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浅析高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生成与利用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20-08-2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摘要:在全国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各地开展新课程改革的探讨和实验。从风靡全国的杜郎口中学课改模式到近处的重庆綦江模式,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要想实现从应试教育突围,唯一的方法就是“改”。从“临帖”到“破帖”的教育模式生成方法,使我认识到首先学习各大成功教学模式的成功经验,再结合忠县本地的教学实际情况。总结出高中语文课堂应该把握“自主学习”、“思性学习”、“审美学习”。大容量、快节奏、大智慧成为高中语文课堂的特点。通过理论的学习研究试图找到一些理论依据,最后总结出DCAE教学模式,即“民主、创新、审美”课堂教学模式。

  关键词:高效课堂 教学模式 民主课堂 创新课堂 审美课堂

  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在全国的深入开展,各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自主学习方法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全国早已形成高效课堂九大“教学范式”。诸如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深圳的“自主式五段教学法”还有近处的綦江模式等。笔者通过对以上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变革模式通过比对分析研究,试图从这些教学模式的生成过程中探究教育改革的本质和最适合我们忠县教育的教学模式。通过生成和利用最适合本地区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学得更加轻松,同时收获最大,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笔者从高中语文教学实际出发,提出了高中语文教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几点建议。

  一、从“临帖”到“破帖”的教学模式生成方法

  临帖,是我们学习书法很重要的方法,将字帖置于案前,观察字的形态、结构、笔划,领会其精神,再下笔仿写。做到手到、笔到、心到,才能一天天进步。我们学习和生成教育模式更需要这种方法。今天的杜郎口中学已经成为了中国课改的代名词,一所偏远的乡村学校却创造了震撼全国的教育神话。他的“三三六”模式,吸引着全国无数教育者的参观学习,《中国教师报》更是在其设立全国教师培训基地和课题研究小组。当全国教育界都蜂拥至杜郎口的时候,我们却陷入了极大的迷惑。杜郎口“三三六”模式是不是适合全国所有学校,是不是也适合高中课堂教学。我们的答案是否定的。山东兖州一中在“师法”杜郎口经验的基础上,根据高中教学的特点,渐变形成了“循环大课堂”模式。他们通过改变课堂结构,一改传统的“课后辅导、作业练习”这样的传统习惯,将学习的后段变为前段。课上先展示成果再预习新课,课后自主学习解决问题,这样一种大循环的课堂结构。学生在课上后半段预习和生成问题,再在课后带着问题通过独学(自主)、对学(结对子合作)、群学(小组合作探究),下节课前半时就展示成果。循环课堂将课分为两截,“35+10”即35分钟展示,10分钟预习。通过对杜郎口中学的“临帖”学习,到“破帖”创造性的生成山东兖州一中的“循环大课堂”使其迅速成为了全国的课改名校。另外江苏的灌南新知学校的“自学.交流”学习模式更是如此。新知学校提出了“不让教师进课堂”的大胆教学思想。教师提前一天将“学案”发放给学生,课上学生独自完成自主交流合作学习学案,不需要老师的参与。这样新知学校就把课堂完全交给了学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最大可能保证了学生的思维成果。这些学校都是学习杜郎口并大胆创新总结出适合自己学校教学模式的学校。我们在如今的课改大潮中如果仅仅停留在学习和效仿杜郎口上只能是失败,我们只能通过认真临帖然后认真思辨总结实验,最后得出出适合我们本地学校的教学模式。

  二、成功模式给予我们的语文课改经验

  著名作家萧伯纳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互相交换,各自得到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互相交换,各自得到两种思想。”我们通过对各种成功的课改教学模式的分析,总能得出一些共同的好的经验,而这些经验正是指导我们课程改革的最好方法。

  1、解开束缚,建立自主性课堂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只有通过自己的切身体验和合作、对话等方式,学生才能真正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纵观九大课改示范学校,我们发现他们无一不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知识的自主构建。杜郎口中学保证每节课35分钟学生用来自学、合作、探究;山东昌乐二中“271”模式,将课堂45分钟按照2:7:1的比例,划分为“10+30+5”,要求教师讲课的时间不大于20%,学生自主学习占到70%;山东兖州一中的“大循环模式”也将课堂分为两截,“35+10”即“展示+预习”;江苏灌南中学更是将45分钟全部交给了学生。所以要保证学生能够真正的自主学习,那么首先应该是时间的保证。

