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思维享受的艺术——浅谈语文课堂提问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06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有人说学习语文就是享受语文,享受思考的成果,更是在享受思考的过程。当思考成为一种习惯,当阅读成为一种对话,当表达成为一种倾诉,我们难道不是在“享受”语文带给我们的乐趣吗?
    思维心理学认为,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和认识紧密联系,如果没有问题,认识也就停止了。在众多的语文教学方法中课堂提问是最常用的,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之一,提问的优劣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但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由于没有抓准提问的契机,或者不懂提问的艺术,出现了不少提问的误区。正如钱梦龙老师就对语文中不恰当的提问作过这样精彩的阐述:“一位傻得可爱的老师,提出一些傻得可爱的问题,提问一群傻得可爱的学生。”单纯的用“是”或“不是”来回答的提问细小而琐碎,浮游于课文的表层,“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无学生思维得不到开发,却又疲于奔命,这样的提问无疑于做秀;而当学生还未进入思维的状态就提出的问题,往往使学生茫然,无所适从,教学也得不到应有的时效。

那么,课堂提问应当如何设计才更为科学有效而富有艺术性呢? 如何才能把语文课上发现的乐趣还给学生呢?我想这还是现行语文教学思考的一个重点。下面结合我教学的实践,谈谈自己的拙见。

一、  管中窥斑、叶落知秋

管中窥斑,成功的课堂问题设计,往往能“四两拨千斤”,通过“一斑”而引出“全豹”。这里的“一斑”可以看作是整堂课的精华,是最具营养,最有嚼头的。抓住这一点进行提问可以激活学生的兴奋点,提高学习兴趣,是语文教学中进行思维训练的有效方法,提问时切不可忽视。

在执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理解本文的关键在于理解社会时代背景,对于“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初读学生并不能确切地感受到“我”更喜欢哪个地方,也就不能体会本文的主旨。我在正式上课时就留这一个悬念让学生来讨论,学生纷纷从课文出发寻求答案,有人说是百草园,因为那是“乐园”;有人反驳,因为在三味书屋的后花园同样也有无尽的乐趣,“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火花在此放射出最耀眼的光芒。“争鸣”到一定程度,教师稍加点拨学生就能找出最合理的答案,而此时文章的中心十分明确:“我”热爱大自然、喜欢那种没有束缚、没有压抑的生活。围绕中心学生自己就能将重点知识解决且印象深刻。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教师对问题的设计要统筹全局,站在一定的高度审视教材,更为关键的是要找准突破口,这样便可事半功倍了。

二、 抓住契机、有的放矢

打靶要瞄准靶心才不至于放空箭,设问也应如此。课堂教学的靶心就是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初中生已有的文化基础已经能够进行浅层次的阅读,但对文章的深层理解尚有困难。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因为一个关键问题的提出往往会成为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跳板”,而这个问题就要求直中靶心。

所谓难点主要是指学生学习过程中不易攻克而教学上又必须落实的地方。它是教学过程中的拦路虎,也是教师解疑的一个“靶心”。抓难点更要讲究方法,化难为易。在执教《童年的朋友》(高尔基)外祖母对“我”的影响是本文的一个重难点。但文章又反复出现“她今天的样子很凶”、“她的嘴唇歪扭着,黑眼珠儿闪耀着气愤的光芒,她的脸在大堆的头发里变得又小有可笑”诸如此类并非“爱”与“尊重”的语言,那么如何理解作者的感情?面对这个问题,学生不知从何下手,一时没了头绪。这时,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1)作者如何来写外祖母对“我”的态度?(2)作者又怎样形容外祖母的“语言”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叙述?学生明白是在对比中表明她对我的爱。这两个问题学生很容易就解决了。

三、 直题曲问、柳暗花明

现行语文教材深入浅出,可读性很强。又加上课后练习、基础训练的辅助,透明度很高。如果教师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地提问,学生就会感到索然无味。这就需要教师力求避免所提的问题太直太露,要做到直题曲问,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求知的热情。例如,江苏张华国师在教授《祝福》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读了《祝福》,我们认为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大家能否在对课文的研读中,证实老师的观点呢?学生沿着“没有春天”这条线索,探寻祥林嫂命运的轨迹:丽春之日,丈夫死去;孟春之日,被迫改嫁;暮春之日痛失爱子;迎春之日,一命归天。作者刻意把几个关键情节都安排在春天发生,巧妙揭示出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在精巧的构思中看出主题的深刻性,因此我的提问也从这一点着手,跳出常规,直题曲问,给学生更多思考的空间,从而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并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

四、 化难为易,深题浅问

课堂提问必须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如果问题难度过大,就会导致学生冷场卡壳,达不到提问的目的。因此,对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要作降低难度的处理。如宋学孟的《柳叶儿》一文在解决文章“欢快”背后隐藏着的“苦涩”的感情时,我对当时三年自然灾害的背景作了简单介绍,另外一方面我也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从浅处提问:“咱们在七八岁时自己出去找充饥的东西吗?咱们平时吃饭吃些什么?”通过引导学生对比,就会较容易地理解当时社会艰苦的条件,再指导学生从文章找出细节描写体会阅读,从而对课文“乐”背后的“涩”作出了全面、准确的回答。这种深题浅问的方法,可以化难为易,四两拨千斤。

生活的多姿多彩决定着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百花齐放,而提问是基础,没有提问一切再完美的方法都将是水中月、雾中花而已。成功的提问应该成为学生思维的享受,作为教师我们更应该追求“投石冲破水中天”的境界。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语文课堂教学提问艺术浅谈    下一篇:论阅读教学中的创造教育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