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信息技术论文

例谈信息技术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所属栏目: 信息技术论文  更新时间:2020-12-12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与实施课程的基本条件[1]。隐性课程资源一般是指以潜在的、教育的物质环境、精神氛围等方式存在的对教育教学活动施加影响的课程资源,它包括教师、学生的生活经验、内在特质、课堂互动信息、师生的和谐关系及校园的文化氛围等。隐性课程资源是一种潜在的、易被忽视但又有着巨大教育价值的资源。

  因为隐性课程资源更具普遍性,所以开发和利用隐性课程资源能够为实现信息技术课程目标提供丰富的资源保证,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教学目标的实现提供更多的可能性。信息技术隐形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能够给学生提供创造和动手实践过程的情境,学生学到的信息技术知识得以综合应用,这不仅能提高其信息技能水平,也利于培养其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意识和创新精神,从而达到提高信息素养的目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各种方式方法来开发和利用这些隐性的信息技术课程资源。下面笔者就信息技术教师易于开发和利用的几种隐性课程资源作简要的探讨。

  一、联系生活实际,挖掘学生资源

  信息是无处不在的,每个人及其周围每天都要上演着各种信息活动;而学习正是信息活动的一系列过程,学习者在这个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了一定的信息技术。因此,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尤其是他们的学习经验,就是最好的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来源。学生自身经验这一巨大的课程资源如果不加以开发和利用,不是极大的浪费吗?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也认为:在学习科学课程之时,学生的头脑里并非是一片空白,而是基于原有知识经验背景的建构;学习过程不是接受现成的知识信息,而是基于原有经验、概念的转变。每一位学生的生活经验,特别是信息生活的经验是丰富的。例如,学生每天的学习生活,听课、整理笔记、做练习、交流学习心得等都是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交流和评价的过程;学生对新生事物有着极大的兴趣,对于手中或家里的各种数码产品,如电子辞典、MP3、电脑、数码相机、摄像机、手机、电子宠物、游戏机等,他们都有过使用经验,有的甚至比家长用得都熟;还有的学生在现代化的科技场馆、图书馆、博物馆中体验过各种现代化的信息设施……这些隐性资源都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基础,通过日常生活的各种渠道和自身的实践,学生对客观世界中各种信息现象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建构了一定的前科学概念。这些前概念指导或决定着学生的感知过程,还会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行为和学习过程产生影响。

  案例一:在学习“信息加工的一般过程”时,可以结合学生写作的经历,每个学生从小学起就有写作文的经历,一部分同学还有写演讲报告、科技小论文的经验。他们都经历过选题、收集资料、筛选资料、撰写文章、修改完善文章的过程,这些学习生活经验形成了他们对信息加工过程的感性认识,也是学生建构和完善信息加工知识体系的隐性课程资源。

  案例二:在学习“语音技术”时,学生玩各种数码产品的生活经验同样可以提供大量的隐性课程资源。通常学生不容易记住语音技术的两个关键技术是什么,更弄不明白什么是语音识别技术、什么是语音合成技术。教师可以结合学生非常有兴趣、经常玩手机的经验来说明,一些手机中的语音拨号就是采用了语音识别技术,而将短消息读出来给已经老花眼的年长者听则是使用了语音合成技术。这一隐性课程资源在课堂上的利用,不仅让学生对语音技术的有了深刻的印象,而且让学生对信息技术的人性化和大众化的发展趋势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从而增强学生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并积极创新的意识。

  二、关注课堂点滴,捕捉生成资源

  生成性课程资源一般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伴随教学过程而产生的课程资源。课堂上学生发表的意见、观点、建议甚至错误的回答都可能成为崭新的课堂资源,它们稍纵即逝,但是有效利用这些生成性资源来辅助预设,能够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灵感。课堂也会因为有了动态生成性资源而活跃,教学因为有了动态生成性资源而充满生命的灵性,师生因为有了动态生成性资源而成长。

  比如:在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网络技术应用》的“动手组建小型局域网”时,我预设了两种方案:①课本介绍的添加网卡,采用代理服务器共享上网,②当前一般家庭使用的添置宽带路由器或无线路由器共享上网。当组织学生评价两种方案的优缺点(成本、节能等)后,准备转入下一环节时,突然有学生提出一个想法:受方案①的两块网卡和方案②无线的启发,两台笔记本电脑(同时具有普通网卡和无线网卡),可以不用添置任何设备,让一台电脑的普通网卡连接公网,通过无线网卡与另一台笔记本电脑连接,便可更为节能地共享上网。我让他画出网络拓扑图,把方案清楚地介绍给大家后,师生都拍手叫好。这个动态生成的隐性课程资源的捕捉和使用,不仅更为有效地达成了课堂教学目标,而且让教师和学生享受了共同成长进步的过程,保护并激发了学生创新积极性,培养了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结合研究性学习,整合系列资源

  研究性学习是指在学生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2]研究性学习是普通高中的必修课程,占15个学分,对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巨大的作用。笔者认为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应用是高频率的,也是自始至终的,是信息技术课程不可多得的一种隐性课程资源。一方面,网上资源、工具软件和网络平台为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提供了必要条件;更为重要的一方面是,研究性学习的主要步骤——选题、制定研究计划、实施研究、撰写研究成果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绝大多数高一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知之甚少,教师有必要对其进行一定的指导,信息技术教师正好将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课程资源整合到信息技术的教学中。

  比如:可以将研究性学习的选题、文献研究等步骤整合到信息的获取和评价等教学中,给学生获取足够信息、判断课题的研究意义与价值、最终确定研究专题以指导;将撰写开题报告、制定研究计划、实验或观测数据分析等步骤整合到信息的加工教学中,将展示研究成果的步骤整合到信息的集成中,培养学生利用工具软件分析、组织信息的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提倡学生利用网络平台进行研究性学习的交流、管理、协作、展示。这些课程资源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一系列的整合,既提高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动机水平,也消除了学生在最初面对研究性学习的无力感。另外,因为信息资源、信息技术等隐性资源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应用,学生提高了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浅谈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    下一篇: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实践经验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