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三七两分法”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06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三七两分法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面对高考的评价,需要有自己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在实践中,本人通过摸索,总结出一套“三七两分法”,简述于此,抛砖引玉。

一:三----文本生命历程的三个阶段

摆在我们面前的任何一个文本,都不可避免地要经历其生命历程的三个阶段。文章写作之前需要构思,此即“构思阶段”;文章写作过程中,文章逐步生成,此即“生成阶段”;文章写成后,以一定的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此即“形象阶段”。这三个概念通俗易懂,故不做进一步的阐释。

二:七----文本生命历程的七个要素

文本的生命历程中客观地存在着七个要素,我们以前述“三个阶段”为序加以述说:

构思阶段

对于文章的构思阶段,我们一般都要考虑文章创作的原因和目的。

(一)文章创作的原因

作者每写一篇文章有他的原因,比如契诃夫创作《套中人》的原因就是:十九世纪末期的俄国社会存在着一批极力维护沙皇反动统治的忠实卫道者。他们死守着旧有的阵地,仇视和反对一切新鲜事物。这些卫道者不但出现在官场上,而且也出现在知识界。

(二)文章创作的目的

作者每写一篇文章也都有他的目的,这个创作目的有时也称之为“创作意图”或者“创作动机”。比如鲁迅写作《阿Q正传》的目的主要有二:一是“画出沉默国民的魂灵”,“暴露国民的弱点”,让读者了解长期封建统治所造成的可怕的国民的愚昧,意在“引起疗救的注意”;二是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批判它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

生成阶段

对于文章的生成阶段,我们一般要考虑文章的内容、文章的形式以及文章写作的技巧。

(三)文章的内容

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特定的内容,这里的“内容”又可以拆解为思想内容和情感态度,这是我们必须明确把握的。比如《阿Q正传》从内容上看,主要记述了阿Q在辛亥革命中的表现和遭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辛亥革命的过程,较集中地表现了全书的主题思想;

(四、五)文章的形式与写作技巧

文章的内容必须借助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如果希望表达得完美,或者实现某种效果,又必须通过一定的技巧。从某种意义上说,形式是宏观的技巧,技巧是微观的形式,所以两者是统一的,但是在试题设计中它们是各自为政的。

形象阶段

对于文章的形象阶段,试题一般考察文章的效果和作用。

(六)文章的表达效果

所谓表达效果是指文章所要表达的意思,在接受对象中所产生的影响。明白晓畅、生动活泼、形象而富于表现力的言语一般都具有理想的表达效果。

(七)文章的表达作用

表达作用的含义比较宽泛,就是指文章运用了某种表达方式后所起到的作用。比如,文章中用了比喻,那么比喻的表达作用是什么?形象,生动。又如,议论文中运用了记叙,那么记叙的表达作用是什么?诸如此类。

三:二----考察文本生命历程的两分法

两分法是我们分析问题时常用的一种方法,其理论基础是两点论。当然阅读教学中应用的两分法和哲学上的两点论又有不同,两分法由阅读教学这一特定对象决定了决定了其特定的内容。

现重点用两分法来文章生成阶段的“内容”和“技巧”两个点。

首先,我们可以根据事物的表里二象性把文章的内容分成表面的内容和隐含的内容,这一方法尤其适用于隐喻、象征、借景抒情等类别的诗文。

例如:

《绝句二首》(其一)

[唐]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此诗表面上描绘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实际上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其次,根据试题当中对于以描写和抒情这两种表达方式为主的文本考察较多的现状,我们重点分析描写的技巧和抒情的技巧。

从整体上看,所有的技巧都可以划分为直接与间接两个大的类别。比如描写可以分为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抒情可以分为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

直接描写又可以分成简笔勾勒的白描和精细刻画的工笔,间接描写又可以分成对比与衬托、渲染、虚写与实写(虚实结合)、动写与静写(动静结合)、象征与隐喻、正面与侧面。

1.白描,就是不用任何手法,平实地叙述。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2.衬托,还可以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衬又有(1)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要注意提示学生区分动静衬与动静结合的区别。(2)声寂衬,也可称为以有声衬无声,如“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3)乐哀衬,也可称为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最后一点因为涉及到抒情,所以也可以放到借景抒情当中讲解。

3.虚实结合,又叫联想和想像,因为不借助联想和想象,就难以实现虚写。例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

直接抒情一般不做进一步的划分。比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就是在抒发感情的时候不是直接地表述出来,而是借助于某些事物,或景、或事、或物。因为这里借助的对象有三类,所以也可说是三分法的思想,但是为了陈述起来方便,我们还是借用“两分法”的名称。

借助景色抒发情感的就称为借景抒情。比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又比如

绝句二首(其二)

[唐]杜甫

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从末句的对“归年”无望的哀叹可以判断出,虽然这首诗景色是美丽的,但情感是哀伤的。从抒情的手法上说,这首诗主要运用的是“以乐景写哀情“:江水碧绿,白鸟飘飘,青山苍翠,红花绚烂,勾勒出一幅春光烂漫、生机勃勃的美景。如此美景在前。作者却无心欣赏,更衬托出诗人难以排遣的思乡之苦。。

借助某物抒发情感的就称做托物抒情,如果表达的是心志,就换一个名称,叫做托物言志。比如王冕的《墨梅》“我家洗砚池头树,点点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借助事情抒发情感的,可以称做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按照所借助事情的古今类别也可以分成两类:

如果所借助事情是抒情对象同时代的就可以称做类比或者对比,如果不是同一时代的,一般就是古代的,那就可以称为托古言志(情志)。

古代的事情也可以再做分类,一种是非经典事例,一种是经典事例。如果所借助的是非经典事例,名称上就沿用原来的那个上位概念:托古言志(情志);反之,称为用典故、用典。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当然,用典,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方法。

修辞方法在阅读教学中涉及的面也很广,但因前辈们讨论地已经很充分了,所以不再赘述。

三七两分法是实践当中总结出的较为清晰的思维方法,作为一个相对完整体系,必然存在不足与缺陷,还需要在实践当中不断地丰富与完善。恳请各位专家和同仁提出批评与建议,以利进步。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高中古典诗词层进式教学方法探究    下一篇:对目前课改中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思考与建议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