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把握生命脉搏,输送生命血液——浅谈语文教学中生命教育的渗透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06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把握生命脉搏,输送生命血液——浅谈语文教学中生命教育的渗透

内容摘要:当前,很多学生生命意识淡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承担起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责任。在语文教学中不断地渗透生命教育。挖掘文本中的生命教育元素,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寻找活动中生命教育的实践机会,激发学生热爱生命的意识;寻找活动中生命教育的实践机会,激发学生热爱生命的意识。

关键词:语文教学  生命教育  生命意识  生命意义  生命价值

越来越多的校园自杀和校园杀人事件,时常引起人们的叹惋和深思:为什么年纪这么小就会犯这种无法挽回的错误呢?有什么事必须要付出生命才能解决呢?其实,造成这些悲剧的根本原因是生命意识淡薄,不懂得生命的真正意义。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有责任教育学生关注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让他们认识到生命的可贵,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珍惜生命。

《语文课程标准》中这样规定初中阶段目标:学生能珍惜生命,了解自我,具有健康的身心、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基本的自我保护能力。这无疑是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对学生的生命教育。作为语文教师也注定要承担起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重任,培养学生正确的生命观,让学生在自主的体验中,感受生命的价值和意义,领会生命的真谛。《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强调了开展生命教育的目的: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的生命,培养学生珍惜、尊重、热爱生命的态度,增强对生活的信心和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使学生善待生命、完善人格。而语文作为人类活动的重要交际工具,具有传承文化、培养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就更显重要。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挖掘文本中生命教育元素,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

现代的中学生,独生子女占大多数,父母的宠爱,长辈的溺爱,养成了“唯我独尊”的非常自我的性格,自私、任性,对生命缺乏责任感,;怕吃苦,总认为某些事情的实现是不可能的,于是退而求其次,不肯迎接挑战。老师应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到生命的责任,激发学生潜在的生命力量,从而让学生珍惜自己的生命,对生活充满信心。

例如:在教学《秋天的怀念》时,我从作者的经历和遭遇入手,让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前就关注到这个残疾的生命。再以提问自然进入文本“史铁生‘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然残废了双腿’,这对他是致命的打击,他曾经一度绝望,是什么力量让他重拾生命的信心呢?”学生通过预习,自然能很快答出:“是母亲的爱”。在教学文本的过程中让学生抓住描写妈妈的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反复朗读,体会“母亲”的心情,让学生从母亲的表现中体会到她对史铁生的细致入微的关怀和深沉而伟大爱;再探究母亲要带他去看菊花的真正目的,从她那一句饱含深情的“好好活儿”中探究生命的宝贵;从母亲的担忧和痛苦中,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责任:从降生的那一刻起,就不只是属于自己,它的每一个变化都牵动父母的心,所以人不仅要为自己负责,也要为父母负责;再引导学生从烂漫的菊花中展望到生命的精彩。最终在史铁生残疾而辉煌的生命中认识到:要想让生命没有遗憾就要珍惜现在的生活、珍惜父母的爱、珍惜健康的生命。

又如:在教学《石缝间的生命》一课,我先引导学生在文中找出描写野草、蒲公英和松柏的词句,反复朗读体会,让学生从草籽在不毛的石缝间寻找一丝土壤生根发芽的过程中,感受生命存活的力量;在蒲公英为了在石缝间生活下来不惜改变自己的牺牲中,感受生命生活的力量;在松柏“把根从一个石缝钻进去,再从另一个石缝钻出来”,最终在本不属于它的石缝开辟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的顽强意志中,感受生命拼搏的力量。再引导学生探究生活在石缝间的生命与生活在沃土中的生命的区别,认识到困境对生命的历练,促使生命能力的提升。从而教育学生:当面对逆境时,也会像石缝间的野草般顽强生存,释放希望的绿色;如蒲公英般适应环境,活出不一样的价值;像松柏一样战胜环境,显露自己的巍峨。

法国哲学家蒙田曾经说过:“我们的生命受到自然的恩赐,它是优越无比的。”语文教材中并不缺乏这样的课文,只要用心研读,精心设计,都可以用作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素材,不断向学生渗透生命意识。相信学生在教师这样的引导下,他们一定会感受到生命的力量,意识到生命的尊贵,并能珍惜自己的生命。

