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小学科学论文

小学科学课堂探究的调控

所属栏目: 小学科学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1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小学科学课堂探究的调控 

莲都区梅山小学   史佰友 

【内容摘要】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别于其他学科,它是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强调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的一门基础学科。学科的性质决定了科学课堂教学更多的呈现生成性、开放性、不确定性,要求教师运用各种有效的调控手段实施即时调控,使教学流程呈现出预定的、有序的、最佳的态势,从而达到科学学习活动的有效性。本文试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激发、合作学习小组的组建、活动规则的制定执行、材料的提供时机、课堂评价的导向这五个方面来阐述怎样有效调控小学科学课堂教学。

 

【关键词】小学科学   课堂调控

 

【正文】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科学课就更加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探究性,所以活动多、实验多是科学课的主要特点,也正是因为这个特点,很容易导致科学课堂教学出现乱而无序的状态,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偏离了目标和内容,教学效率低下。而要让学生进行有效地学习,成功引导学生在短短的四十分钟内“亲历科学、感悟科学、体验科学”,经历科学家式的科学探究过程,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获得更多有价值的收获,教师就必须给予有效地调控。否则,科学素养的培养、学生探究的有效性、学习目标的达成度,都将是一句空话。

导致小学科学课堂乱而无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合作小组的成员分工不明确,组员之间不能有效合作、各司其责。实验探究时大家争着动手操作。对实验数据的记录,实验现象的观察思考,实验结论的归纳整理,无人问津。或者只是由个别学生全部包办代替,其他成员成了忠实的观众。(2)必要的学习规则的缺失。比如操作的规则,交流的规则,倾听的规则等,学生没有了这些规则的约束,必将导致课堂的无序。(3)由实验材料产生的负面影响。比如材料缺乏结构性、典型性,学生用实验材料做一些与本课内容、本实验活动无关的事,或是材料过早的出现在学生面前,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导致实验前的指导缺乏有效性,使学生对实验操作无所适从。(4)没有建立有效的评价导向机制。过程性评价的重要功能是鼓励、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评价在课堂上扮演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又在课堂内外起着激励作用。所以,评价导向的缺乏,会让课堂失去榜样的引领。

上述问题的存在,影响着小学科学理念的实施和学生的有效学习。如何才能让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更为有效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实施有效地调控。使课堂出现张弛有致、意趣盎然的教学格局。

一、学习的兴趣,是课堂调控的前提基础

兴趣是指人们积极探究某种事物和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强调:“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成功的教学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孩子的兴趣。”儿童对身边的事物,总是充满了好奇心,而科学知识内容丰富多彩,正好可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内在的吸引力,把学生的好奇心转化为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的学习总是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乐此不疲。这样,科学课堂教学的主动权将牢牢地掌握在教师的有效调控范围内。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保护和激发孩子的兴趣的方法很多,关键是选择合适的有效的方式。科学课中的实验是孩子最喜爱的活动之一,一些有趣的科学实验,能有效地激起学生学习科学的欲望,进而培养科学学习的兴趣。比如,我在三年级的科学始业教育课上,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

师:科学是一门非常有趣的学科,小朋友想学好科学吗?

生:(齐声回答)想。——学生的回答或许是出于真心,或许是迫于教师的威严,但这无关紧要。

师:现在,老师这里就有一个学好科学的秘方(出示一张用米汤写上字的“白纸”——并不告诉学生事情的真相),你有办法看到吗?

学生看到了是一张“白纸”,露出一脸的茫然。

接着,我让学生取来一小盆水,在里面滴了几滴碘酒,把“白纸”平铺于水面。顿时,“白纸”上显现出几行蓝色的字,学生“哇”的一声,惊叫了起来,并情不自禁的读出了这几行字:“勇于实践,尊重事实……”

师:想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科学课中,像这样有趣的实验非常多,你有信心去发现、去探索吗?

