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班主任论文

如何应对班级管理中的从众行为

所属栏目: 班主任论文  更新时间:2018-10-14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凡教育工作者,在班级管理中,时常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一位女生头上别了款新颖别致的发夹,没几天,班中会有好几位女生也出现了类似的发夹;一位男生看漫画书,不多久,和他要好的几位同学也在传看漫画书……心理学上称这种现象为从众行为。

  所谓从众行为,顾名思义,遵从(或效仿)众人之行为也。它是指个人因受到群体的影响(有时甚至是压力),而在知觉、判断、动作等方面选择做出的与众人趋于一致的行为。从众行为是个体寻求一种为增强和谐性(甚或安全感)而试图解除自身与群体之间的距离或冲突的行为。若从班级管理的角度考虑,我们可做如下的分析。

  一、班集体中从众行为形成的原因

  在班级活动中,学生的从众行为是常见的。从众行为有积极作用,它有利于改变学生的错误观点和行为,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活动效率,但也存在消极作用,容易使学生人云亦云,埋没他们的创造潜能、创新意识,还容易产生小群体意识,做出随声附和的错误抉择。

  分析班集体中从众行为的产生,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信息压力

  如今,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同学们获得信息的渠道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渠道是通过与他人交往而获得的。通常情况下,由于学生尚处于不成熟阶段,所以在好多时候宁可怀疑自己对事物的判断能力,也要相信众人的意见。这是因为,在潜意识中,他们总认为多数人正确的概率更大些。

  (二)规范压力

  作为班集体,它有一定的行为规范。任何违规的行为,其中包括同多数人不相一致的观点、信息、态度、意见等,都是班集体不允许的。因此,有些学生不敢发表自己的见解,甚至是正确的意见。

  (三)群体压力

  班集体中,有按一定章程组织起来的学生群体即正式群体,如:学习小组、文体小组等,也有学生自发形成或组织起来的非正式群体。这两种群体成员内部意见的一致性以及各自群体内聚力的强弱等都会对学生产生压力。

  二、克服班集体中从众行为的对策

  在班集体建设中,充分利用从众行为倾向的积极效应,预防和消除其负面影响,不仅有利于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而且能加快班集体的健康发展。

  (一)提高学生对社会信息的选择、过滤能力

  随着国家的对外开放以及信息传输技术的开发利用,今天的小学生生活在前所未有的庞杂的环境中。良莠不齐的社会信息对缺乏生活经验、身心尚未成熟的学生来说感到困惑。作为班主任,就应探究学生的内心世界,帮助他们提高对各种信息的过滤和选择能力,从而预防不良的从众行为。

  首先,应弄清影响班内学生的主要信息来源。班主任只有多接触学生,善于与他们进行思想交流,才能了解影响他们的信息来源。

  其次,对学生所关注的信息加以合理利用或调节控制。对符合学校德育要求和小学生年龄特征的信息,可以利用、强化;不符合上述要求的信息,可与家庭及社区取得联系,采取有力措施,最大限度地控制它的传递与散播。

  最后,教育、引导学生提高他们的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能力。在实践中,可据小学生年龄特点,充分利用班会和队会等渠道,举办“信息擂台赛”、“新闻发布会”等活动,进行教育、引导。由于这些活动形式新颖、略带竞赛性质,又满足了学生尝试扮演成人角色的心理需求,因此,深受学生的欢迎。实践证明,这些活动,可大大提高学生收集、整理、评价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二)良好的班级体制

  正确的舆论、健康的环境能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在班集体建设中,应创建良好的班级体制,这样有利于改变和消除学生的错误观点和不良行为。

  1.建立公正团体

  公正团体是学校教育过程中达到教育目的最有效的组织。马克思曾说:“在真正的集体条件下,各个人在自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由。”因此,在班级以至各个小组,都要形成道德教育的公正团体,形成良好的集体氛围,要建立民主参与制度,激发学生对民主和集体的理解,让学生成为公正团体的主人,授权并要求学生通过民主的方法讨论解决班级中的事件。在公正团体的活动中逐渐形成正确的舆论,引导良好的从众行为。

  2.制定有吸引力的集体目标

  目标是集体的发展方向和前进动力。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十分注重“前景”教育,他认为“人的真正生活的刺激是明天的欢乐”,“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作为班主任,要善于由近及远地提出奋斗目标,用明天的希望和欢乐,吸引和鼓舞学生不断向前。班级中的激励性目标可用带鼓动性的口号来表达。例如:“集体的成功有我的一份努力”、“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等。班主任向全班学生提出奋斗目标后,必须充分发挥班干部和积极分子的主动性、创造性,引导他们制定出具体的计划和措施,并按照计划的部署,围绕目标的实现开展各种活动。这样,在这些同学的带领下,使学生的从众行为有良好的目的性和方向性。

  3.正确对待非正式群体

  非正式群体是相对于正式群体而言的。其群体成员或者因为是亲友、邻居;或者因为性格相同、兴趣爱好相同;或者有其他的某种共同需要。由于它的成员特点比较接近,成员的从众行为特别明显。作为班主任,应采用正确和恰当的方式对待非正式群体。

  4.给非正式群体健康发展的空间

  由于非正式群体的成员之间有共同语言,交往与活动频繁,颇具活力,可以弥补班集体活动的不足,有助于学生个性特长的发挥。然而,有的非正式群体由于缺乏正确的思想基础,会产生一些消极现象。作为班主任不能简单粗暴地下达“拆伙”指令,造成师生关系对立,有时可给非正式群体保留一点空间,让他们健康发展。班主任应认真分析他们的构成特点,分析其在班中的影响作用是积极型的还是消极型的,以便及时引导。对积极型的非正式群体,应当运行和保护,并引导他们扩大交往范围,严格要求自己,起好带头作用。对消极型的非正式群体,应加深了解,以消除他们对班集体的抵触情绪,特别要重视对领头者的教育,引导他们把非正式群体的目标与正式群体的奋斗目标协同起来。

  5.发挥“领袖”效应

  班集体中各种非正式群体的从众行为倾向跟其带头者有重要关系。一般来说,带头者的思想、态度、言行举止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群体成员,这就是“领袖”效应。因此,要让集体得到健康发展,教育、引导好带头者,等于成功了一半。

  群体的带头者大多数独立性较强,接受信息快,能力较强。根据他们的优点和缺点,班主任应做好个别教育工作。使后进状态的带头者得到具体的指导和更严格的要求,使中间状态的带头者得到及时引导和鼓励,逐步进入先进行列。总之,只有带头者得到了健康发展,才能发挥出积极向上的“领袖”效应,使各自的群体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小学生学习习惯养成教育    下一篇:如何做一个刚柔相济的班主任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