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追寻诗意语文 创造诗意课堂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06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追寻诗意语文  创造诗意课堂

                                靖江市孤山中心小学   陈亚云

关键词

诗意语文   诗意课堂 

内容摘要

语文是一种无比雅致的文化,一块滋养心灵的沃土,一门充满诗意的学科。语文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具有人文性。笔者认为,以深厚的生活和精妙的阅读为基础,创造出诗意,这应当是我们语文课堂不懈的美学追求。诗意的语文课堂,是以文本为基础,根据语境和形象,用艺术的手段营造一种情境和意蕴,让学生走进文本,感悟文本,呼唤起学生的诗意。我们要努力让诗意萦绕语文课堂,让语文回归文体本色。

正文

李吉林在《是教师,也是诗人》一文中这样写到:“诗人是令人敬慕的。其实,教师也在用心血写诗,而且写着人们最关注的明天的诗——不过,那不是写在稿纸上,是写在学生的心田里。”朱永新教授在《我的教育理想》中认为:“教育是一首诗,可以是田园诗,可以是古体诗,也可以是抒情诗,有各种各样的情调和内涵。”

这些文字让徜徉在新课程改革中的我,对语文教师,对语文教学又有了一种新的认识与追求——诗意,是语文教学的灵魂。

反观传统的课堂教学,存在着一些负面影响:“插秧式”教学的课堂不是诗意的课堂,因为它要求整齐划一,在维护严格的甚至是苛刻的课堂秩序的同时,约束和限制了一个个活生生的灵性。“填鸭式”教学的课堂不是诗意的课堂,因为它只突出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功能,却忽视了教师和学生的情感,激发不了学生感受知识魅力和价值的欲望。“标准化”教学的课堂不是诗意的课堂,因为它简单化了学生的思维,扼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从学科本身的特点来看,长期以来,我们更看重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而忽视了其人文性的存在。其实语文不仅是我们每个人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工具,而且还负载着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人类绵绵不绝的文明;语文学科不仅是工具性学科,而且对形成一个人的思想品格和一个人的文化底蕴、培养一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今后终身教育的能力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语文教育的过程应该是诗一般审美创造的心灵感应和情绪感染的过程。因此,语文课应该充满诗意、充满灵气。

那么,怎样才能进行诗意的语文课堂教学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在不断学习中提高教师魅力

1、个人素养要像诗人一样宽广丰厚。

诗人的气质不是与生俱来的,其形成一定是经过长久的文化熏陶的结果。一个诗意的语文教师也必须有丰厚的文化内涵。小学语文虽看似简单,可是它包容丰富的内涵,更何况我们面对的是鲜活的生命,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与能力,还有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所以,语文教师要不断学习,建立起本体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相互支撑的多层复合、不断更新的合理的知识系统。只有这样,语文教师才能在教学中妙语连珠、游刃有余。古人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语文教师就是要让这种由墨香浸润的“气华”转而弥散成一种诗意的气质,一种诗意的魅力,让学生在无形之中受到熏陶,受到感染,以收“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之效。

2、课堂语言要像诗人一般生动隽永。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教师的语言要锤炼、准确生动、流畅优美,像磁石吸铁一样,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正因为于漪老师努力追求课堂教学语言艺术,所以她的教学语言生动隽永,能给学生如沐春风的艺术享受;于漪老师的课堂也变成了学生在诗意的情境中享受诗意的乐园。好的课堂教学的语言,应当是清晰准确,富有逻辑性;深浅适度,富有针对性;循循诱导,富有启发性;生动活泼,富有形象性。

3、课堂节奏要讲究诗一般的节奏美。

诗是特别讲究韵律和节奏的。语文

     

教学也要讲究韵律和节奏,要求动静相生,快慢交替,疏密相间,舒卷有致。具体到一节课的安排上:有时要“动”,讨论、问答、朗读、争辩等等,不断给学生以新的刺激,使其保持兴奋状态;有时要“静”,听讲、思考、默读、感悟等以保持教学刺激的有效性和长效性;有时要“快”,在非难点和学生已知处要快,不能拖沓,否则会使学生厌倦;有时要“慢”,在重点、难点之处要给学生充分的吸收消化时间。

