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心理教育对中学语文学科的渗透初探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9-04-04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一、序言

  (一)心理教育的提出及论文

  现代社会是一个科技飞速发展,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我们需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努力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人才。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当代中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表现意识等方面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尤其是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学习竞争压力增大,新旧观念不断撞击,各种新现象、新矛盾纷至沓来,使如今的学生在不同程度上产生心理障碍和精神疾患的机会增多。在校生因病休学、退学的病种中,心理疾患已大大超出传染病,名列榜首。更令人悲叹的是在校生自杀事件、离家出走事件时有发生。这些都向我们表明了,我国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已十分严峻,重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已是件刻不容缓的大事。

  中学心理教育是根据中学生生理、心理发育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首先,心理教育是教育本身应有的内涵之一。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全面发展包括身心两方面都要健康发展。当前中学教育要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心理教育占重要地位。其次,现在人们逐渐达成了这样一种共识,健康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身体健康,还包括良好的精神状态、健全的社会适应能力。当教师、学校乃至整个社会都逐渐形成了这样一种新的健康观念时,就迫切需要中学开展心理教育。最后,中学生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妒忌、自卑、任性、孤僻、逆反心理及至犯罪、自杀等,也迫切要求开展学校心理教育。

  开展青少年心理教育,不仅对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改善教育素质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对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安定团结,提高全民素质都具有重大意义。特别是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心理作为人的整个精神世界活动基础,其健康状况如何在诸素质的培养中具有特殊意义和作用。只有通过心理教育,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其他素质才能得到充分和健全发展。总之,我们不得不承认心理教育的意义。面对如此严峻的现实,我们必须走出重知识教育,忽视学生心理健康,良好个性培养,巨大潜能挖掘的教育误区,把心理教育尽快纳入学校教育的日程上,并当做一项重要任务下大力气去抓。

  (二)心理教育的几种形式

  学校工作是心理教育的中心环节。心理教育政策的落实,工作的开展,最终要归结到学校一点一滴的具体工作中去。开展学校心理教育有两条途径:一是面向全体学生,通过一定的教育活动提高学生学习、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其健康发展。另一条是针对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适当的心理治疗,防止心理疾病,使其保持心理健康。两条途径功能互补,各有侧重。学校应以此为依据,通过多种渠道开展心理教育。目前主要有以下四种形式:

  1.开设心理教育课程

  将心理学的基本常识直接引进课堂,是学校实施心理教育最直接的一种手段,它为所有学生能直接接受基本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保证。心理教育课程应包括学习辅导、人格辅导、生活辅导、职业辅导等课程。同时,可以根据不同年级的特点有所侧重,如对高一学生就应侧重“学生适应新环境,改变学习态度与方法”的心理辅导。

  2.团体心理辅导

  团体咨询是指对同类心理疑问或行为问题的学生进行教育的一种形式。具体地说,就是在心理咨询老师的主持或参与下,小组成员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自由讨论,利用团体的相互影响、启发、引导和帮助,形成团体的共识和目标,产生良好的心理暗示效果,使学生对自己的问题有所领悟和了解,进而改进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3.个别心理咨询

  学校个别心理咨询工作首先要宣传心理咨询的意义,改变在学生中存在的心理咨询即意味着存在毛病的不正确认识,鼓励需要的学生进行个别咨询;其次,设置心理信箱,成立心理咨询室,开设心理热线电话,多渠道开展咨询工作。既可采取学生与教师直接面谈的方式,也可以通过心理信箱让学生不记名反映问题。

  4.学科渗透

  心理学作为一门边缘学科,对各门学科的渗透作用自然已是不可言喻的。将心理学知识以课堂为主渠道,以学科教育为主载体,充分发挥学校各科教学的心理教育功能。从监狱实施的具体过程来看,一切教育目标、内容、方法、手段都要通过学生心理这个内因才能起作用,心理因素无疑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基本因素。学科教育要适合学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征,考虑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水平、特点,利用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使学生能积极接受学科教学的影响,从而获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在进行学科教育时,要有意识地将意志品质的培养、良好个性的形成、思维能力的锻炼与学科学习紧密联系,相互渗透,在学科教学中使学生受到心理教育的熏陶。

  二、心理教育与语文学科的渗透模式

  中学开展心理教育的路在何方?目前,学校主要通过开设心理辅导课与进行个别心理咨询的形式来实施心理教育,这无疑是学校开展心理教育的两种重要途径。但是,学校实施心理教育应该是从多渠道多角度出发,因地制宜,随时随地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课堂中学习各学科科目中度过的,心理教育应该以此为突破口,以课堂为主战场,以各学科教育为主要载体,充分发挥学校各学科教学的心理教育功能,充分调动全体教师共同参与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积极性,这才是加强学校心理教育的最基本的途径和方法。

