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以人为本——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人文整合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20-11-28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新课程改革极其关注人文精神,而人文精神的内涵是“以人为本”。在语文教学中,正确把握教材中的人文思想、人文精神、人文理念、人文情感、人文情操、人文情趣、人文情理等,合理地加以阐发,有效地加以渗透,适时地“呐喊”,适度地“灌注”,使人生得以闪光,无疑是新世纪和新课程赋予语文教育的神圣职责。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资源的人文整合,主要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使富于人文内涵的语文课程资源形象化、丰富化、动态化、发展化,使它们含图像、文字、声音、视频、影像、动画等多媒体手段,在更大范围内的语文课程资源为“学”所用。这些教学资源应以生本教育理论为基石,以学生乐学为基本价值取向,以顺应学生的真实学习需要、高度尊重学生的内心情感、体现学生的自主发展、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而设计。

  (一)关注生命、促进发展——有限的课内资源和无限的课外信息完美结合

  陈培瑞老师在《教育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一文中说:“教育的本质是塑造人、完善人、发展人。”从这个角度看,真正意义上的语文教育,不能不考虑学生的生命发展,不能不关注学生生命发展的价值取向。“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语文课程标准》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给教材编写者教师留下了许多空间,允许并鼓励教师,依据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从广度和深度上对教材进行再创造。我的具体做法是:凭借教材,积极开发好课内资源为学生所用;超越教材,努力创设课外资源,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以《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为例。这篇课文以一封信的形式缅怀父亲——一个为维护世界和平而献出宝贵生命的英雄,并代表中国孩子呼吁国际社会:一致行动,维护和平,制止战争。文中饱含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显而易见,认识“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是本课教学的生命线。教学中,笔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课件:“和平!和平!和平!”字体由小到大,体现了呼吁和平的愿望由弱渐强。为凸现文本主旨,还先后多次引入课外学习资源。如课始播放“中央电视台4套关注伊拉克特别报道”录像片断,再现战争给伊拉克人民带来的灾难与痛苦,启发学生从小放眼世界、关注国际局势,树立倡导和平、反对战争的观念;课堂教学结束前,播放“中央电视台2套介绍当前海峡两岸局势”的录像,启发学生谈看法,教育学生不仅要关注,更要参与,将感受化作语言行动,同时使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得到升华。

  实践证明,课内资源与课外信息的完美结合,关注生命与发展,促进了学生生命的全面升华。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浅谈多媒体教学与语文教学的整合    下一篇: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