学生的情绪高涨,对科学知识的探求欲望充分地暴露在了那一张张小脸上。

师:……

通过这样一个趣味性的实验,把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空前地调动起来,探求身边的科学的奥妙开始在孩子幼小的心里燃烧。可以预见,在后续的学习中,学生总是会带着一种期盼走进课堂。他们对科学知识的崇拜,也将会有部分的转化为对科学教师的崇拜,以后的科学课堂,自然就会更愿意听从教师的调控和指导,教学效率的提高也就有了心理基础。在小学科学课的教材中,这类有趣味性的实验很多,通过实验,让孩子始终处于主动学习、思索的状态下,有效地把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结合在一起,并逐步让孩子从关心玩的过程发展到关注玩的结果中,从直接兴趣向间接兴趣过渡,最终完成乐趣向智趣的转化。

二、小组的管理,是课堂调控的关键因素

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决定了小学科学的学习形式是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但是,在具体的实施中,学生如何参与学习,如何分担任务,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训练,学生合作过程中的有效管理等,教师还存在很多困惑,教师不能有效的指导学生合作学习,直接导致了合作学习的低效,也成为小学科学课“乱”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常常听到学生在学习中说:“老师,他不让我玩” ,“老师,他在捣蛋”等不和谐的声音,这从侧面反映出教师还没有对合作学习进行有效到位的指导,学生在小组学习中的分工不明确,合作意识没有有效地形成,这样的科学课堂,不乱反而是一种怪事了。这些现象无不告诉我们,对合作小组的管理和调控是上好科学课至关重要的一个方面。

简言之,教师对科学课堂的调控,归根到底是对各个合作小组的调控,因为合作小组是科学合作学习的基本元素。小组合作学习首先要科学的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本着“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尽量满足学生个性的需要。组员有分工有合作,做到各司其责,各尽所能,最终合作达到目标。这样,实验观察在进行时才会井井有条,有序有效。其次,在强调合作的同时,适当引入一些竞争机制。虽然新课程更为强调合作,认为小组合作学习旨在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但在学习习惯的培养上,我认为在小组之间适当开展组际竞争还是必要的,我们可以引导小组间比一比,哪个组合作的更有效,给全班树立榜样。最后,对合作小组的调控,不要忽视合作小组组长的作用。小组长是教师的得力助手,教师面对全班十多个小组,五六十位学生,不可能面面俱到,而一个善于组织管理的小组长,就可以弥补教师管理上的不足。换言之,教师要善于培养小组长,把对全班学生的调控,转化为对各个小组长的调控,这样会简单有效的多。

借班上课的老师常常会有这样的感触,因为课前对学生的接触了解不充分,对学生的分组情况掌握不多,尤其是对学生合作小组的有效性心中无底,总担心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出乱子,不能对各个合作小组实施有效的管理和调控。说实话,我在这方面吃过的苦头就不少,原科学教师没有很好的组建好合作小组而我对学生又不够熟悉,但因为课堂的需要,不得不临时去组建合作小组,这样,调控的难度就可想而知了。但有一次教学经历,却总让我不能忘怀。那是我借一个老科学教师的班级,执教《食用油与水的比较》一课,当我开始讲课后,发现学生听课特别认真,思考时能安静,交流时能认真倾听,教学秩序井井有条。让我尤为惊叹的是,发放在实验桌上的材料有半杯水和小半杯食用油,在我没有发出观察指令之前,全班居然没有一位小朋友去动,有好奇心的同学,也就是用眼睛看上几眼。是学生对材料不感兴趣?非也,曾记得在试教时,就有太多的学生一直乱动,非要老师刻意调控不可。接下来的观察活动中,由组长指定观察的顺序,学生逐个观察,然后逐个发言交流,在老师要求观察结束后,小组长马上把材料放到桌子中间,全组学生端正坐好,交流汇报。这其间,观察、讨论、交流记录是表现的井然有序。试问,这样的学生,这样的课堂,教师调控起来何难之有?但这幕后的工作却也并不简单,我曾请教了这位教师,他的经验是要发挥各人特长,满足个性需要,明确岗位职责,合理分工,定期轮换,加强小组长的培养和使用。假如我们的科学教师,在接班之初就能注意这些,科学课堂的管理和调控也必将不会成为难题。

三、学习的规则,是课堂调控的有效保证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组织教学活动需要制定一些规则,特别是在科学课常用的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中,规则的制定对于课堂的调控就尤为重要。

1.独立思考的规则

小组合作学习是为了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给每一位学生提供展示的空间,使学生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组内的交流、探讨,了解别人的思路、观点,同时也使没有考虑好的同学得到启发。但是,这些成立的基础就是:学生的独立思考。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思路、思考方法的指导,从扶到放,和学生一起分析思考的方向,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

