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打开学生的情动之门——谈阅读教学的有效切入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06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打开学生的情动之门——谈阅读教学的有效切入


语文课堂教学,不像数学课堂教学那样思路明晰。它的思路具有隐蔽性,需要教师们整体把握教材,全面了解学生,宏观调控教学,找准阅读教学的切入点,这样才能少走弯路。

什么是切入点?王松舟说是“语言的秘妙”;支玉恒说是“最触动自己的一个词或者一句话”;我的理解是能引发学生触及作者“情动”的一道“门”,找到这个“门”,老师就可以“造势”与“顺势而导”,学生就能进入了课文的情境中,顺着作者的“情感历程”感受语言的魅力。

而好的切入点,是落实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更是激发学生读、疑、析、议的关键。找准阅读教学的切入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小“题”可大做——从题目切入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而眼睛又是心灵的窗户。高明的作家总是精心设计题目,用来揭示中心,交待写作对象,提出论点问题,提示行文线索以至结构思路等。在教学时,教师何不小“题”大做,开启学生阅读之门,展开阅读教学。

1、分解

《青海高原一株柳》一文,要求学生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教学中可以紧扣题眼,思考题目中“青海高原”能不能去掉,“一株”能不能去掉,从而展开全文的学习,体会青海高原的苍凉,甚至望而生畏。体会“一株柳” 的抗争精神和坚强不屈。

2、推敲

如教《花潮》,“潮”即题眼,花和潮本是毫无相关的两种事物,为什么联系在一起,中间可用什么词把它们连起来:如、似、好像等,那么“潮”就是作者的一种联想。据此老师可设以下教学步骤:审题抓纲,感知花如潮;初读课文,寻找花如潮;精读课文,体会花如潮;再读课文,感受人如潮,心如潮,皆因花如潮,一线贯穿,不枝不蔓。

如教《飞夺泸定桥》一文,我引导学生注意敌人说的飞过来吧的“飞”和题目中的“飞”,使学生对两个“飞”字的含义产生疑问,经过查字典,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反复阅读课文,展开议论,终于弄明白两个“飞”字的意思是截然不同的。但更重要的是激发起学生自学和钻研的兴趣,使他们懂得在阅读课文时,要善于捕捉突出中心的关键字眼,并反复推敲,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

3、展开

在教学《云雀的心愿》时,紧扣课题,请学生回答:“云雀的心愿是什么?”(让沙漠变成绿洲)。接下来,我请学生用心去朗读课文,探究疑问“是什么原因让小云雀产生这么大的心愿呢”学生通过自读,感悟到森林具有阻挡风沙、蓄水防洪、调节气温的重要作用。再深入探究森林为什么具有这么大的作用时,重点指导学生理解“森林的树冠就像一把大伞,可以挡住一部分雨水,不让它们直接冲刷地面。树上的苔藓和树下的枯枝败叶也可以吸收一部分雨水。”使学生体会出森林能防止雨水冲走泥土和帮助土壤蓄水两方面的作用。教学并未仅止于此,而是请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介绍一下森林的其他作用。让学生从多维的视角、多元的感悟,走进文本走向深入,体会到“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



二、抛“砖”为引玉——从词语切入

一篇文章的题目受字数限制,有时会显得直白,或许缺少切入点,但课文的内容是丰富的,抓住课文中关键词语这块“砖”,切入课文,抛“砖”引玉,展开阅读,也会收到很好的阅读效果。

1、一个词贯穿

在《天鹅的故事》一文中,“克噜——克哩——克哩!”在课文中出现了三次,但是三次出现都有不同的读法:第一次是天鹅到来时发出的鸣叫声清脆而婉转;第二次是它们齐心协力破冰时的动员声,有力而坚定;第三次鸣叫声中充满了胜利。在教学中紧扣天鹅的叫声切入文本,初读时整体感知天鹅的三次鸣叫声,然后逐一感悟三次鸣叫声,最后整体回归到三次鸣叫声。步步启发、层层深入,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在画面中、在思考中、在朗读中,用心品味。老天鹅奋力拼搏的形象深深刻在了学生的脑海里,老天鹅勇敢忘我的精神打动学生的心灵。学生将这种感受融入到自己个性化的朗读中,品味到其中浓缩的哲理,也提升了学生的情感。

