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其他论文

也谈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

所属栏目: 其他论文  更新时间:2019-01-15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实施素质教育日益成为基础教育改革中的主旋律,随着教育改革的纵深发展,我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素质教育的实施,德育工作不能淡化,还应把它放在教育的突出位置来抓。正如江泽民主席所说的:“各级各类学校,不仅要建立完备的传授体系,而且要把德育放在首位,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江泽民主席的这一席话,为全面推进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明确了方向,同时也确立了德育在学校教育中的突出地位。教师的责任是教书育人,教好书是一名教师的直接任务,而育人则是教师的最高目标和最终任务,这不仅关系到学生一生的成长,还将关系到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所以德育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下面就如何做好新时期德育工作谈自己的几点认识:

  一、行为感化是加强德育工作的有效形式

  传统的德育工作偏重于“学习”“说理”,因而工作较“虚”,以致许多德育工作者认为德育工作是思想领域的事情。倡导行为感化,增加工作中“做”的分量,变以“说”为主为“说做”并重,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更好地结合起来,这有利于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

  现在,学生的整体素质与过去相比已大不一样,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力、判断力已大大提高。许多“道理”,可能做德育工作的尚未理解和领会,学生却已明明白白。加之现代人往往不在乎你怎么说,而是时刻关注着你怎么做。因此,德育工作如果只停留在“说”上,就很难符合对象的要求,甚至会引起逆反心理和对立情绪。

  德育工作既是一种教育工作,也是一种管理工作,对—个人、对一个群体的管理如果只从思想入手那是远远不够的。而从行为感化入手,从解决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问题入手,更容易赢得人心,化解师生矛盾,理顺师生关系,沟通思想。

  提倡行为感化,并不违背德育工作的根本原则,也不是否定传统德育工作中好的经验和做法,更不是不要学习引导和理论灌输。相反,是为了进一步增强工作的活力,使抽象理论转化为物质力量,更贴近实际、贴近学生,更为学生所接受。从实践上看,什么时候又说又做,一方面灌输理论,加强教育,另一方面解决实际问题,多办实事,什么时候工作就能真正收到实效。

  二、注重个性化是加强德育工作的侧重点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权利和自主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增强以及自我价值目标的彰显成为现代人的共同特征和追求。个人主体意识的觉醒使越来越多的学生摒弃了俯首听命、唯上、唯书的人生态度,个性化的趋向日益表露出来。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对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根据教育对象的个性化特点采取个性化的方法,在肯定个性、尊重个性、发展个性的基础上加强德育工作。避免用“统一”的标准,“一刀切”的方法取代思想、道德、工作、生活等其他方面的价值判断,防止用理想化设计的人格模式去规范每一位学生的言行。

  当然,要在尊重个性的基础上发展集体主义。要让学生明白,离开了班集体,个性的发展和个人存在的价值也就失去了土壤。总之,只有从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入手,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德育工作才会有生机与活力。

  三、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是加强德育工作的必然要求

  “以人为本”的思想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努力争取实现的教育目标。

  以人为本,一要尊重教育对象的人格、权利,尊重他们的主人翁地位,尊重他们的不同意见,平等待人,切忌居高临下、自以为是;二要理解教育对象的个性心理、兴趣、爱好和具体处境,理解和承认他们在思想、道德、文化、心理等方面的差异,从具体的事件、具体的个人出发来分析问题;三要关心教育对象的实际困难,诚心诚意地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心理等方面的问题,使他们从与自己相关的事情中体验到集体温暖,增强凝聚力、向心力。

  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工作观念,必须大大强化德育工作者的民主意识,尊重教育对象的民主权利。假若德育工作者民主意识差,使教育对象得不到尊重,民主权利得不到保证,一味高压,要他们转变思想、提高觉悟是不可能的。

  四、关注产生思想问题的根源是加强德育工作的重要切入点

  从理论上讲,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认知图式和行为模式,改变它,必须从个人的现实生活开始。做德育工作也是如此,必须关注学生思想问题产生的根源,善于从学生与生活环境的关系中寻找教育的切入点。就当前情况看,学生中真正意义上的思想问题、认识问题、行为问题并不多,我们平常大量看到的所谓“思想道德问题”,其实是“心理”问题和思想之外的其他具体问题的一种外在表现。由此我们应该得到这样的启示:从解决学生的需要着手,分析学生的思想产生变化规律,掌握学生的思想实际,去解决学生的所谓“思想道德问题”,是做好德育工作的内在要求。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并善于把做学生的德育工作和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注重从产生思想问题的主要源头——心理方面解决问题,正如江泽民总书记所要求的那样,“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工作。”在解决“心理”问题中贯穿思想教育,最终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

  五、强调科学化是加强德育工作的立足点

  曾有人指出:“德育工作是一门科学。”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论断。但在实际教育工作中,我们对德育工作的科学化问题却研究、思考、重视和运用得不够。许多学校的德育工作总体上常存在着“高潮时一阵风,落潮时一地空”的现象,具体表现为五多五少,即标语口号多,实际活动少;现成理论多,启发诱导少;强调灌输多,行为实践少;追求形式多,讲求实效少;苛求高压多,尊重理解少等。由此造成德育工作实际效果不尽人意,即使收到了效果也很难长期巩固下去。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强调德育工作的科学化至关重要。为此,首先,要“增大德育工作的科学含量”。在德育工作中,我们要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精神和基本原理,善于通过深入、细致的研究,把德育工作中那些理论性的要求变成具体的,看得见、摸得着,能够产生效应的东西,把工作做深、做细、做实、做活,使之能植根到学生的心灵中去,内化为自己的科学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作出思想观念、价值导向、人生态度上的自我调整。其次,要特别注重增加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及自然科学研究成果应用在德育工作中的含量,充分利用科学成果、科技手段,对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难题进行分析、研究、解答,引导学生从中得出科学结论,提高他们认识、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次,要对德育工作进行科学定位。从本质上说,德育工作者不过是在其中起到组织和引导作用,提供启发性、诱导性思路和客观事实来坚定人们的理想信念,为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营造良好氛围和环境。因此,如果把学生仅仅看成是德育工作的客体和对象本身就是不科学的。另外,必须以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对待德育工作。德育工作主要是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但它又与人们的切身利益、愿望要求、情感意志、生活环境、身心状况等密切相关。如果不是以一种科学的态度、科学的精神,按照德育工作的固有特点和规律去做,工作就会陷入情绪化、意向化、随意化、庸俗化的泥淖,偏离正确、科学的方向。

  总之,正如江泽民主席所指出的那样:“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过去行之有效的好传统、好办法要坚持,更重要的是要适应新情况不断探索新的方式、方法、手段和机制。不创新、不改进,简单地沿用过去老一套的东西是不行的。”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新课标下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下一篇:情感教学如何成就学生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