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尊重学生 鼓励参与 培养创新精神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06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尊重学生  鼓励参与  培养创新精神

岳阳楼区梅溪一中  杨树林

培养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关键,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要转变学生的语文学习方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马卡连柯说过:“我的基本原则永远是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教师应该诚心诚意地把学生当作主人,深入学生心内,体验学生所体验到的情感,并把自己的爱心倾注到学生身上,在情感上和理智上都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

教师可以从课堂与课后这两个方面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主体独立性。

在课堂上,教师扮演的角色应该是一个引导者、启发者,教师要让学生在引导、启发之下自己去寻找问题的答案,自己逐步掌握学习的方法。我们在讲一篇课文时,不能按照标准答案来要求学生作出相同的回答,而应该听听学生的意见,看看他们的答案是否具有合理性,如果有就应该给学生以充分的肯定。教师不能以同一标准来看待每一个学生,应该承认他们之间差异,并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肯定自己,从而使自身的水平得到提高。

课后,教师应经常和学生交流,这样不仅能更深刻地了解学生的情感、思想,而且也能够让学生了解教师,知道教师是他们的朋友,教师与他们是平等的。

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为了适应这种需要,并将这种需要提升到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自己在课外查找资料,如去图书馆、上网等,让学生完全自主地感觉到获得知识的愉快,还要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参与教学,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在“活”的气氛中学习并掌握知识。为了使课堂能“活”,教师应注意如下四点:

1、“乐”是活的前提

教师要利用目标激励的方法,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能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导向。在目标的作用下,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在学生达到目的时,教师应及时地给予充分肯定,培养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大的热情。在完成的每一个目标中,学生既对自身有充分的的认识和肯定,也培养了学习的兴趣。

教师在教的过程中要做到寓教于乐。为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可以采用猜谜语、讲故事等各种手法。如在讲《兰亭集序》时,可以插入王羲之以《黄庭经》换白鹅的故事,从而让学生有兴趣了解王羲之。在讲秦观的《踏莎行》时,插入传说中秦观与苏小妹的故事,让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

2、“情”是活的关键

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需要情感的交流,学生在学习课文的时候也要投入感情。人类的情感是最丰富的,课堂上感情的交流是必须的。如上欧阳修的《秋声赋》,教师可以利用录音中的绘声绘色的朗诵,让学生充分体会主人公的情感,帮助其对课文的理解。

3、“美”是活的完善

一堂成功的课应如一曲优美和谐的动人乐章,给人以完美的艺术享受。对教者而言,要讲究教态、板书、语言的美;对学生而言,阅读可以感受美,领略美,听教师讲读可以享受美,体验美,论辩可以赏析美,创造美。在美的氛围中,学生将外部的知识轻松地转化为自身的能力。

4、“智”是活的保证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智力活动应贯穿课堂始终。在这一方面,教师需要注意的是当学生提出问题之后应该怎样处理。

教师在解答学生的发问时,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引起学生的思考,以达到“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的境界,开始时不要把话说尽,等待学生通过吟味思索,有了“欲罢不能”之感时,再点拨他向深层次思考。

当学生不能提出问题或虽然能发问但说不出究竟的时候,教师才能给学生作必要的讲解。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若仍不理解,可以把问题暂时搁置起来,让他再去思考,不必要求他立即掌握。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人类的知识不仅仅需要传承,还要在此基础上有所突破,有所进展。这就要求有创新精神。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以下三点:

1、激发学习兴趣,加大思维训练力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可以采用“头脑风暴法”。这其实是一种发散思维法,即教师应经常观察学生的学习活动,但不急于告诉他这样或那样做,以利于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教师是通过教材来讲课的,但教师不是为了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使学生得到知识和技能,以实现教学的发展功效和育人功效。在《蒹葭》一课中,教师用《关睢》与其作比较,提出问题两首诗都是出自《诗经》,但表达爱情的方式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不同?通过解答这一问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同时因为这个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主观性的问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畅所欲言。从这一角度来看,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

2、努力营造宽松、和谐、民主合作的学习氛围与环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实施这一原则,需要有很好的师生关系,学生只有在真正放松的情况下,才会大胆地去进行创造性的思维。

3、积极引导,创设情境,培养思维品质,发展创新思维。

叶圣陶先生指出“所谓教师的主导作用,盖在于引导启迪”。教师如何把握教材的知识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恰当引导,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思考,解决问题,在长期的训练中,学生思维品质就会逐渐得到发展。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语文教师的几点思考    下一篇:浅谈教学中的“激励机制”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