共识。鉴于上述背景,为突破这一难题,探索和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我校决定开展《农村学困生转化策略》课题研究。

  二、研究价值

  学困生现象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经常遇到的一种普遍现象,特别是偏远农村学校,这一现象尤为突出,如果不引起学校和教师足够的重视,必定会违背素质教育的总体要求,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不利于基础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在研究实践中寻找一种新的、有价值的实效性强、可操作的学困生转化模式,既满足当前新课程的需要,又能丰富基础教育的教学理论。所以,对学困生现象进行深入研究,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种种困难,消除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两极分化”问题,是落实义务教育法的实际行动,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办法。

  三、理论依据

  1、学困生现状

  根据多年一线教学的经验和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进行了一次初步调查,发现目前农村的每所学校每个班级都存在一定数量的学困生,有的班级甚至达到了30%~40%的比例,这种现象已经严重影响到教育教学的质量。这部分学困生大多性格孤僻、学习成绩非常差,个别到了四、五年级,综合发展水平还达不到二、三年级学生标准。如果这些学困生在小学阶段不能及时得到转化,那么,进入初中阶段后,随着所学知识难度和广度不断增加,他们的学习就会越来越困难,有的甚至面临辍学的处境,同时也给初中教师增加教学困难。在农村,有的家长对自己的孩子疏于管教,缺少关心,对孩子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从来不闻不问。如果教师缺乏应有的责任心,不花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教育和帮助这些孩子,他们的身心健康就会得不到正常发展,学习成绩就会越来越差,道德情感上就会存在缺失,最终导致学困生自暴自弃,失去方向,有的还会造成心理障碍,影响一生。

  2、学困生的类型

  所谓学困生,就是指学习上存在障碍或困难、成绩差的学生。一部分是指智力发展水平略微迟缓,由于受外部环境、学习习惯、学习兴趣等因素影响,学习成绩不合格而不能进入下一阶段学习的学生。另一部分是指智力水平正常,因社会、家庭、学校、心理障碍等非智力因素造成学习成绩低于智力潜能的期望值水平、远未达到教学要求和规定标准的学生。他们主要表现为行为习惯不良、独立学习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差、缺乏学习动机、道德情感缺失、达不到国家规定学业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学困生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是学习困难型,这种类型的学困生大多遵守课堂纪律,学习努力、尊师爱友,但是听课时不愿意动脑筋,思维欠活跃,智力相对发展迟缓,缺乏自信心,学习起来非常吃力;二是习惯不良型,他们表现为思想懒散,思维缓慢,写字、作业、做事磨蹭,推一下动一下,注意力不集中,自制力差,智力发展较好,但是缺乏学习主动性;三是调皮捣蛋型,这部分学困生主要表现为精力不集中,学习态度不端正,目标不明确,自制力特差,他们智力发展很正常,聪明活泼,可塑性强,但是性格叛逆,不爱学习。

  3、学困生形成的因素

  学困生类型的不同,说明了学困生形成的因素是复杂多样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1)智力因素。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智力差异就是其中因素之一,决定智力高低的有先天因素和后天环境因素。在教学实践中,真正因智力先天发育迟缓导致学生学习困难案例,其实极为少数,而主要原因是教师缺少研究和必要的对策。教学要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水平的要求,要材施教。学生智力没得到合理开发,就会拔苗助长,直接导致学生跟不上学习进度,产生学习上的困难。

  (2)基础太差。小学阶段的课本知识,具有基础性、严密性、衔接性、迁移性和很强的思想性,部分学生由于没有打牢知识基础,对后面的课程难以理解和接受,长此以往,就会逐渐对学习失去兴趣,变得不愿意思考问题,缺少求知和探索精神,从而导致学习上的困难。

  (3)缺少关爱。缺少关爱的学生一般表现为不爱说话,性格孤僻,任性,叛逆,封闭自我,不容易接受老师的教育,心理承受能力差。农村的孩子大部分都是留守儿童,有的学生由于长期缺乏来自父母的亲情关爱,心理上存在疾苦,而教师又缺乏敏锐的目光去发现问题,或者没有足够的耐心去关心和爱护他们,不去走进他们的心灵,这样的学生很容易成为学困生。