2.交流的规则

交流是在合作学习中的重要表现形式,在交流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小组讨论时,要求每个同学都要说出自己的想法,哪怕是一点、两点。交流中善于发现别人的亮点,敢于质疑;要做好纪律的组织;师生共同讨论交流时,各小组发现发言者的想法与自己有出入时,要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能形成辩论的氛围。

(2)尊重别人的发言:尊重别人的发言,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不仅要让学生肯听,更要让学生会听,能够听出别人说的重点、问题,不随意打断别人的话。听完后,能将发言者的意见与自己的想法做比较,形成思维碰撞。

3. “停”的规则

科学学习活动小组多,学生小组的探究、交流活动,很容易出现学习进度、学习水平的参差不齐。作为教师,既要肯花时间让学生对某个有趣的问题进行充分的探究,还要及时地把教学活动转到有待学习的新内客上。“叫停”就成了一种必要的调控手段,教师示意“停下来”时,学生必须做到停止讨论、交流,不再去碰触实验器材。最好是形成一个习惯,老师“叫停”时,学生即把实验材料放到实验桌中间(学生不易碰到的地方),以减少实验材料对后续学习的干扰。

四、材料的提供,是课堂调控的重要手段

科学实验活动的材料并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好玩越好。有的教师选择的“有结构的材料”常常会因为材料本身有问题、材料引起学生过多的无关注意、材料不利于学生认识问题等因素而影响了课堂教学。所以当教师在选用材料时,一定从学生的角度看待这些材料,要作到“心中有谱”,避免材料对课堂学习活动造成负面影响。

材料的典型性,能使探究变得更为有效,材料的结构性能让探究活动层层相扣,使活动更为有序。所以教师要发掘材料的特性,寻求最简洁、最明了的材料来帮助学生解释科学的现象,以求达到教学目标的完成。例如:《食盐在水里溶解了》一课食盐、沙、面粉不同次序地出现,他们的结构非常明显,食盐溶解、沙不溶解、面粉学生一时无法断定或先认为是溶解,最后通过实验证明不溶解、认知上有了提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触动更大,以后他们就不轻易地会下结论。有结构的材料,学生会被材料本身的特性吸引住,专注于研究材料的结果,因而就会避免同主题无关活动的出现。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对材料的掌控,把握好把材料发放给学生的时机和次序,也是调控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如果材料的呈现及时、到位,学生学习与实验的兴趣高,反之就会分散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削弱学生学习兴趣。对什么材料什么时候发,是一开始就呈现所有的材料,还是一样一样发,发的时间最恰当在什么时候,迟发材料同早发材料的关系和什么时候回收等等问题,都需要教师事先精心设计,早早预设,来不得半点马虎。比如在探究《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在课前就发放了木条、回形针、蜡烛、牙签、水槽等材料之后,但并不同时提供水,也正是因为没有水,学生在上课开始,只稍稍注意了一下材料,就认真地听课了。活动之前,老师才把水分给各组,探究活动一结束,老师随即就要求小组长把水放到地上,这样,避免了讨论交流阶段,学生再去动手活动,分散注意力。

五、评价导向,是课堂调控的必要补充

课堂是科学课评价的主要阵地,评价伴随于整个教学活动,不仅能使评价为促进学生的发展服务,也是教师调控课堂的一种必要补充。教师随时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与反应,及时给予适当的鼓励性、指导性的评价,一方面是能够了解自我发展的状况,另一方面也能促进学生明确自我发展的目标。有时,一句看似简单的评价,对课堂调控所起的作用却不可想象。比如,在活动结束后,教师让学生整理好材料,要转入下一环节,但是总有一些小组不能及时停下。此时我们适当表扬一些小组:“瞧,第几组已经把材料整理好,并且端端正正的坐好了,他们真能干”。我们总能看到,马上会有许多小组效仿,课堂马上安静下来,让教师顺利地进行后续的教学。

科学课堂的确是最容易“乱”的课堂,但只要我们教师做个有心人,对课堂中发生的各种“乱”因给予分析研究,适时适当的调控课堂,我们有理由相信,这种“乱”会因为有序而美丽。

 

 

【参考书目】

1.张红霞    《科学究竟是什么》P46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版

2.喻伯军主编《小学科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P215浙江大学出版2005版

3.孙宏安主编《新课程教学设计——小学科学》P61首都师大出版社2004版

4.《新课程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学科教学评价——小学科学》P50浙江省教师素质提升工程用书   浙江省师训中心2005版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开放的课堂需要开放的实验室    下一篇:小学科学课中渗透爱的教育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