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如何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21-07-05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一提起写作文,大部分学生就眉头紧锁,一筹莫展,不是觉得无话可说,就是觉得无事可记。在他们眼中,作文是一道寡淡无味的菜,是一本枯燥乏味的书,永远提不起兴趣。针对这一现象,我还是觉得那句老话有道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在作文教学时,想方设法的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调动他们的写作积极性。

  一、充分利用各种资源

  1、利用好课本资源。现在选编到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文章,有的文字优美,可品可赏;有的含义深刻,令人深思;有的情感真挚,打动人心;有的意犹未尽,让人遐想……像这类文章,我们可采取仿写,如仿照某些精彩片断的描述手法,写自己想写的事物。这样一来,降低了作文难度,学生易于接受。还可采取说写,如画出令你感受最深或最能打动你的段落,说说你的感受及打动你的原因,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不限制,不统一,怎么说都可以,只要合理就行。

  2、利用好生活资源。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生活是文章写作的源泉。生活与每个人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作文的素材,但在学生眼中,世界常常是大而化之的,他们不会去刻意的留意生活,细致地观察生活,对一些很有价值的东西常常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教师应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让那些催人泪下的、给人启迪的、催人奋进的、令人喜悦的发生在生活中的故事,通过学生的笔跃然纸上,使之成为一段佳话,一个道理,一种品质,一份真情,让学生融进生活,品读生活,感受生活,去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广博的知识,调动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把文章写得更充实、更准确、更优美。

  3、利用阅读积累。写作和阅读不可分割。读写结合,从范文中借鉴,从积累中运用,极有助于写作能力的提高。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劳于读书,逸于作文”。

  二、树立学生的写作信心

  小学生是最富有想象力的,他们大脑中的那些未被人为规则“净化”的稚语往往充满灵性,有的甚至神奇的让人忍俊不禁,这些都是孩子想要表达的。作文的动力实际上就是他们心中旺盛的表达欲望,如果我们用过高过严的、整齐划一的要求设置障碍,就会挫伤他们表达的热情。表达的热情没了,那不爱作文也就不难理解了。

  平时我们总爱从我们的视角,用求全责备的眼光去看学生,其实孩子眼里的世界跟我们的不一样。我们要去尊重学生,培养学生的悟性,树立主人翁的写作意识,让其大胆抒写生活感受。只有充分展示儿童心态,其习作园地才能开出千姿百态的花朵。只要我们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愿望,说想说的话,写想写的事,自由表达,无拘无束,就会让每个学生的创造性和个体灵性在习作中大放光彩。自信心,尤其在写作文这个方面,学生的自信心脆弱的不堪一击,当老师的要像园丁呵护幼苗一样去呵护学生的自信心。

  三、创新写作观念

  《新课标》要求:减少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鉴于此,教师必须抛弃老一套的作文教学模式。要从内容到形式,从结构到语言,从文体到文法,都不能限制的太死,要给学生自由选择、自主表达的权利,让学生喜欢写什么就写什么,高兴怎么写就怎么写,真正写出实景实物,叙述真人真事,表达真情实感。一首优美的小诗,一篇简短的日记,一段独到的体会,一份真情的流露,都可当作一篇习作,真正把学生从写作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作文形式更是要抛弃统一命题的做法,采用选择式、自主式、情感式、符号式、片断式等多种形式的命题、半命题或让学生自由命题,以此不断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写作积极性。用真情真心真话抒写他们的生活,爱上用我笔诉我心的表达方式。

  四、作文评语要人文化

  给学生作文下评语,是每位语文教师份内的事。长期以来,作文评语程序化、公式化,实难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导致部分学生因此丧失了创作的积极性。为了改变现状,我在教学中作了有益的尝试。即在给学生作文下评语时,采用第二人称,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进行心灵的交流。在交流中尊重学生的人格、观点、情感、隐私,以充满激情的语言,充分肯定学生作文在选材、立意、构思、语言等方面的优点,同时多用赏识鼓励的评语来促发学生的表达兴趣。当学生写完一篇作文,最希望的就是看到老师写的评语,那是对他们劳动成果的肯定。有的学生写的作文不够通顺,而且错别字也多,人物的特点也没有写出来,几乎属于不合格作文,但这篇作文在外貌描写方面较好,我就抓住这一闪光点,给了这位学生鼓励性的评语。,一句看似简单的评语,既给予了学生“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成功体验,又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同时还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翻转课堂    下一篇:小学语文课堂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