  4、理论基础

  根据儿童心理特点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关心和爱护,在课堂上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学习困难的学生,给予他们成功的体验,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增强自信心。新的历史时期,教师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角色,这就给教师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每一个教师必须积极投身与教育教学的改革当中,努力学习,加强研究,开拓创新,及时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难题。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我们决定对学困生这一普遍现象进行课题研究,找出解决办法。我们将以教育学理论、教育心理学理论、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的教学技能培训、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和中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等理论和法规作为依据,认真开展课题研究。

  (1)教育学理论:教育学理论揭示了教育规律,科学地解释教育问题,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通过对教育规律的揭示和教育问题的解释,为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和方法上的依据,是沟通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桥梁。教育活动是有目的的活动,这种活动的最高目的就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成员,使人得到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从个性养成开始,要为学生提供充分实践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入一个自主的、积极的、充满创造性的学习过程,充分调动包括学困生在内的每一个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让他们都得到健康的发展。教育学理论为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了理论依据,指出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表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2)教育心理学理论: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和教学过程中的种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揭示在教育教学影响下,受教育者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和个性的心理规律,研究形成道德品质的心理特点,以及教育和心理发展的相互关系。在教育实践中,心理学知识也具有具体的指导意义,特别是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如教师可以根据知觉的发展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根据注意力的规律组织好教学,使学生上课时专心听讲,根据思维规律,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概念和教材的内容,根据记忆的规律,指导学生正确地进行复习,牢固地掌握知识技能。认识过程是指人们获得知识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在“需要、诱因与动机”的关系中,需要是对人对某种客观要求的反映,这种要求可以来自有机体的内部,也可以来自个体的周围环境;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诱因是与需要相联系的外界刺激物,它吸引有机体的活动,并需要有可能得到满足。这表明教师在课堂上调动学困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得到知识和能力的提高是可能的。

  (3)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新课程改革是以建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和多元智能理论作为其理论基础的。建构主义在对待学习和教学方面的主张是强调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主动性、建构性,认为知识不是被动吸收,而是认知主体主动建构的。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对话,师生双方互相交流、互相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后现代主义的主要表现为:课程开发主体的多元化,建立国家、地方和学校课程模式;师生关系平等化,师生关系是一种全方位的交互式师生关系;教育目标多元化,提倡个性的发展,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他人,把综合课程作为一个发展学生探究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课程。以新课改理论为基础,指导课题研究,有助于教师转变教育观,端正学生观,有助于教师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质量。

  (4)教师技能培训理论: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需有一桶水。研究农村小学学困生转化策略,教师不但要教给学困生学习的技能,而且要掌握如何教育学困生的基本技能,比如:如何备课、如何上课,用哪些艺术的语言和手段去感化学生等,这就要求我们课题组的每一个教师,在课题进行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加强技能培训,提高自身能力,并能依据技能理论知识解决实践中的问题。

  (5)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及法规: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青少年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遵纪守法、教书育人、敬业奉献、关爱学生、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研究农村小学学困生转化工作,教师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非常必要,因为教育必须彰显以人为本的思想,要充分体现“教育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教师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要爱护学生,保护学生的安全,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做到平等公正、严慈相济,不歧视学生、变相体罚学生。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和《教育法》对教师和学生都有相关规定。所以依据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法规开展课题研究工作,对教师教育教学工作本身和课题研究的实施有促进作用。

  四、研究目标

  实践证明,学困生的形成,并不仅仅是由智力因素决定的,环境的影响和教师的教育方法起着更为关键的作用。所以,改变外部环境和教师教育教学的方法,运用科学合理的策略对学困生进行有效转化,是我们在本课题研究中的主要目标。具体如下:

