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如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爱国主义情感教育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20-07-06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向学生渗透爱国主义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如何渗透进去这些爱国主义情感教育:一,借助文本的背景,构建素质化的教学目标,当好爱国主义情感的设计师,让学生感受爱国主义情怀;二,从品读经典文本中分析人物形象,构建技能目标,当好爱国主义情感的引导人,让学生学习爱国主义情感;三,走出课本回归现实,精心营造氛围,构建情感与态度目标,当好爱国主义情感的示范者,让学生践行爱国主义。

  关键词:语文教学过程;爱国主义情感教育;

  语文学科不仅仅是传授学生语文知识的学科,更是教学生如何做人的学科。《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渗透爱国主义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那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渗透进去这些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呢?

  一、借助文本的背景,构建素质化的教学目标,当好爱国主义情感的设计师,让学生感受爱国主义情怀。

  了解文本的背景,有助于我们设计好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整个课堂设计的灵魂。新课程实施以来,特别强调“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因此,在新课标关照下的教学目标设计必须从“三个维度”出发,力求使学生在知、能、情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使三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体现一种新的理性思考,形成一种立体的思维模式。教师设计课堂教学时,必须改变过去习惯上的一些做法,因此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感知、品味、积累、应用语言的能力,更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过程与方法”目标就是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设置,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审美情趣、心理品质、语文素养提高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因此我们可以根据教材中的经典文本构建好素质化的教学目标,当好爱国主义情感的设计师,让学生感受爱国主义情怀。

  那么为何要选择经典文本呢?冯为民老师在《经典文本的微探究教学》里提到:经典文本是民族语言和思想高度融合的符号系统,从经典文本中汲取丰厚的养料,在生命成长和精神成长的这一关键时期完成个人价值理想的发育、智慧情感的成长并以此为动力,迈向美好的未来。【1】我们初中语文课本确实有很多爱国主义的经典文本:如都德的《最后的一课》,这篇小说的所处的背景是在一八七零年七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九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三世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等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这时,对法国来说,已经变成自卫战争。面对普鲁士军队的烧杀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这篇短篇小说,就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小弗郎士和法语教师韩麦尔先生的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因此《最后一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为:1、了解小说发生的背景。2、了解文章的故事情节。3、分析人物形象,感受并学习文中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师的教学活动受教学目标的指导和支配,因此构建素质化的目标,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的目的。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尤其是我们语文老师更加要利用好语文这块阵地,设计好教学目标,把爱国主义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灌输给学生,让学生在语文经典文本阅读中去感受爱国主义情怀。

  二、从品读经典文本中分析人物形象,构建技能目标,当好爱国主义情感的引导人,让学生学习爱国主义情感。

  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关于爱国主义的经典文本,如鲁迅的《藤野先生》、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都德的《最后一课》、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北朝民歌《花木兰》,其中有的是真人的记载,有的是典型的塑造。教师应抓住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学习爱国主义情感。如在学习鲁迅的《藤野先生》时,学习他通过典型事例和抓住主要特征刻画人物形象,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作者回忆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热烈赞颂了他的老师藤野先生辛勤的治学、诲人不倦的精神及其严谨踏实的作风,特别是他对中国人民的诚挚友谊。表现了鲁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看起来藤野先生似乎同爱国没有什么关系,事 实上当时作者在日本留学被人看不起,都是因为我们国家贫穷落后,所以藤野先生没有狭隘民族偏见的爱让鲁迅特别感动。藤野先生这个形象会让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因此引导学生明白:今天我们的国家强大了,不再受帝国主义的欺凌,我们更加应该好好珍惜时光,好好读书。又如学习北朝民歌《花木兰》、利用“由薄到厚”的方法,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读出:花木兰的形象是勇于担当重任,不慕高官厚禄,报效祖国,英勇善战,孝敬父母,机智勇敢。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花木兰的爱国热情。当我们学习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被他“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那悲凉而豪壮的报国情怀深深感动,感动之余就是引导学生立志自己将来也要做一个有担当、有责任的爱国青年。教师在教授课文的同时当好爱国主义情感的引导人,让学生学习爱国主义情感。

  三、走出课本回归现实,精心营造氛围,构建情感与态度目标,当好爱国主义情感的示范者,让学生践行爱国主义。

  爱国不仅仅是喊口号,表忠心,更多的是细节的体验,是整体的感知,是行动上的落实,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讲解文学常识、修辞等,也要在师生中互动中倾注感情。要对学生进行熏陶、感染。首先要求我们教师要加强自身的修养,从内心深处浸发对祖国、对民族的爱,要有丰富而真诚的情感。在学生欣赏课文的同时,耳濡目染进行爱国主义的熏陶。因此我们在学习有关爱国的经典文本时,要营造气氛,构建好情感与态度目标,当好爱国主义情感的示范者,让学生在生活中践行爱国主义。如学习《黄河颂》,我设计的情感与态度目标为:在诵读中感受诗中所表现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和强烈的爱国情主义感,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通过观看视频《黄河大合唱》让学生感受氛围。我先示范朗读,再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又如学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我把情感和态度的目标设计为:深刻理解和正确评价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生活理想和政治抱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作为中学生可能觉得这些理想离自己很遥远,其实不然,因为先有国,再有家,先他人,后自己,我们对孩子的爱国教育就应该从青少年开始。正如习近平主席说的那样:大家要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学好基础,增长才干,将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那么,我们作为一个中学生应该如何具体去践行爱国主义?

  有些学生谈到,我们中国五千年博大精深的文化,呼吁大家努力学习中国文化;有些谈到学好汉语就是爱国一种体现;有些谈到最近综艺的清流《中国诗词大会》和《朗读者》,体会到中国古老文化的悠久与浪漫。在学生的积极发言中,我们确实可以感受到,学生对母语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是一种爱国主义情感的流露。

  有一句话说得好:哪里有什么生活容易,一定是背后有人为我们负重前行。我们能平安、幸福的生活着,首先我们有一个强大的祖国,祖国背后有人为我们遮挡了风雨。比如我们的维和战士、我们的边防、消防战士和人民警察等等。他们辛苦的付出才让我们拥有今天的幸福生活。因此我们平凡人只要是认真尽心并全力以赴去实现自我价值就是一种爱国行为。爱国不一定要上前线打仗才是爱国,从身边的一些小事也能体现,譬如:身为学生认真学习文化知识尤其是学好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本身就是爱国,因为这是在为未来建设祖国奠定文化基础。等到国家需要你时,你必有能力全力以赴。

  爱国主义不应该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它应该是一种心底自然而然的信仰,是当我们想到中国两字就应该涌现在心底的一种温暖的感觉。而作为语文老师,应该精心营造氛围,构建好文本的情感与态度的目标,做一个爱国主义情感的示范者,把爱国主义情感始终贯穿在我们的语文课堂,让它在学生心底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开出美丽的花!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朗读,文言文教学的好办法    下一篇:小学语文的作文教学有效性问题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