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其他论文

中学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脱节的反思

所属栏目: 其他论文  更新时间:2023-08-13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一、中学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脱节的现象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或是脱节的现象一直是存在的。然而,中学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脱节的现象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严重。脱节的现象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显性的脱节现象,一种是貌似结合实际脱节的隐性脱节现象。

  1.显性的脱节现象

  我国教育研究领域呈现着这样的奇特现象:一方面,广大中小学教师对教育新理论,特别是对能够指导素质教育实施和教学改革的理论之渴求,从他们踊跃参加各种类型的培训就是明证。另一方面,部分教育理论工作者却躲进深斋,以圈内人独有的晦涩话语自说自话,不厌其烦地论争教育终极的“本质”和“规律”,以广大教师们不看或看不懂视为学问高深的标志,最后,连自己也被弄得越来越糊涂。还有反应激烈的脱节现象。比如将“理论”和“实际”割裂开来,分头思考,于是形成了“各吹各的调”的局面。甚至还有一种现象就是理论工作者瞧不起实际工作者,实际工作者也瞧不起专家(理论工作者),这种割裂已经到了制约中国教育发展的地步。

  2.隐性的脱节现象

  基层学校的第一线教师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对所谓“教育理论”产生隔膜。于是,一类热闹非凡、长盛不衰的“炒作”便以“做秀”的形式出现在中小学教学领域----各种名目的“教学法”应运而生,多得令人目不暇接。但是,除了少数确有创意的教学方法外,多数并未能够挣脱行为主义和“以教师为中心”单向灌输的巢臼。特级教师被人为地扶上“歌星”排行榜,示范课、优质课成了经过反复排练、反复“炒作”的市场演出,有的甚至变成少数人谋取私利的工具。更有甚者,如一中学特级教师在一次讲座中这样指出:现在许多理论家“兴风作浪”,相应地许多中小学教师“追风逐浪”。于是出现“西风紧,满地黄叶飞”的景象。这景象乍一看,好像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打得火热,实际大家都遵循了一种“玩虚”的游戏规则。这种现象也最难消除。

  不管是显性的脱节现象还是隐性的脱节现象,上面所举仅仅是现实中纷繁复杂的众多相脱离现象的一斑。

  二、中学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脱节的原因

  为什么中学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脱节如此严重?下面试着从关系的角度与主体的角度进行相应的分析

  1.从关系的角度分析

  关系并不是把两种事物简单地扯在一起,而是要在事物之问产生真正有效的相互作用。要在事物之间产生真正的有效的相互作用,它们之间应是实质性的关系。而实质性的关系要有相应的一定的必备客观条件,没有相应的客观条件,或是相应的客观条件缺失,就产生不了实质性的关系,也就没有了事物间的真正的有效的相互作用。而现实中,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脱节如此严重,往往是因为没有实质性的关系建立,之所以没有实质性的关系是在于没有建立在一定的必备的客观条件上。如一些看似很好的说得头头是道的教学理论,它所隐含的对客观条件的要求是脱离现实的。常见的是它所隐含的是要建立在高标准的客观条件上,而现实中能有相应标准的客观条件只是个别现象,有时甚至没有。那么,这样的教学理论是没什么作用的,是一种空头理论。这样的理论一旦付诸实践,不但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反而会弄得一团糟。我们不是孩子,可是有很多学者与教授所设想的教学理论或教师在实践中提出来的要求都是“孩子式”的。

  2.从主体的角度分析

  叶澜教授曾在分析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时指出:“教育中理论与实践关联的性质,从本质上看是人的认识与实践的关系问题,都与作为认识主体和实践主体的人相关。在以往的讨论中,我们偏重于对理论与实践的关联状态分析,忽视的恰恰是对作为认识与实践主体的人的状态与关系研究。而正是他们在从事着教育理论研究与教育实践活动,是他们的活动方式和关系状态,决定着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水平与关系状态。所以,我们应该把研究的重心集中到更为根本的主体身上。”中学教学理论主要来自高校的学者与教授,中学教学实践的主体则是一线的中学教师。高校的学者与教授并不直接参与中学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学的教师纵然参与教学理论研究活动,也只是在学者与教授们理论框架内活动,往往没有自己的“脊梁骨”。由此形成教学理论主体与教学实践主体的两大阵营。两大阵营的形成也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有它的长处,那就是分工,可以发挥分工各方的优势,同时这种分工并不是最终的目的,还需要合作。而现实中,教学理论主体与教学实践主体两大阵营是很有大隔膜的:要么是大路通天,各走一边;要么是你来我往,热闹非凡,实际上是在那儿“演戏”。久而久之,这种漠不关心、相互侧目、面和心不和的情况就越演越烈。

