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读海》备课反思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5-02-2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前几天接到师傅通知,要求我们每人设计一篇《读海》一课的学教活动设计。说实话,虽然参加了工作室组织的几次《读海》教学设计网络研课,但我还是觉得设计这一课的教学很有难度。可能是个人水平有限的原因,一读到《读海》这首小诗歌,总有一种无从下手的感觉。即使听了小杨老师的课堂教学,即使也看到诸多网络资源提供的一些教学设计样本,总觉得还是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来引起学生的共鸣,调动他们积极主动的思维,在教学过程中将语言与思维训练有效地结合。于是这两天一直在思考,脑子里全都是《读海》的内容。在心里默默地反反复复地品读这首诗歌,努力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这首诗歌中所蕴含的语言文字训练点。

  大海很蓝很蓝,  蓝得让我感到神秘。    如果海浪身上带着字,就让海鸥读写。

  海面很宽很宽,  宽阔得让我无法想象。  如果沙滩身上带着字,就让海风读写。

  海水很清很清,  清得能看见里边的鱼儿。如果鱼儿身上带着字,就让礁石读写。

  是的,我知道大海是一本书,永远永远读不完……

  短短的几节小诗,诞生于一个孩子的笔端。根据课标要求、诗歌内容、学生年龄特点、认知基础,我又研究确立了教学目标的主要内容:

  1.认识三个字“秘  焦  礁”,会写四个字“秘  滩  焦  礁”,正确理解“神秘、礁石、无法想象”等词语并会运用。

  2.朗读诗歌,理解诗歌。通过小组合作、个性朗读、想象表达等形式感受大海的美丽以及小作者对大海的喜爱。

  3.感悟诗歌的特点,学习阅读诗歌的方法,读出诗歌的韵味,练习仿写。

  那么,教学这类文章,我们的教学重点应该定位在哪儿?当然要重视对孩子们阅读诗歌的方法的指导,对学生进行相关的语言文字训练,还有鼓励学生模仿本诗的语言特点结构形式进行创作。但是教学时尤其是导入环节,要通过怎样的方式更有利于他们开展学习活动?要怎样组织教学才能真正突出这些重点,突破难点,体现“以学定教,学教统一”的思想,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调动他们每一个个体都真正参与到思考、交流、创作中来呢?

  反反复复地思考着解决这些问题的最佳路径,灵感突然来了!题目“读海”,“读”是文眼。老师们往往习惯于从“海”入手,以“大海”导入,思维动不起来。仔细想来,海,对于学生来说很熟悉,即使有的孩子没有身临其境过,但也早就通过各种媒体对大海有所了解。而“读”海,是孩子们感到新奇的,疑惑的。对,关注学情,关注需要。就从题目中这个“读”入手!

  一、问题导入。

  请学生用“读”字组几个词语,读书、读课文、读诗、读词……书、文、诗、词是由文字构成的,可以直接去读。可是“大海”中没有文字啊,我们怎么去读?能读懂什么?作者为什么要写“读”海?向学生发问,引发学生带着思考走进诗歌。

  (对比分析:导入时多数老师会采用播放大海的视频,为学生呈现海的广阔壮观美丽,吸引孩子们的眼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但是如果没有思维的同步跟进,那么只要直观呈现的画面一停止,孩子们会立即出现懈怠心理,反而影响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二、初读诗歌。

  学生自由读诗歌,自学或互助扫清字词障碍,了解诗歌主要内容。(弄清写什么)

  关于字词:个人认为三年级学生应该开始培养孩子预习习惯。而关于生字的教学,完全可以在课堂上以小组自学和检查汇报为主。因为学生已经有了查字典和词典的基本能力,一定要先放手让孩子自学,有困难合作学,老师根据学习情况在学生需要帮助时伸出手拉一把,巧妙地设计语用训练的练习来夯实基础。一定让每一个孩子都经历思考、质疑、探索的过程,让每一个孩子都经历运用所学的语言文字体验到自我创作的成就感的过程,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

  关于主要内容: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不是难点,但要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确实不容易。三年级的孩子,归纳概括能力的培养刚刚起步。我们可以在教学时以填空的形式呈现出来,降低难度,同时又是对学生概括方法的一种暗示与引导。

  三、品读诗歌。

  在品读诗歌的环节中,要引导学生重点理解词语“神秘”、“无法想像”来理解诗歌的意境;通过各小节之间文字格式的对比,发现诗歌的特点;通过探究“海浪和海鸥、沙滩和海风、鱼儿和礁石之间的关系来发现作者是如何运用事物之间的联系展开合理想像的; 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指导与练习,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与感悟,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语感。

  四、仿写练习。

  在品读诗歌的基础上,放手让孩子仿写创作诗歌。不局限于以”大海很(  )很(  )“开头,也可以写其它景物。比如大树,比如天空……写后给大家展示和互评的时间,让孩子们体验创作的快乐和成就感,实现以阅读促写作,学以致用。

  接下来,我要在上面思考的基础上,进行详细的学教活动设计了,也许在细化设计的同时还会产生更多的思考,那么,边思考边改进吧!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感悟《藏羚羊跪拜》    下一篇:《“不乖”教师的正能量》读后感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