  另外,建构开放,自主的学习课堂,还需要全面了解学生的个性分层次进行。一个教师执教的班级学生个性差异犹如面孔,教师如果不考虑学生的性格、脾气、兴趣,没有弄清学生的学习层次,把学生当成一样,标准一致的零件就不能使自主学习达到真正成效。山东昌乐二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学生划分为20%的优秀生,70%的中等生,10%的后进生。导学案也根据学生层次的划分“分层要求”——分层学习、分层目标、分层达标、分层训练。兖州一中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四化”: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层次梯次化、梯次渐进化。并且将导学案在难度、内容和形式上设计分为ABCD四个级别:A级为“识记类内容”,要求学生在课前时间必须解决;B级为“理解级”要求学生能把新知识与原有知识和生活挂钩,形成融会贯通的衔接;C级为“应用类”,学以致用,能解决例题和习题;D级为“拓展型”要求学生能把知识、经验和社会以及最新科研成果挂钩。例如,我们在学习《雷雨》、《哈姆雷特》、《窦娥冤》等戏剧作品时就可以发挥学生们不同的性格优势,编排课本剧,展示学生的才华。我们在平时的考试中,可以梯级设置试题的难度,使后进生也能在考试中不断找到自信和快乐而不至于抛弃学业。

  其次教学内容问题化,让课堂“火”起来。由于长时间的应试教育,高考已经成为中国高中教育的指挥棒,考试考什么,老师就讲什么,学生也就学什么。久而久之老师的教学方式就被束缚了,灌输式教学,填鸭式教学也就变得理所当然。因此,思维上的定式严重制约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面对这样的僵局,如何打破,如何激活课堂。这就要求教师将课文内容设置成一些有效的题目,引导学生参与思考讨论,自行发现解决问题,最后表达自己的意见,课堂活跃起来,让学生与老师的思想不断发生交叉和碰撞,定会产生思想的火花。

  最后学生学习方式要改变。《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变革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构建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高中语文课程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不断帮助学生将现有的全盘接受的学习方式转变为学习内容选择性,解决问题合作性、拓展思考探究性的学习方式。

  2、升华情感,建立审美性课堂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这样描述语文的审美功能:文学艺术的鉴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科学技术的创造发明以及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都贯串着审美追求。未来社会更崇尚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整个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一幅在征服自然的同时不断发展完善人自身的历史画卷。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一切为了人,一切为了人的发展和完善,是漫长人类历史征程一以贯之的主旋律。席勒认为理想的人格应是感性和理性自由完美的融合,这样的人格就是“优美的灵魂”。而这一优美灵魂在学生的高中阶段却和语文有着不可回避的关系。

  审美心理学的研究表明,9~13岁的少年开始进入审美萌芽期,他们开始发展自己对特定艺术家和特殊艺术作品类型的兴趣。13~20岁是个体审美发展的“危机阶段”。由于这个阶段审美态度、审美直觉感性力和审美趣味都未形成,所以才更需要语文老师在审美方面的正确引导。

  根据审美教育的形态特征,我们让审美教育始终具有独特的感情色彩;让审美个体明显地感受到某种程度的愉悦,因而获得某种满足,感到意趣盎然;让审美个体具有自发的主动介入的兴趣。

  高中语文美育功能,属于美育的一支。我们对美育不再加论述,针对高中语文课堂的美育功能做一些阐述。

  (1)注重诱导,设置审美情景

  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而不是主宰者,不能把学生当做知识的接收器。这几乎成为了所有老师的共识,但在实际的课堂中,大多老师还是不能改变传统的教法。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是创新的动力。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说:“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前提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要变处处牵着学生走的教师主宰式,为顺着学生的学来‘导’的启发引导式”。这就要求我们高中语文教师不断的对学生进行诱导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在高中课堂诱导主要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的地方:

  第一,趣味导入。即通过有趣的导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正确的学习动机。例如,在上《荷塘月色》等描写自然风物的课文时,我采用一组漂亮的关乎课文的风景照,再配上文字和音乐,让学生在音乐和图像中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伺机激发学习兴趣。在上《装在套子里的人》这篇课文时,我以《只要芭蕉扇》一首描写一个掌柜不要电风扇只要芭蕉扇,拒绝新事物的这样一首极其幽默搞笑的讽刺诗,来导入课堂与别里科夫这个人物形象进行对比,学生们在课堂上哈哈大笑,学习的兴致大增。

  第二,强调参与。审美教育的实践表明,受教育者是介入者还是旁观者,是动态的操作还是静态的观看,效果是很不一样的。我们语文教师可以通过设置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参与进来,也可以变老师讲为学生讲,学生进行审美描述,还可以通过让学生练,学生演,学生辩论甚至审美创造等多种教学活动。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制作课程,在身心运动中体验审美的乐趣。