二、寻找活动中生命教育的实践机会,激发学生热爱生命的意识。

教材毕竟是文字,它带给学生的只是一种间接感受,而不是深层的体验。皮亚杰认为:学习最基本的途径是活动活动是联系主客体的桥梁,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所以,要想让学生形成自己的生命意识,还需创造机会,让他们有真实的感受,才能真正理解生命。

在教学《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之前,我让每位同学都蒙起自己的眼睛,去走自己平时经常走的路,去做自己平时经常做的事,让他们体验一下失去光明的不便,体验黑暗生活的艰难。这样学生很容易从海伦·凯勒的假设中体会作者对光明的渴望之情和对待生命的积极态度;从她那朴实的语言中感悟她对生活、对人生的极大热情和凝聚其中的关于生命的深邃思考。从而通过这样的实践,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而在教学《清塘荷韵》之后,我给每一位学生发五粒黄瓜种子,每人准备一个花盆,写上自己的名字,然后把种子种下去,让他们观察种子从种下、到孕育发芽、再到破土而出、长叶、开花、花落结瓜、瓜熟落地一直到腐烂后种子再次如土的过程,让他们从这个过程中充分体验生命的孕育、生命的勃发、生命的旺盛、生命的成熟、生命的沉寂和生命的轮回。从而发现生命的整个过程所绽放的美丽,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热爱。

“能发现美,是一种智慧,能承认并接受美,是一种豁达。”学生学会欣赏别人及自然的美,塑造开放的心灵,是使自己热爱他人、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前提条件,也有助于丰富自己的生命内涵。

    三、探究教材外生命教育的素材,启发学生思考生命的价值。

列·托尔斯泰说:“理想是指路明星。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树立人生理想,认清生命价值对一个中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教师应该适当的给迷茫的学生以指引,让他们自己去探索生命的内涵和价值。

在这方面,我利用学校的图书资源,给学生推荐一些书目(例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音乐巨人贝多芬》《居里夫人》等)让学生在语文阅读课上阅读。让学生在奥斯特洛夫斯基

   

和居里夫人的故事里找到生命的理想,从贝多芬和霍金身上思考生命的价值,在海伦凯勒和张海迪的坚持中理解生命的意义。

但这些中外名人的故事似乎离学生的生活还是有一段距离,所以我又从近处着手,寻找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机会。

汶川地震发生后,我要求学生每天至少看半个小时的新闻,让他们每天记录一段最感动的故事,让他们寻找地震中涌现的值得喝彩的生命,在早读课上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在搜集新闻报道的时候,不断地为一个个为救别人而牺牲自己的无私的生命而感动,为一个个与死神顽强斗争的坚强的生命而震撼,为一个个奔赴前线的勇敢的生命而赞叹。连续一个星期之后,让他们在课堂上写了一篇“为生命喝彩”的作文,学生们似乎有写不完的故事,有抒不完的情感。在他们的作文中,我看到了他们对生命的赞叹和感慨,看到了他们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思考。在一篇篇感人的作文中,我看到了学生思想的成熟,看到了写作水平的提高和进步。我也发自内心的为学生们的生命喝彩。

丁玲曾说:“人,只要有一种信念,有所追求,什么艰苦都能忍受,什么环境也都能适应。” 我想,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心中也应该有一个信念:把生命教育渗透到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去。只要刻苦钻研,勇于探索,深入挖掘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元素,把握生命脉搏,结合实践、拓展延伸,把自己对生命的感悟融入语文教学,我们的课堂就会成为一个通畅的血液循环系统,春风化雨般地源源不断向学生输送生命的血液,这样让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感受生命的尊贵和美丽,不断形成生命意识,认识生命的意义,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珍惜生命、热爱生命,让每个学生的生命都绽放光彩。

 

参考书目:

1、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

2、《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上海教育出版社

3、《让生命飞扬——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与生命教育》  上海教育出版社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走进古人的世界——文言文教学的若干探索    下一篇:《网络学习环境中小学语文拓展阅读的实践与探索》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