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其他论文

浅谈小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

所属栏目: 其他论文  更新时间:2021-07-17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一、培养小学生预习习惯势在必行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老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因此,我们应该从当前的教育教学实践需要着手,把研究的重心放在自主预习的条件、内容、策略及相关能力等方面,通过深入系统的研究,提炼出切实有效的人人可以操作的自主预习的学习策略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预习的能力与习惯。

  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思维进入课堂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预习,顾名思义就是学生在课前的自学。可能有许多老师认为小学生预习并不重要,等上了初中再去预习也不晚。其实不然,任何良好习惯的养成都要从小开始抓起,因为“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翻读一下科学文化界的名人传略,大家就会明白,他们所建造的科学文化大厦的根基都无一例外地坐落在小学时养成的自学习惯上,而课前预习就是自学之树的萌芽。

  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根本满足不了未来的需要。因此,要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而培养预习习惯,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二、小学生预习习惯依生而行

  依据时间、学科、年级的不同,预习可以分为学期预习、单元预习和课前预习。学期预习一般是利用假期从整体上了解和熟悉下一学期全册教材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单元预习是在某一单元学习之前,系统地熟悉单元教材内容,探索单元间的相互联系,理解重点知识;课前预习是指在老师讲课前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做好新知识的学习准备。任何一种预习形式,都需要学生做到:了解教材的大概内容与前面已学的知识框架;找出本章或本课内容与前面已学知识的联系,找出所需的旧知识,并补习此时的知识;找出本课的难点和重点;对重点问题和自己不理解的问题,用笔划或记入预习笔记。

  三、教师要掌握有效预习的实践策略

  并不是有了预习活动,学生就能在课堂上有效获取知识,这里存在一个有效预习的问题。有效预习需要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分析自己的学情,结合教材的特点,积极进行相关知识的拓展阅读与思维训练。具体说来,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有效预习的实践策略,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树立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有机结合的“大预习观”。“大预习观”不是让学生简单地阅读教材,而是倡导让学生围绕教材内容,提前搜集相关的图文资料,制作学习用具,关注自己的日常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实现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的有机结合。如通过旅游、参观、社会调查等形式,让学生提前获取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感性经验,这有助于课堂学习的深化与拓展。

  2、以课堂知识的“先行组织者”为预习内容。“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充当了课堂上新旧知识联系的“认知桥梁”。学生对教材新知识的预习,从某种意义上是对新知识所需的“先行组织者”(即生长点)的学习,这有利于帮助学生确定学习的目标,把学习任务与自身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实现新知识的自我建构。对理科而言,预习教材的“先行组织者”具有重要意义,如数学预习中,“先行组织者”可以是一段数学史料、一次数学实验、一个生活数学常识,这些内容不但具有整合新知识的作用,而且可以充当由已知通向未知的桥梁。

  3、建立一套标注符号系统梳理预习思维。学生在预习教材时,可建立一套能代表某方面意义的符号在教材的字、词、句、段上圈点勾划出来,以便在课堂学习时梳理自己的预习思维。这些标注符号必须简明醒目,意义明确,可根据自己的爱好而定,但一定要有严密稳定的系统。如作者的观点可用“—”;关键词句用“……”;需要认真考虑或理解的地方用“?”;对其观点、论据或逻辑的正确性存有疑问用“??”;要特别注意的地方用“△△”等等。

  4、以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作为预习的目标。在预习过程中,学生能提出问题是其探究的开始,但能否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则是判断学生有效预习的一把尺子。只有广泛阅读、积极思维,才能发现有价值的问题,有了疑问,学生才能在课堂上寻求答案、生成知识,达成预习的目标。

  5、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预习情况及时进行反馈。学生要保持对预习的持久动力,需要及时获得自身预习情况的反馈信息。教师要采取各种形式,在教授新知识之前,检测学生的预习情况,对表现较好学生及时进行表扬,对表现不理想的学生及时进行鼓励,并给予适当指导,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不断强化预习的重要性。

  教学的问题,课改的问题,说到底实质上是一个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关系问题,是以谁为主体的问题。如果学校教育中主体地位倒置,将不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不适应社会生活的新变化,更不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方法与手段落后、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将致使学生和学生群体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受到不应有的压抑,并进而影响到了他们主体发展性健康人格的建构和形成。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下,学校中常可以看到“高分低能、读死书、死读书”的现象。因此,从研究学生的自主性预习的学习习惯培养入手,不仅抓住了学生学会学习最核心的理念和最基础的习惯,而且也为我们进一步探索新型的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微课论文    下一篇:初探农村小学师生关系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