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研究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06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摘要:思维因素是课堂教学评价的核心。一节成功的语文课,应体现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实施有效的沟通,在学习活动中激活学生的思维,恰当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尊重他们的思维结果,从而提升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培养和发展了他们的思维品质等诸方面上。

关键词:课堂教学评价 思维

一.新课标理念下的语文课堂评价应突出思维因素

课堂是实施新课程标准的主渠道。如何评价课堂教学?怎样才算是符合新课标的好课?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探究的新课题。笔者认为,一节课的评价标准是多方面的: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重视学生的思维品质的培养……在诸种指标中,我认为能否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是重要的评价内容。也就是说,评价一节课是否好课,关键是观察该节课学生的思维是否真正进入了课堂,其思维结果是否得到尊重,其思维能力是否得到锻炼,思维品质是否得到培养。实践告诉我们,学生的思维因素是课堂教学评价的关键指标。

林崇德教授在他的《教育的智慧》一书中曾说:“不管是智力还是能力,其核心成分是思维。”曾祥芹在他的《文章学与语文教育》一书中也说:“思维,作为智力的核心,总是和语言互相依存,密不可分的。言语一旦脱离思维,就变成了毫无意义的声音和符号。” ‘语’(口头语言)和‘文’(书面语言)都是信息的载体。‘听’和‘读’是信息的输入;‘说’和‘写’是信息的输出。口语、文章的吸收和表达,都必须经过大脑的思维。”这就充分说明,思维能力在整个语文智能系统中居于核心地位,起着关键作用。

只有让学生的思维真正进入课堂,并在课堂的学习实践中锻这种能力,才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学生的思维因素是评价课堂教学的最重要的依据。

二.目前课堂教学评价的最大误区是忽视思维因素

只关注学生缺乏思维因素的“动”,追求课堂气氛的活跃,而忽略了学生思维品质培养目标的达成,是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最大误区。由此,课堂的“热闹”程度便成为评价的重要纬度,(课堂气氛是否活跃,争论是否激烈,讨论声音是否大,提问次数是否多等)教师的教学“演绎”能力成了评价的依据。

在这种评价理念的影响下,不少教师为了追求“热闹”的教学效果,他们热衷于“提问”,甚至为了提问而“提问”。结果,把语文课变成了“提问”课或“讨论课”课了。不少课例让我们看到这样的局面:课堂上,教师们预设好了问题的路子,提问时牵引着学生一步步地走入自己预设的“感悟”“陷阱”,“追问”中“启发”学生朝着预设的答案走下去,直到获得“真知”——教师的自己对问题的理解或教参的答案。这种提问,学生看似是“动起来”了,其实是被剥夺了主动学习的权利,他们没有了自己思维的空间,没有了“质疑”的过程,没有了独立的思想……这样的教学是伪装的输灌式教学,因为学生成了教师思想和教参标准答案的“代言人”了,学生由过去的知识容器“演变”为接受“追问”、回答问题的对象了。

从思维层面分析,教师们为追求形式上的“热闹”而提出的问题,不少是存在两方面的问题的。

其一是缺乏思维因素的。例如有位教师执教初中的《松鼠》,就向学生一连串地发问:“你见过松鼠吗?”“你们知道老师今天要上什么课吗?”“你喜欢松鼠吗?”“松鼠能勾起你哪些有趣的回忆?”……还没转入正题,学生已经被追问得昏头转向了。而且,教师所设的都是些肤浅的没有思维深度的问题。

其二是超出学生的思维水平的。教师提出的问题有的是学生无法回答的。有一位教师在总结李白的《将进酒》的艺术特色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李白的作品和我们过去学的杜甫的作品在思想内容上有何区别?各有什么特色?他们的作品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怎样?”当问题提出时,学生即目瞪口呆,一脸茫然,问题“卡”住了,怎么办?只好点名让几名语文成绩较好的学生回答,到后来,这些“优等生”还是无言以对,收场的时候只好由教师自己出示“答案”了。这样的问题大大脱离了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水平。

为了追求“热闹”的教学效果,不少教师热衷于学生的“自由讨论”。殊不知,这样的讨论,变成了街谈巷议,甚至是偏激的发泄。学生缺少冷静的思考,即兴发言没有什么深度,有时看似争论得很激烈,却没有思想的碰撞,学生似乎成为课堂的主人,实际说的标准答案的“奴隶”。

“热闹”背后的肤浅,“热闹”过后的无知,这就是课堂教学评价的误区所致的啊!