二、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在诗意氛围中营造课堂诗境

创设诗意教学氛围,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思维活动场所,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使学生在愉快、和谐、融洽的气氛中完成课堂学习任务,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如课文《识字5》:“沙滩 贝壳 脚丫∕海风 海鸥 浪花∕珍珠 鱼虾 海带∕港湾 渔船 晚霞”,教学时可播放有关大海的课件,让孩子们边看美丽的大海晚景图,边配以《渔舟唱晚》的音乐,此时教师用优美的语言描述那美丽神秘、令人神往的大海——夕阳西下,孩子们光着小脚丫,欢笑着涌向软绵绵的沙滩,时而尽情地奔跑,时而捡起一颗颗美丽的贝壳。海风轻轻地吹拂着,海鸥快乐地鸣叫着,大海高兴极了,捧起一朵朵雪白的浪花,把它送给黄昏。渔船满载着珍珠、鱼虾和海带,停泊在宁静的港湾,只留下远处天边,一抹绚丽的晚霞……教师用优美的语言,用多媒体出示的意境,使课堂像水墨画一样充满意蕴,像散文诗一样灵动优美,让学生在诗意的教学情境中一起享受着语言文字的精彩与美妙,激发起学习新知的欲望。

诗意的课堂氛围的创设,除了导语引入氛围,还包括多媒体营造诗意情境,学生表演感受课文氛围,主体的语言描述表达氛围等内容。教师要根据课堂实际的需要,进行多种氛围的创设,极大地调动学习主体的知、情、意等各种因素,从而提高主体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在平等对话中激发课堂诗情

阅读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水本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激而发灵光。”诗意的语文,是心灵对话的语文。诗意语文大师王崧舟先生曾言:“语文教学过程就是一个‘物我回响交流’的过程。这是精神的自由交流,是思想火花的碰撞。在对话中体验人生的种种况味,激发学生的情感渴望,点燃学生的心灵火花,让语文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心灵鸡汤、精神元素。这是诗意语文、诗意课堂的应有之义。”语文教学的对话,其实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一种精神上的沟通,心灵上的碰撞。

1、感悟、品味、想象,与文本进行诗意对话。

春光明媚的语文课堂上,我和学生们吟咏着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和志南的《绝句》这两首咏春的千古名诗,真是如沐春风。“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多么绝妙的诗句!“‘杏花雨’作何理解呢?”顷刻间,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议论纷纷。片刻后,一学生从容答道:“‘杏花雨’就是清明时节,杏花开放时下的雨。”又一学生答道:“在和风细雨中,开得早的杏花散落,在空中漫舞,如同下着一场花瓣雨,当然就是‘杏花雨’了。”多么奇妙的感悟!多么独特的理解!学完两首古诗后,我又提了这样一个问题:“编辑老师为什么要将这两首古诗安排在一起让我们来学习呢?” 话音刚落,学生们个个跃跃欲试,七嘴八舌议起来:“那是因为这两首都是描写春景的古诗,而现在又正值春天……”“看来,大家已经发现这两首诗的相同之处了。那么你们有没有发现它们有什么不同之处呢?”教室里先是一片寂静,接着便炸开了锅:“老师,我发现叶绍翁写的是晴天,志南和尚写的是雨天。”“老师,我发现叶绍翁是去游园,而志南和尚游的是整个大自然。” “老师,我还发现叶绍翁是走着去的,志南和尚是坐船、拄着拐杖去的。” ……此时的课堂,思维的火花在碰撞,智慧的声音在流淌。

这也许就是我苦苦追寻的“诗意语文”的境界吧!是的,诗意语文应该是一种尊重学生精神诉求的语文,应该是课堂上对学生生命意识的唤醒。诗意语文要让教室里的孩子用“心理视线”去读书,去感悟、去品味、去想象,从而走进文本中人物的心灵世界,让两种生命息息相通。

2、重组创造,与文本进行诗意对话。

在新课标的理念下,我经常思索:教材中那一句句浸满着情与爱的字符,一个个如诗般温馨美丽的故事,在我营造诗意课堂时,将以怎样的方式流淌进现在孩子的心灵,以激起他们的情感体验呢?我该怎样创造性地解读和运用文本呢?带着这样的思索我在执教《白鹭》时,为了激发学生的朗读情感,将原文中描写白鹭外形美的一段话一字不漏地改用诗歌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

       

那雪白的蓑毛                增一点儿则嫌长

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          减一点儿则嫌短

那铁色的长喙                素一点儿则嫌白

那青色的脚                  深一点儿则嫌黑

因为呈现方式变成了诗,又加上我给学生配上了优美的乐曲,学生的情感一下子调动了起来,很快地学生从多种方式的朗读中感受到文中蕴涵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妙的诗境,白鹭外形的美丽和诗意早已植入了孩子的心灵。