  语文学习是复杂的心智活动,牵涉到整个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将心理教育渗透到语文学科中去,运用普通心理学的知识于语文教学过程,研究学生的心理规律与心理特点同教材教法的关系,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实施心理教育。下面,笔者将重点阐述心理教育中的情感教育与语文学科相互渗透的模式,试图通过语文学习,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对社会的思想和道德标准认识的过程中,产生包括感知、情绪、意志等因素,正是这些因素,使学生产生自觉的态度和积极的动机,进行思想道德和心理评价,并转化为情感体验和行为习惯,从而形成个人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一)心理教育中情感教育对语文学科的渗透

  1.知、情、意的理解

  心理过程泛指心理操作的加工程序,包括心理事件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的加工过程。在心理学上,通常把认知活动、情绪活动和意志活动统称为心理过程。认知过程是指人们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情绪过程是人对待他所认识的事物、所做的事情以及他人和自己的态度体验;意志过程是人在自己的活动中设置一定的目的,按计划不断地排除各种障碍,力图达到该目的的心理过程。

  在现实生活中,人的认识、情绪与意志活动不是彼此孤立地进行的,而是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的。一方面,人的情绪活动和意志受认知活动的影响,所谓“知之深,爱之切”就说明认识对情绪的影响作用;而“知识就是力量”则说明认识对意志活动的重要影响。另一方面,人的情绪活动和意志也影响认知活动。积极的情感,锐意进取的意志品质能推动人的认知活动,相反,消极的情绪,萎靡不振,畏难苟安就会阻碍人的认知活动。再者,情绪和意志两者也是密切联系,相互作用的。

  在此,着重阐述的是心理教育如何在语文学习中利用语文学习的认知活动培养情绪与意志。

  2.语文教学中的情感作用

  古今中外教育家历来都十分重视教学中情感的心理作用。作为一门人文学科--语文学科,应是语言工具训练和人文教育的综合。而无论是从工具性还是从人文角度考虑,语文教学中都离不开情感教育。因为情感和态度教学不只是政治课或思想品德课或心理教育课的任务,学校各门学科都包含着这方面的任务,因为学生在学校内学习的任何知识、技能或行为、习惯都不能离开一定的价值标准。如列宁所说的“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热对真理的追求。”

  翻开语文教材,我们就可以感受到,那些文质兼优的名家名篇中洋溢着对祖国、对人民、对同志亲友、对大自然的深挚情谊,字里行间洋溢着或优美典雅、或清丽委婉、或崇高悲壮的美感。因此,在这些文字作品中,我们不能仅仅传授语文知识,而必须要进行情感传递和情感教育。阿拉伯数字和X、Y无论经过怎样巧妙的组合,都不会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文心雕龙》中提到:“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之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教语文就是要让学生“披文以入情”,在“情”的熏陶、冲击、融会之中,身临其境,方能“沿波讨源”达到“其言皆出于吾之口,其意皆出于吾之心”的境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应该说,在这一过程中,都是情感信息的传递,并成为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引起学生的共鸣,乃至是情感扩散、泛化,实现情感的积极迁移,这一切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即使让学生感知、理解、记忆和运用基础知识的过程中,也应伴随着种种情感活动,感之愈深,知之愈多。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在这个土壤上。”

  3.情感教育的实际运用

  语文教学中,让学生保持一种特定的情绪和情感,就能为他们创造一个引起积极思维的特定情境。教师将知识的传授与心理教育,在教学中天衣无缝地予以结合,通过各种文章的阅读和教学,从字里行间,人物言行,事物经过,思想情感等多方面在心理上去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并接受前途理想、爱国爱民、弘扬正气等教育,体现文道统一的实质。

  以初中一年级课文《驿路梨花》为例,阐述在进行该文的教学时,可以将心理教育很好地渗透到语文实际教学中去。

  《驿路梨花》这篇小说,通过解放军同志以及梨花等哈尼族姑娘在瑶山设立一个驿站,方便了过路行人的故事,歌颂了雷锋精神。文章结句引用了陆游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并以“驿路梨花”为题,这“梨花”,既是指漫山遍野盛开的洁白的梨花,又是指具有美好心灵的哈尼族小姑娘,更是雷锋精神的象征。教师在讲解课文时,可以通过层层设问,使学生在掌握文章的基础上使情感得到熏陶和升华。教师可就下面两个问题请学生研究讨论,使学生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间自然而然得到心理教育。

  问题1:这篇文章的标题为什么叫《驿路梨花》?