  第三,强调因材施教。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绝不能按照一个模子去塑造人,而是要发现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教学中我们往往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很多老师在教学中很难调动后进生的学习,很难使他们积极自主的学习。当然这并不是因为后进生不想学习,而是他们很难在学习中获得成功体验获得成就感,也就没有了快乐体验。如果我们教师在设置问题和教学内容的时候考虑每种学生的梯次发展,将问题层次化,不需要每一个学生完成一样的题目,让他们每个人都在思考过程中找到成就感,那么学生自然就会获得愉快的体验,自然也会兴趣盎然。

  (2)注重想象,培养审美能力

  想象是人类最不可思议的奇迹。正是它给人类生活带来了数不清的意义和价值。没有想象力,人类的精神文明简直是不可设想。在审美感性活动中,审美想象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审美的创造力主要表现为想象。想象是审美心理中最重要的环节,从某种意义上讲,审美活动的本质就是想象。我们所说的想象不同于联想,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与之相关的另一事物,只是扩大了人们当下心理活动的范围,并不创造新的事物。想象就不同了,我们想象中所用的材料可能是现实中有的,但它的组合却是现实中所没有的。孙悟空、猪八戒的形象之所以是想象的产物,就是因为你无论如何在现实中也找不到这样的猴子和猪。西方美学史上最早提出想象来的古罗马学者斐罗斯屈拉特说:“想象比起摹仿是一种更聪明伶巧的艺术家。摹仿只能塑造出见过的事物,想象却也能塑造出未见过的事物。”可以说,创造新事物是想象最本质的特点。审美心理是相当丰富的,有感知、理解、联想、想象。而感知、理解、联想不是审美活动特有的,真正能够体现审美心理特点的只有想象。想象丰富的人,审美感受必然丰富;想象贫乏的人,审美感受必然贫乏。

  当然要感受美的形象更需要丰富的想象。

  假如没有了想象,王羲之的《兰亭序》只是一团团墨迹,就不会有流传几千年动人的故事;假如没有了想象,曹雪芹的《红楼梦》只是一堆干瘪的文字,就不会有成千上万的“红迷”;假如没有了想象,三清山的神女峰只是一块巨大的石头,就不会有那些让人遐想连篇的传说。马致远的一首小令《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就内容来看,只不过是几个简单的汉字。“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假如展开想象一个个动人的画面就会不断地浮现在我们眼前:在黄昏时那棵爬满枯藤的老树上的乌鸦,它们给景象添加了几分孤独;村落的小桥上没有行人了,它静静地立在那里,流水慢慢地流经村边的人家;古老荒凉的小道上停着一匹孤独而瘦小的马,那马就好象同它主人一样孤零零地,没有同伴好可怜;夕阳朝西静静地落下去,更显得安静和寂寞……在联想有想象的帮助之下,时光的飞逝、往事的感叹、仕途的坎坷,还有漂泊之苦、孤独之感、凄凉之美,在一个又一个词语中得到充分地体现。在想象中,它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受,使多少身在他乡的读者也增添了无限的乡愁。

  (3)注重创造,培养审美创造

  审美教育培养人们对完美的追求,对丰富多彩、面貌迥异的统一体的追求,这势必激发起一种创造的想象,继而表现为创造的行动。《新课程标准》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这样给以阐释:现代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于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如果注重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培养其实就是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学要提出一些值得探究并能在学生探究能力范围之内的问题。在讲授《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我引导学生探究,林冲的性格变化对我们认识当时的社会现实有什么意义?通过学生的分析,我就顺势揭示文章官逼民反的主题,天衣无缝。

  3、发散思维,建立思想性课堂

  爱因斯坦说过,我们体验到的一种最美好、最深刻的情感,就是探索奥秘的感觉;谁缺乏这种情感,他就丧失了在心灵的神圣的颤栗中如痴如醉的能力,他就可以被人们认为是个死人。我们现在的教育最可怕的是把学生的主要力量用到消极地掌握知识上去了——这就是让学生记忆教师讲过的现成的东西,死背教科书。固然,学校里完全不要识记和背诵是不行的,但是这种脑力活动应当占居第二位。一个人到学校里来上学,不仅是为了取得一分知识的行囊,而主要的还是为了变得更聪明。

