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超越阅读的三个陷阱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9-04-14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低俗的阅读只能造就精神上的平庸之辈

  教师高度控制的谆谆善诱无异于自由思想的杀手

  教师如果不能以科学的阅读方法指导学生,以其昏昏,如何使人昭昭?

  只要深入课堂,我们就不无遗憾地看到,尽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已成为共识,“满堂灌”、“一言堂”的现象早已被摒弃,尽管课堂上学生举手回答问题的人数多了,但学生的回答却大多是缺少个性的人云亦云的见解,尤其缺少融入自我理解、独具发现的思考,课堂表面的热闹掩饰不了学生思想的贫乏和精神的苍白。究其原因,是学生并没有真正进行主体性阅读,从而进行个体性精神探索;是教师仍在替代学生阅读,顶多只不过换了一种温情的灌输的面目。学生并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话语权,这依然是一种学生阅读主体的潜在失落。

  究竟是什么妨碍了学生在阅读中以自由的姿势、自由的思维解读文本,从而导致学生掉进了阅读的种种陷阱?

  陷阱之一:重课堂讲读,轻课外导读

  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惯性使老师与学生的眼光始终盯在一锤定音的中、高考试卷上,凡是与考试无关的,一概不用讲、不用读、不用背。这种急于求成的心态,突出地表现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上精讲细读----恨不能让学生一口吃成个胖子,一锹挖一个井。而语文阅读更广阔的天地----课外阅读,则倍受冷落。一方面,教师的导读功能不健康,造成学生疲于应付铺天盖地的阅读测验,无暇旁顾精品美文,从而逐渐丧失阅读兴趣;另一方面,教师引导阅读机制不健全,学生对大众流行文化的诱惑来者不拒,沉迷于缺少深度的文化快餐中不能自拔,满足于浅层的阅读刺激,呈现出过分的阅读休闲化趋势,阅读内容浅薄,阅读无品位,阅读无思考。这两种现状长此以往,极易败坏学生的阅读胃口,降低学生的阅读情趣,从而导致阅读低俗化。这些年武侠小说、言情小说、青春娱乐小说在学校大行其道,培养了不计其数的金庸迷、琼瑶迷及所谓的新新人类,而代表人类思想文化精华的高品位文学却难受青睐,就是阅读低俗化的结果。

  值得警惕的是,功利化阅读倾向促使实用化思想的泛滥。读书要有用,要立竿见影,要在考试中产生效益。书店里名目繁多的优秀作文集、阅读节节练卖得非常火爆即是明证。学生过多地研读此类习作,则无法发展到登高临远的品位,低层次的阅读吸收只会导致低层次的阅读产出。

  对此,教师必须有所作为,充分发挥以导促读、以读促教的引导功能。须知精神的田地,如果不种植稻梁,必会野草丛生。在商品化信息化社会里,在浮躁和急功近利的诱导下,迎合学生趣味的各种文化快餐会使学生迷失方向,让他们疏远丰富的感情,疏远独立的思考,造就一些精神上的平庸之辈。教师首先应该丰富自己的阅读,了解古圣今贤推崇的人类文化积淀的经典著作,了解当代文学动向,给学生开具一份能代表古今中外文化精华必读书单,以优秀的文本激起学生对人类优秀文化的兴趣。开列的书单,要能够树立学生的人文意识、科学意识、时代意识,同时要考虑当地文化环境----即乡土文学及乡土文化。引导学生与大师对话,与精英争鸣,保证文章的高品位。根据《新课程标准》规定,兼顾阅读数量,张开课外阅读之翅,就会有举重若轻之感。因为母语知识与文化积累越多,语文学习的效率就越高。更重要的是,高品位的阅读能够形成“非最好的书不读”的阅读信仰,在学生人格、志向、情趣形成的关键时期给学生打下精神的底色,无疑会影响学生的一生。

  陷阱之二:重单向接受,轻读中互动

  尽管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可以侃侃而谈,甚至妙语连珠,但总少不了教师循循善诱的“点拨”,学生永远无法逃脱“教参”或教师“圣言”的牵引。如此,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变成了对老师、对教参的理解,难免跟在“教参”、教师的思想后面亦步亦趋。高度控制的导读将学生的思维引向了单向思维的死胡同,难以激起质疑问难的兴趣与意识,甚至会导致阅读审美意识的逐渐丧失。教师控制着文本的话语控制权,看起来似乎不无启发的循循善诱,就成了自由思想的杀手,学生的阐释就很难超越教师对文本的解读,解读途径的多元化和解读意义的多元化也就无从谈起。学生作为阅读的个体,又有什么乐趣可言?文本解读的意义何在?

  要将学生的思想从鸟笼里放飞,只有把书本交还学生,充分保证学生的阅读时间,互动导读,鼓励探讨,将学生引入阅读,引向思考,引向探讨,让作者与读者、生活与文本互动起来。教师应该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师生交流,生生探讨,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氛围里启发学生横向联系,发散思维,集中探讨,才能有所发现,有所领悟,才能促使学生主体精神的成长。

  如学习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父亲与儿子已有了深深的隔膜,为什么要以‘背影’这一独特的方式来拉近父子之间的距离,而不是彼此之间的直接交流?”“你崇拜你的父亲吗?”“你理想中的父子关系是怎样的?”并给学生提供《一条绳索系两端》、《和父亲面对面》等文章来阅读,引导学生对父子这一中国特色文化现象的内涵作集中的深入探讨。探讨的形式不必拘于一格,可以是论辩,也可以是“创作--表演”;可以是讲座,也可以是读书交流。通过阅读活动的交流来深化内在的阅读,唤醒个体的生命意识,从而进入真正意义上创造性的阅读。

  陷阱之三:只重内容,忽视方法

  阅读教学中,阅读内容的教学始终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内容的理解固然重要,但阅读方法、阅读技巧的传授也不容忽视。当前教师普遍缺乏对阅读理论的学习,期待视野、元认知、鉴赏性阅读、批判性阅读,互动性阅读等阅读理论对多数教师来说,还是一个陌生的概念。技法层面上的美读、智读、泛读、精读、略读、选读、快读等系统化阅读方法,还处于探索之中。教师如果无法以有效的阅读模式、科学的阅读方法和技巧指导学生阅读,以其昏昏,如何使人昭昭?阅读方式与技巧虽然不能独立于内容之外而存在,但也能影响人的阅读态度与认识活动,时下一些缺乏人文关怀与思想深度的“校园酷文学”、“武打言情小说”在学校大行其道,与它们讲究语言包装以满足娱乐情思刺激不无关系。

  建议教师在引导学生认知文本的同时,着力培养学生科学的阅读模式与阅读方法,系统构建,综合运用,从而实现阅读方式的最优化选择,以保证阅读的个性化。这个系统的构建包括三个层次:阅读内容主体性探讨的示范引导,引导学生对阅读内容设疑质问,理解思考;阅读方法的示范引导,如查阅资料、探求背景、选择阅读方式等;解读模式的示范引导,建立学生对文章的感悟模式、文体理解模式和文本评价模式。教师要时时充电,了解并掌握一定的阅读理论和阅读方法,并能灵活地融入到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阅读,在实践中运用。

  阅读的本质是要实现用语言符号去体验、感悟、理解、评价、鉴赏作品,阅读需要真诚地与文本、与文本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教师需要健全导读功能,建立导读机制,研究导读模式。通过导读、导思、导论,真正激发学生自主阅读,激发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多元探讨,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润物细无声——浅谈对“弱势群体”习作的指导    下一篇:“活”教略读课文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