  问题2: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谁?

  关于这篇文章的标题,学生有这样几种理解:第一,驿路上有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哈尼族姑娘叫梨花,标题指的是人。第二,驿路上白色梨花开满枝头,有一片美丽的梨树林,指的是物。第三,环境有梨花其物,服务有梨花其人,标题是一语双关。第四,本文赞扬的是梨花一样洁白、美丽的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精神,标题是虚写。

  关于本文主人公也有两种看法:第一,本文的主人公是主动为路人服务照料林间小屋的哈尼族小姑娘梨花;第二,解放军战士修建小屋是为人民服务,梨花姑娘照料小屋也是为人民服务,梨花的妹妹接了姐姐的班继续照料小屋也是为人民服务,“我”、老余、瑶族老人既是林间小屋的受惠者,又是林间小屋的照料者,都是为人民服务,所以这些人全是本文的主人公。

  学生谈出了自己的看法之后,期待老师言明正误,做出结论。这时,老师可以另辟蹊径,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为例,点明一篇课文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这篇课文的标题“驿路梨花”,这既是指梨花姑娘其人,又是指路边的梨花事物,这既是因为因物的写实之题,又是以梨花寓意人们美好心灵的写虚之题。

  这篇课文的主人公可以说是梨花姑娘,因为她是驿路上为人民服务的主要人物;也可以说是众人,因为解放军战士、梨花的妹妹、瑶族老人、“我”和老余等人,也都是向雷锋同志学习,以实际行动为人民服务的。这样全面地看问题,就可以懂得本文歌颂的是包括梨花姑娘在内的、具有美好心灵的人民群众。

  学生们在分析教师提出的一系列问题的同时,通过联想、想像文中主人公当时的心境,体会到了一群哈尼族小姑娘在解放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影响下,甘当无名英雄,热情帮助有困难的过路群众的事迹。在显示社会主义祖国处处有温暖,我国各族人民之间互相关心爱护的生动场景之下,学生的心灵情感也受到熏陶与感化,情感教育的目的由此而达到了。

  通过上述实例可以看出,将心理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之中去,既有利于学生深入领悟课文,又很自然地受到了情感教育,可谓一举两得。

  将心理教育中的情感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大致有以下几种情感要素,这些情感要素是激起学生对“善良事物的钦佩感情和对邪恶势力的不可容忍的态度”的催化剂。

  (1)爱国之情

  这种情感因素蕴涵在描绘祖国山河壮丽,介绍我国历史成就,讴歌爱国志士的作品之中。

  (2)爱民之情

  课文描写了许多平凡而伟大的普通劳动者,如《荔枝蜜》中为自己、为别人、为子孙后代酿造着生活的蜜的中国农民。

  (3)爱党之情

  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课文介绍优秀共产党员的光辉事迹,他们的光辉形象正是中国共产党本质的体现,歌颂他们,可以从他们身上学到党的优秀意志品质。

  (4)共产主义道德情操与高尚的审美观

  这些课文寓理想、情操、精神生活于形象之中,寓传递真情于感情熏陶之中。

  将心理教育与语文学科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尽在其中,乐在其中,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心理教育。

  三、影响心理教育与语文学科渗透的因素

  (一)教师的心理特质

  1.教师的智力因素

  智力因素是语文教师心理的主要成分。语文教师的一切教育活动都离不开智力的积极参与,特别是依赖智力结构的整体功能。语文教师的智力结构是多种智力因素以不同方式的有机结合,其中可以找到一些优良品质。

  (1)观察的敏锐性

  语文教师的观察力,应当具有敏锐、全面、深入和客观的特点。须从学生细微的表现中,洞察到他们的知识、智力和个性发展等情况,以及通过学生的神态、动作、语言、作业等方面获得反馈信息,及时掌握学习情况,了解教学效果,更重要的,教师敏锐的观察力还应体现在教师应深入解刻作品,进入角色,竭尽全力挖掘作品创作时的匠心,找到心理教育渗透的突破口。

  (2)思维的创造性

  创造性思维是主动地独创地发现新事物、提出新的见解,解决新的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将心理教育与语文学科更好地融合对语文教师的创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教师本人,更要善于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思考问题,找到两者相互渗透的最佳揉合点,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样才能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在学习语文学科本身知识的同时,得到心理教育,并且借此发现学生的创造思维,有效地培养创造型人才。