  (1)拓展学生知识范围,丰富学生思维源泉。

  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从一定意义上说,知识也是进行思维的依据和源泉。思维活动是在一定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应积极引导学生像蜜蜂酿蜜一样,行上千万里路,采上亿万朵花,通过广泛地博采、提炼,获取有规律的知识,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知识库,并以这些知识库为基础,开发智慧的宝库,丰富学生思维的源泉。

  (2)抓住课堂,学生学会思维。

  从教育理论观来说,语文课堂教学是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教师主要是启发、引导学生学会动脑筋,给学生以“点石成金”的方法。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通过自己的思考、比较、研究,主动参加知识生产和建构,经过消化、吸收,把知识转为能力,从而促进自身的思维向前发展。

  (3)设计练习,强化学生思维能力。

  教育心理学认为,儿童的智力如同肌肉一样,不训练就会退化。所以在语文课堂中,要精心设计和安排练习,锤炼学生思维能力,使之不易退化、萎缩。如《阿Q正传》文章的教学,可利用课后的练习,引导学生领会小说的人物形象以及阿Q精神胜利法产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从而培养出学生阅读、欣赏小说的能力,提高其思维能力。利用课后练习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质是变教师的分析课文的过程为学生“读、思、练”的过程,无疑促进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都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只有教师的思想才可能去点燃它。只有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他们才能体会和认识到学习是一种幸福,是一种智力思性的活动。一个人若没有思想,就不会有发现的乐趣,就没有才能和爱好,就没有活的灵魂,就没有人的个性,所以教育的第一要务便是培养一个能够独立思考的人。

  三、我们可以创立的新型高效课堂DCAE教学模式

  忠县xx中学具有这样的特点,高中年级班级多,班级人数大。学生习惯了老师灌输式教育,早已放弃了自己在课堂中应有的发表意见,提出质疑的权利。我们所看到的他们的学习现状是老师在讲台上教的眉飞色舞,大汗淋漓,下面的学生却一片寂静,毫无反应。老师在课堂上不再顾及学生的感受,学生再不质疑老师的教学,一个愿自顾自的讲,一个愿毫无思考的听。在这种情况下,笔者想到了民主教育——democratic education。现当代的教育应该是民主的教育,我们应该保证每个受教育者有同等的机会参与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活动的平等权利,实现师生平等、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人格平等。从这点出发,我们的课堂教学就要注意学生和老师地位的平等,教与学的平等。教师不再是课堂主宰者,学生也不是教育的单纯接受者。他们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通过平等对话,平等教学,生成让我们料想不到的教学资源。

  民族没有创新,这民族一定就会灭亡;教育没有创新,就不是真正的教育。创新绝不应该仅仅是教育改革中的一个时髦话题或一句口号,而是关系到教育存在的终极价值,即本质要义之所在。学校教育的创新其实就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创新教育——creative education,即让学生形成正确的知识创新观,那就是所有知识都是可以猜测、可以错误、可以假设的,并没有绝对合法的、正确的知识。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语文课堂还有一个特别的功能那就是审美。但让我们遗憾的是我们的中学语文课堂,文言文就主要讲实词虚词文言语法,现代文就是各种表现手法的讲解,注重知识性,却忽视了情感教育和审美教育。最后课堂毫无美感,学生着实听得很辛苦,老师也讲得不轻松,睡起一大片却是常事。审美研究告诉我们,人在审美的时候会有娱乐的体验,变得兴趣盎然。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审美了能力了,我们不能忽视了审美教育——aesthetic education。

  高效课堂,应该是民主教育课堂,应该是创新教育课堂,应该是审美教育课堂。所以我把这种高校课堂合称为DCAE教学模式——democratic creative aesthetic education。

  那么我们DCAE教学模式,到底有哪些具体的实施原则呢?

  1、DCAE教学模式课堂体系:

  课堂时间模式:5+30+5(5分钟为教师检测预习和制定目标,30分钟为学生单独完成,教师点拨提升。后5分钟学生完成)

  课堂组织:师生共同参与,学生小组合作。

  2、DCAE教学模式三大基本操作程序

  课前预习、课堂展示、课后达标测评

  (1)课前预习

  以导学案为方向(导学案突出审美教育),按图索骥预习学习内容。

  (2)课堂展示四大环节

  预习检测(4分钟)目标制定(1分钟)、自主学习(10分钟)合作探究(5分钟)、展示提升(20分钟)、审美培养(5分钟)

  (3)课后达标测评

  通过自主复习、自主命题、自主批改、自主分析

  3、DCAE教学模式课堂自主学习四大特点

  合作互动、大容量、快节奏、大智慧

  4、DCAE教学模式监督机制

  每个小组设立组长和副组长,课代表可以设立总课代表和若干副课代表。副课代表一人分管一样,包括字音、字形辨识,文学常识、成语、病句等一人负责解决一样,学生做不来可以去找他们帮助。

