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澄湖万顷深见底,清水一片光照人 ——谈在古典诗词阅读教学中开拓鉴赏空间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06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澄湖万顷深见底,清水一片光照人

                   ——谈在古典诗词阅读教学中开拓鉴赏空间

 

【提要】国家新的课程标准对语文阅读教学提出新的要求:教师应该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尊重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为此,本文将从语文教师在古典诗词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自主领悟,自主体验,进而进入自主鉴赏空间等方面入手进行探讨,希望能在有限的教学阶段切实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并对高考备考产生积极影响。

【关键词】诗词  空间  阅读  激活  体验  鉴赏

 

引论 诗词自有弦歌韵,亲手弹拨方解声

综观目前阅读教学的现状,尤其是诗歌阅读,我们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确立,基础教育中的阅读教学尽管也会设疑、讨论、拓展,但还是停留在老师阅读理解的层面上。如何才能在真正意义上进入今天“新课标”的“教师应该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尊重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的教学境界呢?

本文将从语文教师在古典诗词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自主领悟,自主体验,进而进入自主鉴赏空间等方面入手进行一些探讨。

一.轻松吟咏寻常事,自主阅读和韵出

自从颁布了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广大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纷纷就个性化阅读这个话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以及实施策略,本人认同一些学者从接受美学的观点出发提出的教学思路。他们认为作品的意义是作者与读者共同创造的,读者的“期待视野”,文本的“召唤结构”都影响读者(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建构,从而提出阅读教学要尊重学生阅读的主体性的观点。其中王学琦的《接受美学对语文教学的启示》(文学教学研究,2007.04),张心科的《接受美学与中学文学教育》(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6)都很好地论证了这样的教学思路。

古代文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声律》中说过这样一句话:“生画妍蚩,寄在吟咏,滋味流于下句,气力穷于和韵。” 这就是告诉我们一个浅显的道理,诗文的意味出自于吟诵阅读,而这一点,恰恰是我们学生所欠缺的。我们的学生从小学到中学,一直是在老师的引领下阅读,被动的学习,只能让学生的理解停留在层面上,一个狭小的空间把他们灵活的思维匡住,他们还怎样去把握诗文的真正的韵味呢?

      

谢冕的《漫步在诗的郊野——关于诗歌欣赏的通信》一文中提到文学的欣赏活动“凭借语言这种无所不在的符号来进行,从符号再转到丰富的世界中来,这是一种再创造。诗歌的欣赏活动更是一种确切意义上的再创造”。试想一下,如果我们教师总是在课堂上以权威的面目出现,诗句理解是我们的,艺术欣赏是我们的,学生很难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对自己阅读心得、甚至对文本提出质疑更是不可能自发产生的。所以,我觉得,教师应该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优化的鉴赏空间,营造一个自由、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只有让学生有一个自主阅读的愿望,在课堂上甚至课堂外都能主动阅读、吟咏、品味,他们才能真正走向“重新创作的艺术天地”。

读李白的诗句,我们可以凭着自己的阅读体验发现“丽句与深采并流,偶意共逸韵俱发”(刘勰《文心雕龙·丽辞》),但是,如果让学生领会,就一定要让他们自己进行反复阅读,积极尝试走进“再创造”的天地。

例如,在讲授唐诗时,我为学生设立了一个关键句:“走进大唐诗坛,无人会忘记那位有着天籁诗音、九斗才华的大诗人——李白。”要求学生抓住这样的关键语句来阅读欣赏李白的诗歌,谈出“无人忘记”的根本原因。

 由于我没有规定篇目,学生有了自己选择阅读篇目的自由空间,于是,他们用自己的期待视野,真实质朴的感觉捕捉到了一个又一个打动自己的“光点”。

有的学生说“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此句足以让凡夫俗子们咋舌,这种充满自信和期待的豪言壮语一直就是激励世人追求人生价值的宣言;

有的学生说,我喜欢“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那笑傲人生的豪情壮志一直使人们保持乐观好强的心态;

还有的学生对“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情有独钟,特别尊崇那对权贵的不屑,不卑不亢的正气。

正是这种轻松的自主阅读,没有教师的感受强行分派,才使学生在自己理解的空间读出自己认识的李白。他们在李白生动勾勒了盛世大唐的山水人文的笔尖的游走中,接纳了大唐诗歌留给后人的无限追忆……

一个和谐的阅读环境使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不仅走进诗人创造的意境,还有希望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想象正确把握诗人的艺术构思,这样使得文本的“召唤结构”成为引导,那么,学生在“读出自己”后,就会走上又一层台阶——“读出问题”,就诗文中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问题。这正是我们要追求的目标,只有创设出这样的教学氛围,“作品的意义是作者与读者共同创造的”理论才可能实现。

所以说,今天的教师应该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型到学习的“促进者”,能如此,学生在阅读诗歌时就会“论山水,则循声而得貌,言节候,则披文而见时”,他们成为主动的阅读者,就能把吟咏看出“寻常事”,把自主阅读当作寻找“和韵”的最佳途径。

二.静读诗语心意动,浪激千里半空花

        

大家知道,我们今天无论是从“个性化阅读”这个角度进行探讨,还是对“个性化阅读要根植于文本”的提倡,还是“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等问题的讨论,都是要走向“阅读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一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使学生走上“主体地位”的平台,不仅需要他们有自主阅读的愿望和行动,同时也需要激活他们的思维,让他们在阅读中有所想象,有情感的撞击(有时同学之间进行不同观点的交锋),进而走向自主感悟的高度。