  1、通过探索,完成以下研究工作并解决课题中的实际问题。

  (1)调查研究,分析学困生现状、类型和环境影响。

  (2)对学困生的成因及学困生心理状况进行研究,了解学困生特点及个性。(3)对学困生思想问题的转化策略进行系统研究,培养学困生的各种技能。

  (4)对学困生学习习惯和方法的培养,提高学习成绩,让其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

  2、通过研究,解决学困生心理健康问题。使教师尊重学困生的自尊心,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能够根据每一个学困生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对他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培养学困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从思想道德情感上转化学生。

  3、通过研究,解决学困生学习上的困难。让学困生学会交流、合作与讨论,建立和谐的师生、生生关系,沟通情感,取长补短,优化其学习方式,培养学习兴趣,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提高学习成绩,帮助学困生脱困。

  4、通过研究,提高教学质量。教师经历实践、研究、反思的过程,总结出一套学困生学习辅导方面的教学经验和方法,探索学困生转化的新方法、新策略,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成绩。

  5、通过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丰富教师的理论基础,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解决教学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五、研究内容

  针对学困生普遍存在的现象,我们将一切从实际出发,仔细、认真观察问题,摸清问题存在的原因,让研究工作具有针对性、有效性和实效性,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学困生现象和原因的研究。

  2、学困生对象的研究。

  3、环境对学困生的影响。

  4、学困生心理现象的研究。包括学困生的行为习惯、个性心理及心理辅导方法的研究。

  5、学困生学习方面的辅导及转化策略的研究。包括学习方法、技能训练、情感培养等方面的研究。

  6、教学成果及反思结果的研究。

  7、教师教学心理的研究。包括教师的责任心,教态以及对待学困生的态度等方面的研究。

  六、研究过程

  1、研究分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制订研究方案,成立课题小组,完成课题方案的论证。

  (2)研究实施阶段。实施课题研究,开展各类调查和教学研究,建立学困生档案,收集第一手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撰写研究报告。

  (3)总结结题阶段。根据实验和研究的目标,对结果进行调查、分析,撰写论文、结题报告。

  2、学困生的转化过程

  (1)加强家校联系,了解学困生在家的学习和生活情况,随时把学生在校的情况反馈给家长,向家长说明情况,争取家长的理解和支持,让其最大限度的配合教师搞好孩子的转化教育工作。

  (2)培养学困生的兴趣,让其树立信心,改变不良学习习惯,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3)在学困生转化过程中,教师要以身作则,以丰富的知识良好的品质感召学生,以人格魅力影响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待学困生多一点宽容,少一点责备,以一颗包容的心接纳他们。

  (4)因材施教,个别辅导,打牢基础,强调学困生学习主动性,启发思维,关注学习过程,培养自主探索的精神。

  3、反思与总结过程

  我们将定期组织课题组展开经验交流,反思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吸取教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并对研究成果进行论证与总结。

  4、课题研究小组。组长刘丰华,成员罗玉巧、罗红花、唐丁香、李雄兵。课题小组成员工作热情高,教学经验丰富,其中罗红花老师担任学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辅导员工作多年,对儿童心理问题有深入了解。课题组的同志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工作,大家将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研究水平。

  七、研究措施

  我们将通过调查与研究、理论与实践等方法和原则,对学困生存在的原因及学困生的心理现象进行认真剖析,制定切实可行的研究计划和帮教措施,从智力开发、技能训练、情感培养等方面入手,对学困生进行跟踪指导,给予他们心理上的辅导,人格上的修复,行为上的矫正,学习上的帮助,生活上关心,使他们尽快转化过来。具体分为立项计划、调查研究、理论学习、实践应用及成果论证等几个阶段,力争在一到两年时间内摸索出一套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理论,并在一定范围内指导教育教学工作。

  八、参考文献

  1、《中学教育学》湖南人民出版社,毛晋平主编;

  2、《中学教育心理学》湖南人民出版社,毛晋平主编;

  3、《新时期中小学班主任培训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王宝祥主编;

  4、《新课程改革标准》

  5、《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6、中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7、中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综合实践活动课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下一篇: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帮扶研究报告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