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试谈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情感性问题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06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试谈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情感性问题

赖凡

四川音乐学院附属中等音乐学校  四川 成都

摘要:教师的真情实感,对诱发和深化学生的内心体验,起着重要的导向和催化作用。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文本中内含的情感因素,仔细推敲其情感触动的最深之处,并找出其使人动情的原因,给学生情感的体验和再造提供条件。

关键词:情感性问题    情感态度    情感交融    情感渗透    以情生情

 

教学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它以语言为媒介,通过情感的传递,使学生学习并掌握知识,形成能力。新课程标准明确地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语文课程三个纬度的目标。现代教学论更认为“情感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同时它更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语文教学从本质上讲更大程度上是通过语言方式来实现的。而语言又是表情达意的一种工具。这一点就决定了语文教学的情感性。可以说,语文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都有着情感的存在。语文教学是教材文本、教师和学生三者情感沟通、情感共鸣、情感交融的过程。只有实现这三方面情感的和谐交融,才能演奏出语文教学艺术的美妙乐章。而要实现这三方面情感的和谐交融,首先需要正视和处理的就是教师的情感性问题。

1   教师要做有“情”人

    教师要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要有一种珍爱生命般的热情;课堂教学要富有激情;对学生要付出深情。情感核心即是爱。教师只有把爱的情感投射到学生的心灵上,才能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反应。师生之间情意是相通的。教师若能尊重并挚爱自己的学生,对学生付出深厚的情感,那么学生也会逐渐由衷地接纳、尊敬并爱戴老师,进而还会因爱老师而爱老师所教授的学科。这一点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是得到了应验的。《学记》中所谓的“亲其师,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也正如斯宾塞所认为的那样:“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还在于培养孩子爱的情感,唤醒他身上沉睡的爱的情感。对于教育来说,爱的情感使教育中太尖锐的矛盾得到化解,也使孩子以更高的热情去实现教育的目标。”爱心情感在师生间建立起了信任基础,师生间教与学的关系才会融洽,才能营造出积极健康的学习情境,产生最佳的教学效果。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情感教育,力求做到以情动人,以情育人,以情感人。如何才能达到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呢?老师要在教情和学情方面多作思考,要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多下工夫。 要如此,就须尽力改变教师“满堂灌”,只一味理性分析,学生被动学习接受,缺少具体感知,缺少想象空间的教学现状。古人常用“言不尽意”来形容语言表达的困难。这里的“意”其实主要指的是一种感情,一种只可意会的无限悠远的内涵。有种观点很有道理:文学即人学,人学即情学。情感永远大于语言。在某种意义上说,“真感情”不是作家写出来的,也不是教师讲出来的, 而是心灵感悟出来的。而这种感悟则直接源于语言接受者用心灵倾听语言时所产生的思维和情感的震颤。西方有位哲人曾经说过:“要是着眼于语言的简便性,那么它就是一种事物的抽象替代符号,而如果着眼于其无穷魅力的话,则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和热情的象征。”一语道破,语文教师的功能决不仅仅是帮助学生理解字义、词义、语义,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通过抽象语义所提供的特定的审美意象的有关信息,去把握形象画面、文章情节的内在含义,使之步入由语言创造的情的世界。大量情的感受和熏陶,又会促使学生产生向往情、追求情的心理倾向和以自己的情去表达的愿望。可以说,悟“情”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和内容。悟“情”的能力本身就是学生非常重要的一种语文素养。

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情感的感染功能、激励功能、熏陶功能,做到语言传情、教态传情、设疑生情、设境生情,以使学生获得智力和情商的同步发展,实现语文教学的高效率和高质量。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把努力和工作落实到日常具体的教育教学中。以导入环节为例:成功的语文课,应在教学的一开始就牢牢吸引住学生。这就需要运用导课艺术来抓学生的心,使他们的思维随着教师的情感入境。教师满怀激情的导语很容易感染学生,激发起他们的求知欲,调动起积极性,从而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有位初中教师教《乡愁》这一课时,曾这样设计导入语:(同时播放《江河水》音乐)同学们,我国伟大诗人屈原在《九章·哀野》中写到“狐死必首丘”,也就是说狐狸死时必将头朝向出生的山丘。兽尚且如此,人又怎能不承受思乡之愁?多少海外赤子抱着叶落归根的情感回到祖国回到家乡!是啊,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无论你走得多远,但总犹如风筝一样,有一根用眷眷爱心织成的线紧紧地握在母亲手中。你的根是在故园的井土之中。