  四、DCAE教学模式的利用建议

  DCAE教学模式强调课堂的民主,使学生能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强调知识的创新,使学生成为快乐思考的主人;强调语文的审美,使学生成为美的主人。教学理想很完美,这都是属于理论,若要使一种模式能够成功运用,还需要从细节做起。笔者通过走访多位一线语文教师,从现实实际和存在的问题出发,从以下几点,谈谈DCAE模式运用的准备和需注意的细节。

  1、通过优化分组打造高效课堂“动车组”

  高效课堂小组的建立,根据“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可以根据学习层次、性格差异等分为六个人一小组。组内成员应该是两个优生,两个中等生,两个后进生。其中每组还可以选择一个性格开朗,平时比较热情,爱搞气氛的组员成为六人之一。

  小组由老师任命小组长,组内推选副组长。老师定期对小组长和副组长进行培训,分配其职责。小组长和副组长分工合作保证课之前能保证同学们有15分钟时间集中预习。小组长也是一组同学的督查员,每节课的目标达成情况要小组长进行检测和评估。定期向老师汇报组内学习情况,和作业完成情况。

  小组内可以进行评比,小组间也要进行评比。制作评比展示墙,使人人知道荣辱,制作奖惩规则。用评价和奖惩不断增强小组的凝聚力,激发学生的内驱力,进一步引领学生更高层次的合作。

  2、精心设计导学案绘制高效课堂“路线图”

  根据以往所见导学案的设计,几乎全都是从课堂目标说起。若目标完全由教师制定了,那么课堂就不会实现真正的民主。笔者认为,首先导学案起到作用应该是导,既然是导,它的顺序应该就是和学生学习文本和阅读文本品鉴文本的步骤应该是一致的。先应该是指导关于这个文本的文体阅读技巧,然后通过问题提出一步一步诱导解读文本。这个过程中应该分层次的指明,哪些是所有同学都应该掌握的,识记的,理解的,了解的,哪些是较好的学生掌握的,哪些是优秀的同学掌握的。这些就和我们刚才小组的组合层次相关联,也和小组长的督查有关了。导学案还应该包括知识链接,能力探究,审美趣味等板块。最后学生可以勾画出哪几个题目是需要上课强化学习和老师点拨的。

  最后依据实际情况由小组长反映到老师这,第二天就自主生成和明确了学习目标,学习就会不盲动,就会有效果。

  3、从个人备课到集体备课,制造吸引学生的“火车头”

  备课要实现集体智慧和个人智慧的统一,要实现资源的共享。一个教研组可以由教研组长负责,另外每篇课文选一个主备人。提前一周备课,形成文字,两日内教研组长和主备人要根据高考考纲和新课程标准对教案和之前的导学案认真研究、修改,最后由教学校长签字,然后统一印刷。

  备课要以设疑激趣为先导,揭示规律为重点,精点精练为策略,主动参与为途径,创新思维为核心,培养审美为本质,评价激励为方式,整体高效为目标,实现导学案导引下的高效课堂。

  4、课堂教学“合作探究”,点燃创新思维的“火种”

  在课堂“合作探究”这个环节中。每一个学生思维都要积极投入,除了接受他人给予的信息之外,更多的应该是带着怀疑的心态去思考。除了听别人的意见之外,更多的应该是赞许、补充和质疑。

  5、课堂教学“展示提升”,创就学生“自信人生”

  马斯洛的动机激励理论告诉我们人的基本物质需要满足后所追求的主要是精神需要,而自我实现和自我成就的需要是最高的精神需求。所以高效课堂应该是每个人都可以展示自己的课堂。同学们争先恐后争取发言的机会,发言的同学发言慷慨激昂,精彩纷呈,其他同学听得聚精会神。这样满足了学生的强烈表现欲。这样看展示既展示了学生的风采,也使学生获得了自信。在展示过程中教师应该加强点拨引导,强化提升,使学生知识视野变得更宽阔。

  6、课堂教学“审美培养”,完善学生“美丽人格”

  课堂教学不要忽视第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语文来说主要就是审美的目标达成。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欣赏阅读,审美阅读还要通过审美描述等方式。在语文课堂中就要寻找文本的美比如语言美、音韵美、形象美、意象美、意境美、结构美等进行探寻,然后进行审美描述。通过审美的培养完善学生的美丽人格。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创设有效教学情景    下一篇:提高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看图写话能力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