  三、中学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脱节的反拨

  基于以上两点原因的分析,笔者试着提出对中学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脱节的反拨的一些措施。这些措施,一是理论可付诸实践的评估,二是理论在实践中运用情况的评估,三是拓宽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沟通渠道。

  1.理论可付诸实践的评估

  这里主要是针对教学理论这一块。理论并不是纯粹的理论问题,要与实践紧密挂钩。如何与实践挂钩,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首先理论要通过严密的逻辑论证,来看相应的理论是不是正确的、恰当的、可行的。西方著名的教育学家布鲁纳指出:“即使教育学的理论是正确的、恰当的、可行的,但如果它不符合特定社会的首要任务或急需,便会在教育实践中毫无效果。”那么,我们还要看相应的理论是不是我们的首要任务或是急需的,并作出相应的评估,好则加勉,差则舍之。经过逻辑论证后,要进行相应的多点的小范围试验,同时作出相应的评估,没达到一定预期效果的则舍之,达到了预期效果还有不足之处则进行相应的调整,最后再进入到大范围的实施阶段。这一个过程是线性的,不过高要求的操作应是不断循环的。相应的过程要建立健全的评估机制。反观我们的现实,这方面相当薄弱。很多研究者只是简单地把国外或学院理论搬过来,或者把脑袋一拍想到的。自个儿感觉良好就要求相应的教师立刻付诸实践,当在实践中闹得一团糟时,又要全盘否定,反对方常又来一个过激的重起炉灶,总的来说随意性太强。这些情况也说明了理论可付诸实践的评估是必要的。

  2.理论在实践中运用情况的评估

  这里主要是针对教学实践这一块。并不是所有正确的、恰当的、可行的,也是首要任务或急需的理论,都会在实践中得到完美的实现。很多实践中的教师本是可以按相应的理论做到相应的要求,可是并没有做到。那么我们要对相应教师的实践做出相应的评估,是好的、合格的,还是不够格的。产生相应的情况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还要对相应的原因做出评估,从而确定毛病究竟出在什么地方?解决了相应的“病根”后A,再反过来评估相应的教师,整顿教师队伍。或许有人说,相应的这方面的评估早已建立起来了,而且得到了普遍的实施。不过我们不得不看到一点:我们的评估常常流于形式,常常区别不出好中差,甚至有黑白颠倒的情况。这样的评估等于没有评估。这里要求的是实际可行的评估。

  3.拓宽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沟通渠道

  任何有效的沟通首先都要求沟通双方有精诚合作的态度。教学理论研究者与教学实践参与者这两大主体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是“将”与“卒”的关系。俗话说“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相对而言,研究者们处于主动的地位。而现实中很多研究者爱摆高姿态,尤其是那些爱吹毛求疵又没有多大真能耐的研究者们。就目前来说,整理研究者的队伍比整理教师队伍更加迫切。在双方精诚合作的前提下,具体的沟通应是比较多的。比如有学者指出,教学模式的研究能较好地解决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严重脱节的问题,它可以丰富和发展教育理论,又可以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有的学者指出,当前我国教学论研究中一个突出的薄弱环节就是理论与实践脱节,理论不能转化为能够对实践产生直接指导意义的操作技术、方法、策略、规范和模式。而教学设计恰恰有媒介的作用,是连接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当然具体的还不止这些,但都要求以拓宽沟通渠道为旨归。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校本教研与制度建设    下一篇:教师如何提高自身的教学兴趣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