  (3)想像的丰富性

  想像是一种最宝贵、最有价值的创造性因素。语文教师应当兼具再造想像与创造想像的品质,有极为丰富的想像力。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对文中所记叙的事物和描绘的人物形象进行再造想像,获得鲜明的印象、亲切的体验,然后才能见诸外部语言,通过绘声绘色地朗读,形象生动的讲述,引导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使跃然于纸上的形象跃然于脑中,从而更好地体会课文的内容及其深厚的意蕴。

  2.教师的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是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因素的总称。如果说,智力因素是人的活动的智力操作系统,那么,非智力因素就是人的活动的动力调节系统。非智力因素对语文教师具有极大的重要性,它不仅能调节整个智力活动,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塑造高尚的师魂、师德。语文教师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运用作家所创造的文学作品去影响学生的心理、道德面貌,塑造学生的灵魂,做到心理教育与语文学科和的有机渗透,把学生培养成高尚的、纯粹的、有道德的、身心健康的人。

  情感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语文教师应当具有美好的情感,特别是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感,语文教材中有对真理的追求,对未来的向往,对邪恶的抨击,对英雄的赞美,对山河的爱恋,对友情的讴歌,这些内容都是心理教育中涉及到的部分,这就要求语文教师阅读和讲授这些课文时,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恰当地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心理情感,使学生在情感体验中加深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感情色彩,受到潜移默化的心理教育作用。

  (二)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态度

  心理教育的显著特别是教育者要调动学生的情感力量,尊重、信任和理解学生,与学生架起心灵的桥梁进行情感交流。以炽热的情感、成熟的社会生活经验和丰富的心理学知识打动学生,所以在做到将心理教育与语文学科的渗透时,语文教师必须具备以上的共识。语文教师随时要把每个学生的价值、尊严、自由、创造潜力置于重要的位置。关心理解学生,站在他们的立场上去感受这个内心世界,并用学生的内在参照标准去感知他们看到的外在世界,还要能传达出学生的感受,即用一份童心去领会他们,而不是用成人的思想。语文教师在运用心理学知识将心理教育与语文学科教育进行良好的渗透的同时,还必须运用心理学知识与学生进行心理交流,注意听学生的心声,尊重并鼓励他们。对学生因心理问题而导致的行为过失不责怪,不呵斥,不宣扬,而是循循善诱,使学生心悦诚服、主动改正,不断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对学生的点滴成功都给予真诚的鼓励,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不断满足自尊、爱的归属心理需要,增强自信。此外,教师还应本着教师是教育者而不是命令者的原则,在人格、权利上与学生享有同等地位,自己的观点不能强加给学生,这样,才能创造更加和谐良好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得到良好的心理教育。

  (三)课堂形式与教学模式

  心理教育对语文学科的渗透,不仅表现在思想内容上的渗透,对于课堂形式等外在条件也有所要求,简言之,课堂形式对心理教育与语文学科两者的渗透效果也有很大的影响。

  心理教育讲究的是主体参与性原则,不再是教师在讲台前一味地讲授,而是教师和学生一起在活动中自己去体验、去感知。因为需要,学生的心理疑虑只有在活动中才能真正得以体现,才能使学生逐渐地认识自己,更全面地把握自己的情感、意志。而且现阶段的语文学科课堂教学仍停留在讲授式的方法之上,主要以讲授的形式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而且心理教育与语文学科的渗透受到大家的共识并逐步加以完善实施,那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旧的教学模式与课堂设置势必会对两者的良好渗透起到阻碍甚至破坏的消极影响。

  四、讨论与思考

  各门学科都有各自的特点,按照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林崇德教授所言:“每门学科都有学科能力。”语文的听、说、读、写能力,数学的运算能力和空间想像能力、英语学习中的记忆等,如今的学科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而教师在培养学生学科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才能超越学科差异,真正达到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本文只是就心理教育中的情感教育对语文学科的渗透做了一个简要的阐述。心理教育对语文学科渗透的形式是多样化的,渠道是多种的。心理教育中的挫折教育、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教育、创造力的培养教育,都可以很好地渗透到语文学科的教育之中去,关键是要找到两者的切合点。此外,作为语文教学半壁江山的写作教学也是心理教育与语文学科涉透的一个突破口,将写作作为学生心理、情感的反光镜,通过指导学生写好渲泄情感、迁移情绪的作文,使学生在写作中得到心理指导,这一点也是值得做进一步探讨的。

  教师作为心理教育与语文学科渗透的“工程师”,除了自身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良好的

  个性品质之外,掌握过硬的心理学知识也是很有必要的,《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将帮助教师用科学的方法实施渗透,提高教学艺术,从而保证教育工程的质量,使学生在智育、德育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新课改下的中学作文教学    下一篇:自能作文:创造“活”的教学情境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