我们教育教学的对象是学生。现代中学生情感日益复杂,而且越来越丰富,对未来充满幻想,对现实充满不屑,喜怒哀乐不定,个性张扬,褒贬爱憎分明,而且言辞过激,容易出格;渴望自我表现,又缺少恒心毅力;盲目追赶时髦,多攀比少进取……因此,在备课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充分地了解学生的情感需要,确立教学目标中的情感领域和情感教育的渗透点,利用教材文本对他们进行适当的引导。笔者在教学史铁生先生的《我与地坛》一文时,作了这样的教学设计:教学目的:一、熟读课文,体验作者内心深处的痛苦及对母亲的理解和痛悔。二、结合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生命与亲情教育的渗透。 三、揣摩恳切、深沉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教学设想:《我与地坛》不是一篇通常意义上的写景状物的文章。它融合了作者由于视角的独到而对人生对情感独特的感悟。补充作者在《合欢树》一文中有关母亲的叙述以增强学生对本文中作者痛悔之情的理解。本文节选部分既写自己又写母亲,可以由此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成长教育、亲情教育、感恩教育。课后进行写作训练,结合文意理解和自己的亲身感受,写一篇七百字左右的文章,题目叫《我的感恩》。通过写作反馈,我了解到绝大多数学生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是受到了情感上的触动的。交上来的习作多有真情实感甚至不乏感人至深的佳作。感人的文章总是发自内心的。由此可见,只有从学生的认知水平、情感态度、学习方式技能等实际出发进行备课,我们的教学才能“因材施教”,做到“有的放矢”。我们的教育教学才能渗透到细处,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由于受认知水平和阅读理解能力的限制,学生在阅读教材文本时,往往体会不出作者的感情,或体会得很肤浅。教师的真情实感,对诱发和深化学生的内心体验,起着重要的导向和催化作用。因此,语文教师要做多情善感的人,感悟文本中的情感,再引导学生来感悟文本,达到以情生情,以情促知,知情共育的效果。现行教材中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这种美可能是文字的优美,可能是构思的精巧,可能是选择的恰当,可能是表达方式的独特,可能是主题的升华等。因此,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文本中内含的情感因素,应仔细推敲其情感触动的最深之处,并找出其使人动情的原因,这样才能给学生情感的体验和再造提供条件。教材文本承载着作者的情感。教师要先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深入体验文本情感用心读进去,先让自己的情感丰富起来,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实现与文本的情感认同一致。这样才会有课堂上激情的生发。教师对文本理解得越透彻,感受越深,那么,带给学生的感染也才会越深。语文是语言的艺术。教师的语言要生动、活泼、形象、富有情趣和感染力。要挖掘教材文本中的情感因素,就要求教师要能善用语言来表达阐发文本情感,用富有情感的语言表达出来,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形成教师与学生和谐的情感交流场,在情感的流程中完成知识的输出与接纳。教师要起好文本(作者)情感与学生感悟之间情感共鸣交融的媒介作用。另外,教师还要善于运用情境烘托文本中的情感氛围,实现以情生情,增强学生的情感感悟与升华。一位善于以情染景的教师,一位善于借助于语言的内在情感去触动学生心灵的教师,他就能创造出情感体验的积极教学情境。在积极教学情境下开展的任何一堂高质量的课都可以说是教师情感的自然体现,从中可以窥见出教师对施教对象的情感、态度和评价。教师的情感越浓厚越真挚,其感人的力量就越深远,其教育作用、美育价值也就越高。

2   情感教育能起到优化认知过程的催化剂作用

    美国教育改革家罗杰斯说:“教学成效的关键不是在于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巧,而是人际关系,是情感态度。”语文教学作为一种艺术,应该寻求触发教材文本、教师与学生之间情感共鸣之处,要依据不同的情感层次,对学生进行恰如其分的情感体验,通过情感内化的过程,逐步提高学生内心情感体验的素质和水平,填补学生情感世界的贫乏与苍白,进而使他们认识到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因此,语文教师的情感性问题不容忽视。充分重视语文教师的情感性问题,做到以情导思,以情激情,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师生的聪明才智,最大限度地获得教与学的双赢效果。

参考文献

赫•斯宾塞,颜真.《斯宾塞的快乐教育》[M],海峡文艺出版社.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下一篇:语文教学中的审美评价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