我认为,要引导学生在诗歌阅读中走向这样的高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培养学生的“主人”意识。

长期以来的阅读教学模式使学生的“主人”意识逐渐失落,学生脑中惟师是从,惟书是从的迷信思想日趋严重,以致不敢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看法,老是揣摩教师的意图,做教师的“传声筒”。所以解放学生的思想,破除学生脑中的“权威”意识,在培养其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培养其自主寻求诗句之外包含的韵味,产生自己的感悟。一个会独立思考的人才算得上阅读的“主人”。

例如,讲读苏轼的词作时,为了激活学生的思想,教师可以设置情境激发学生进行不同观点的交锋:比如他的豁达与消极的辨析,比如他的豪放与婉约的交织。让学生在争鸣的过程中碰撞思想,活跃思维,把独特的感受阐述出来。争鸣是独立思考的起点,学生敢于发表不同的看法,说明学生已具备了自主感悟的思维品质了。

其次,要做与学生平等的“合作者”。

激发学生进行不同观点的交锋,也可以以学生的问题为切入点,教师自己置身其中,师生均以探讨者的身份出现。比如,《枫桥夜泊》,“它的繁复的色彩和音响,烘托着江天子夜的秋景”,最后一句引发了不同人的不同情思。学生有他们的情绪和想法,师者,有自己的经历和感念——那一缕轻愁可能引起不同的认知,而恰恰是这种不同的认知会让学生进入一个广阔的鉴赏空间。

第三,要鼓励学生确认自己“研究者”的身份。

平时,我们的学生经常会处于被动的学习者的位置,这就要求教师鼓励学生积极鉴赏,以完成“研究”课题。教师可以挑出一些有争议的诗人——比如黄庭坚的词,历代毁誉不一,有诗词评家直接指斥“黄九于词,直是门外汉”——鼓励学生用自己的阅读知识,自己的感悟来解读他们的作品,借以培养他们研究探索的精神。

总之,自主感悟的习惯生成,一定是在学生成为阅读诗词的“主人”、“研究者”之后。学生有了这样的感觉,才能在“静读诗语”之中产生别样的“心意动”,也才能激活思想,让丰富的思维绽放“千里半空花”。

 

三.循序致意亲文本,珍视体验天地宽 

        

孟子有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这就要求阅读者把握住自己阅读的文本,亲身体验其中的“波澜”。

当前的阅读教学,以教师的分析讲解为主,教师在学生还没有充分阅读文本的情况下,就开始进行对课文的分析,进而很快地抛出结论,全然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了学生的阅读体验。又或者在学生还没有充分阅读的情况下,过早地叫学生进行讨论。结果课堂热闹非凡,但大多时候学生所讨论的问题却跟课文无关,甚至脱离文本价值取向进行天马行空的神侃。

语文教育家李维鼎先生针对当前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在《语文言意论》一书中归纳出的“五不足”和“五太快”:即诵读不足,分析介入太快;咀嚼不足,结论得出太快;讨论不足,分歧消解太快;欣赏不足,理性说明太快;整合不足,阅读结论太快。这都是阅读教学不根植文本,不重体验,不重鉴赏过程的集中表现。长此以往,我们的学生就只能是“知其一而不知其二,见其外不识其内(《汉书》)”了。

我们知道“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得以实现的,学生阅读的过程,其实就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因此,阅读教学不应以教师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体验,而应着力引导学生通过反复阅读文本去感悟和体验,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体验与文本进行交流、沟通和对话。

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身临其境地去感受,重视对作品主体形象和情感基调的整体感知和直觉把握,关注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只有通过阅读体验,学生才能对文本意义有独到的理解和发现,才能以自己独特的体验去建构文本的意义,并在这种体验中走进广阔的鉴赏空间,丰富自我,提升自我。

可见,阅读教学注重学生的体验,有助于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性。我们为师者,只有义务做一名阅读鉴赏空间的开发者,而不能用执教条例来封锁这个空间。如果有一天,我们的学生可以主动“循序致意亲文本”,珍视自己的阅读体验,那么他们面前的鉴赏天地一定是很宽很宽的。

结束语

    重视开拓诗歌的鉴赏空间,可培养学生对诗词敏锐的感受力,可形成诗歌欣赏中的再创造活力,可养成积极体验与文字相关的情境和内容。由于学生在诗歌基础阅读学习中养成了“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体验”的习惯,所以在高考备考中,很容易走进“自由鉴赏空间”。这样他们就可以积极主动地以意象为中心,研读诗词,以情感为中心,感悟作品,以表现手法为中心,体验作品谋篇布局的妙处,得心应手地解答各种问题。

诗词自有弦歌韵,亲手弹拨方解声。我相信,我们的学生经过这样的训练,不仅会提升应试的能力,也一定会在唐宋诗词的韵律浸润中发现,唐宋诗词以它独特的形式,丰富的内涵,在不同的层面上以不一样的方式展示着历史的风貌,阐述着生命的真谛,揭示着人生的哲理……这正也是我们为师者孜孜以求的教学目标。

        

要记住,“澄湖万顷”,我们教会学生泛舟,方可让他们看清神奇的空间;“清水一片”,我们解放了学生的眼睛和头脑,才会让他们承接天光地华。

 

                   

【本文参考文献

倪文锦主编.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张心科.接受美学与中学文学教育[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金元浦.接受反应文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李镇西.听李镇西老师讲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

沃尔夫冈·伊瑟尔.阅读活动——审美反应理论[M].金元浦,周宁译.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1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原生态教学“三拒绝”    下一篇:汉语教育应遵循本民族的学习传统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