2、一组词包容

在教学《但愿人长久》一文时,我抓住苏轼的心情变化的三个关键词语“心绪不宁——埋怨——宽慰”,走进文字,走进苏轼的内心,展开阅读教学:

首先想一想“心绪不宁”在文中是什么意思?说一说,苏轼因为什么而“心绪不宁”。(中秋佳节应团聚,苏轼却独在异乡为异客;众人皆欢欢喜喜,唯苏轼孤独看月;手足情深,分别已久,却远隔千里。)

接着联系上下文说说“埋怨”的意思,苏轼为什么会埋怨圆月?(因思念而睡不着,月圆人圆独我不圆。)关注省略号,尝试补充。

最后联系上下文,推敲“宽慰”意思,想一想苏轼怎么会“宽慰了许多”?

这样层层深入,学生能从“心绪不宁”“埋怨”中走出来,“安慰”苏轼,让自己的心也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而明朗起来。



三、擒“贼”先擒“王”——从句子切入

很多文章都有“立片言以居要”的特点。教学设计时,假如能抓住这些“居要”的句子,往往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1、把握中心句

大多数文章都有中心句,不仅概括主要内容,还能体现课文结构,反映中心思想,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它们往往是理解一篇文章的捷径,因此,以中心句为切入点来展开课文教学,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在课堂上以中心句为切入点,将这个句子的理解和课文思路,中心思想有机糅合在一起组织教学,可以使课堂教学主脉络清晰,顺藤摸瓜,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有条理地思维,帮助学生形成思维的系统性,顺利达成教学目标。

《詹天佑》一文中,“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是这篇课文的中心句。教学中,我们以这句话为切入点,阅读课文时围绕中心句展开思路,感受詹天佑的“爱国”,体会他在在受命于危难之际,顶着沉重的压力,毅然接受了任务。感受詹天佑的“杰出”,体会他的所言、所行和所想中透露出的严格要求、以身作则的高贵品质。

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时,先抓住了概括段中的中心句“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然后再让学生自读、自悟,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出了西沙群岛的“风景优美、物产丰富”。再让学生合作探究每个方面又是主要抓住什么特点来描写的?这样就为师生合作探究、解疑提供了交流的平台。

   


2、抓住关键句

在教学《小草和大树》一文时,我们抓住文中的关键句:“她们硬是用钢铁般的意志,敲开了文学殿堂的大门,硬是用汗水和心血把‘小草’浇灌成‘大树’。”为切入点,设计问题:她们是谁?小草、大树又指的谁?她们的“汗水和心血”“钢铁般的意志”你又从哪儿感受到的?“小草”能变成“大树”吗?结合问题,层层深入,展开教学,最后还回到这句话,点出中心。

《夹竹桃》是我国著名作家季羡林写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夹竹桃的韧性及夹竹桃能引起作者无限的遐想,这是作者爱上夹竹桃的两个原因。学生对夹竹桃的韧性较难体会,因此我们紧扣关键语句设计回环再现的朗读来突破这一教学重点。我们抓住关键句“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设计了回环朗读,让文本不断地再现,让学生走进作者的心灵,一起去体会夹竹桃春、夏、秋三季默默开放的情景,体会夹竹桃无日不迎风吐艳的情景,体会夹竹桃从春到秋,无不奉陪的情景。将夹竹桃三季如何开放的、无日不迎风吐艳的情景及从春到秋夹竹桃无不奉陪的画面具体化了,学生也对夹竹桃的韧性有了具体的了解,自然就能更深刻地领悟作者对夹竹桃可贵韧性的那种发自内心的赞美之情。教学重点也随之突破了。



其实,具体到每一篇文章,我们并不能千篇一律地将文章归入某一类来寻找切入点,要细细品味文章,看看文章中最能让学生有所收获的地方在哪?最能让学生的思维有所发挥的地方在哪?选择教学切入点也需注意:一是切口要小巧,视野要宏大,于细微之处见精神。往往切点越小,越能体现作者别具机杼的匠心,越能激发学生研讨交流的兴趣,越便于师生集中有限的时间突破重点难点。二是要透辟深刻,切点中肯。阅读教学的切入点应是师生研读全文的一个突破口,这个切入点必须有较强的辐射性,有一定的深度。否则切而不入,事倍功半,甚至把学生引入思维的歧路,弄巧成拙。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巧妙切入 快乐阅读——浅谈第一学段阅读教学    下一篇: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浅谈苏教版“文包诗”教学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