三.以思维因素为核心评价课堂教学

在新课程背景下倡导的“以学论教”的课堂教学评价方式,强调课堂评价的关注点要转向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情感体验、过程参与、知识获得以及合作交流等诸方面。新课标强调“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活动起来”,这个“活”应体现在学生深层次的思维活动上。从课堂教学评价的角度来看,我们应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的参与程度,思维能力的提高程度。

以“思维因素”为核心的课堂教学评价应体现如下的特点。

(一)教师应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景

首先,教师在课堂上要营造一种有利于学生质疑的教学气氛。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有利于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发表见解。每个学生都有求知欲、表现欲和成就欲,这是产生学习兴趣进而形成学习动机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用广博的知识、谨严的态度、可亲的教态、生动的语言,富有吸引力的方法,启发、诱导、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对学生的每一点思维成果都给予充分的尊重。这样就能使学生放开手脚,积极思维,积极生疑、质疑,逐步提高思维能力。

其次,教师在课堂上必须注意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生质疑,强化学生探究意识,只有激疑才能促思。激疑的艺术多种多样,各具特色,其中最为常用的是课堂提问与讨论。敏捷性、深刻性、严密性和创造性等思维品质,标志着思维的水平,因此提问与讨论问题的是否具有思维价值、思维深度往往标志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训练成效的高低,只有在课堂上,巧妙设疑,创设具有挑战性的情景,才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热情,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二)注意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

宋代哲学家张载说:“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文章要自己读懂,疑问要自己提出,问题要自己分析、解决。一个善学的人,疑将贯穿其学习的全过程,而一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如果不能使学生善疑并善于解疑,长久下去,学生质疑的兴趣就会大大降低。那么,怎样才能保持学生对质疑的兴趣呢?那就是“授之以渔”,教与学生质疑与解疑的方法。这才能引发学生学习探索的内驱力,培养质疑的兴趣和能力,通过思维活动,将所学的语文知识转化为能力。

具体做法如下。

其一,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可以让学生了解质疑的范围如:文章词语的选用,句式的选择,主要内容,材料的选择,构思、主题等;可以让学生学会在反常处质疑,在矛盾处求疑、在含蓄处求疑,在困惑处质疑,尤其是在无疑之处能求疑;还可以告诉学生要想提出问题,提出好问题,就要熟读课文,熟读才能深思,深思才能有疑。

其二,要指导学生解疑的途径。学贵有疑,但质疑不是最终的目的。语文课堂教学的的目的是通过质疑,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促使学生进行思考,进而提高其解疑能力,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解疑的常用方法有替换比较,分析因果,分类概括,逆向思考,解说含蓄语句,联系语境等方法。还要告诉学生,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小组讨论,教师参与,能互相启发,共同提高,在不断的实践中提高质疑能力,也不失为一种解疑的好途径。

(三)应鼓励全体学生参与思维活动

教师是否有意识地自觉引导全体学生参与思维的活动,这是课堂评价的重要方面。所谓群体思维的参与,就是强调思维培养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每一个基础知识有差异的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和进步。在这里,我们要突出学生思维个性的最优发展,即根据学生自身思维特点找到突破口,因人施教,因材施教,使学生在思维活动中“尽可能充分发展”。在对待问题上,由于学生认识水平的差异,所以探索问题的兴趣也有很大的不同。而我们教师的任务就要使全体学生都处于对问题的探索思考中,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发表他们的见解,展开讨论,各抒己见。

可见,语文课堂教学的核心应是思维能力的培养,思维品质的的培养,而课堂教学评价应把思维因素放在首位。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学    下一篇:如何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识字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