四、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在人文评价中谱写课堂诗意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评价语言十分重要,说小了,它能影响课堂教学气氛和活动,说大了,它有时能影响学生一生的发展。因此,我们教师更要探索出基于学生发展理念基础上的评价风格——人文评价。

1、赞美激励——升华学习情感。

朗读评价是最常见的,在我们的课堂中,许多老师在学生朗读后,往往以“读得好”、“真不错”不着边际的评价一概而论。朗读评价一定要注重内涵,深入文本,结合对文本感悟进行诗意、人文地评价。如在教学《孔子游春》一文时,当学生把泗水河畔的美景读得有点味道时,我这样评价他:“你已经把我们带到泗水河边了,谁能再用声情并茂的朗读,让我们去感受泗水河边的美景?”学生们朗读的兴致大发,高举小手喊着“我读我读”,当学生读得有滋有味时,我给予真诚的夸奖:“非常感谢你把我们带进了这样一个如诗如画的美景中。”这样诗意的评价,不仅使学生明确朗读的方向,同时,也升华了朗读的情感。

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的课堂,就是一个充满情意和激励的课堂。“你提的问题老师都没有想到,是个小思想家”,“你和老师想到一起去了,是老师的知音”,“你有一双慧眼”,“你能联系上下文回答,值得大家学习”,“你很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这是一种学习态度,也是对发言同学的尊重!”这些赞美如溪水潺潺,在课堂上如诗般流淌……

2、点石成金——错误也是可贵的资源。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能预设所有的教学情景,课堂教学随时会生成一些新的信息,新的问题,教师应及时捕捉课堂上的动态生成资源,要敢于因势利导、灵活、恰当、人文、诗意地进行评价,以促进学生的发展。

在教学《荷花》时,一位同学在朗读课文时,把“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读成了“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长出来”,有学生马上指出了他的错误,因为有好多老师在听课,那位学生有点脸红了。这时,我灵机一动,不失时机地生成了因人文评价而引出的一个诗意片段。师:老师猜想你把“冒”读成“长”肯定有原因,你愿意告诉大家吗?生:(点点头)我们平时都是讲植物长出来,我是习惯成自然了。师:是啊!你的习惯成自然传递给了我们一个信息——作者在这里为什么要用“冒”而不用“长”,请大家想一想。生:“冒”字可以让我们感觉到荷花是精神抖擞、生机勃勃的生长着,比“长”字更有活力。师:(含笑)太好了,一个“冒”字,不但把荷花写活了,而且使白荷花变得更美了。一字之差,但蕴含的意韵却不相同,我们读书可得细心、正确哟。(那位学生一个劲地点头,此时无声胜有声。)

五、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犁花开

——在自我创作中提升课堂诗趣

诗意语文是一种极具个性色彩的语文。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语文教学要求尊重个性,高扬个性,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验。因此,课外练习的设计,就应以课文内容为引线,联系实际,进行自由开掘。由此及彼,放飞想象的翅膀,引发学生对相关人、事的联想,升华独特的情感体验和阅读感受。

如学完《狐狸和乌鸦》一文,我让学生续编故事,想象狐狸又叼着肉和乌鸦再次相见的情景,孩子们想象力之丰富令人惊讶:有的想象狐狸虽然挡住了“甜言蜜语”的诱骗,却未能逃脱“污言秽语”的攻击,最终使那块肉再落狐狸之口;有的想象乌鸦叼着肉引着狐狸往前飞,狐狸只顾盯着肉,结果一头栽进了河里……

       

这才是真正的语文课堂,学生在这里焕发着生命赋予他们的迷人光彩;这才是充满诗意的语文课堂,在预设的目标下有了学生们的诗意栖息;这才是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在这里我们经常会听到学生思维拔节的声音,经常会听到学生灵性被擦燃的声音,那是一种无比美妙的声音。

德国诗人荷尔德林写道:“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作为学习共同体的师生,若能时时、处处感受到课堂中的趣意和美的存在,便会成为诗意的存在者。追寻诗意语文,创造诗意课堂,让学习成为享受,让课堂成为家园——这种诗意地栖居正是新课程改革理念下语文教学的倾心追求和殷切召唤!

注引】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8

3、《王崧舟教学思想与经典课堂》,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7

 

(此论文获江苏省教育学会论文比赛二等奖)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阅读教学中的反思    下一篇:我的“写作教学”观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