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作文教学的新课改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06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一般作文教学的环节为:教师布置――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教师批阅――教师讲评。五个环节,教师就占领了四个环节。从时间分配上来看,一般一个完整的作文教学环节需要四个课时,这四节课,布置任务、 写前指导占一节课,评讲占一节课,学生写作占两节课,师生据主导地位的时间各为一半。而实际上,教师批改作文还得占更多时间。 

 

不管是从环节比例上来衡量,还是从课时比例上来考察,这一比例很不科学,也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这样做,只能增强学生的惰性和依赖性,减弱他们的写作兴趣和参与意识,制约他们写作能力的提高和写作习惯的养成。因此,把教师独占的 “出力不讨好的批阅”一环,交还给学生,将之变成“在教师指导下的自评自改 、互评互改”和教师参与的“共评共改”环节,真正让他们参与到写作的全过程中来。学生互评互改,师生共同参与评改作文,不是无稽之谈,是有科学依据的。

 

首先,作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开设的目的是训练并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而写作能力是训练出来的,不是教师讲出来的,不是教师阅出来的,也不是教师评出来的,更不是学生听出来的。它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一次次、一点点地练出来、改出来的,是学生在一次次的动手过程中,体验、领悟、内化、积淀而提升而来的。“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就应该通过学生的历练和内化完成,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安排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实践。”由此可见,教师批阅作文,从实践的角度来说,就是替代了学生的实践过程,就是剥夺了学生的实践权力,是越俎代庖的做法,是违反教育教学规律的做法。把评改还给学生,就是让学生进行实践。

 

其次,这一做法符合学生的写作心理特征。健康的、完整的写作心理过程,它可以强化学生的写作兴趣,增强学生的写作信心,为后续写作活动打好坚实的基础。让学生获取成功感的关键,是让学生已有的思想认识得到认同,情感体验得到回应,构思表达得到认可。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走进学生的心灵。而要走进学生的心灵,仅靠教师一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在教师指导下的互评互改,可以给每个学生提供走进对方心灵的机会,使得每一个心灵世界都有尽可能多的人走进来,与之交流、沟通、相融、提升。当写作主体得到了别人的理解、认同或支持后,他心理深处的潜在的一股巨大的力量会被激活,这股被激活的力量,足以强化他的写作兴趣,足以满足他的写作需求,足以推动他继续不断地写下去。这种做法是推动写作健康心理持续良性发展的有效途径。

 

另外,从信息论的角度来看,教学是一个信息交流的过程,写作教学的特殊性更决定了它的信息需要交流。可以说,写作的目的就是为了交流。没有交流的写作是一潭死水,是毫无意义的。传统教学的信息交流,已经被新课改的理念否定。它的信息流动是单向的、单一的。学生作文写成后,只能与一个人交流,这个人就是老师。而老师却要与几十个人交流,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反馈的信息就不可能是准确的、详细的、丰富多彩的,往往都是死板的、缺少人文色彩的,令学生兴味索然。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改变了作文教学中信息交流的不合理现象,它倡导信息的多向交流和多层次交流。这种交流,方向是多向的:学生对学生,学生对教师,教师对学生。方式是多样的:口头的、书面的、口头与书面兼用的。表达是灵活的:可以评价、可以探讨、可以建议······这样的交流情境,使每个学生都成了作者、读者、评论者,角色的多样化,不仅增强了人文关怀,营造了探究写作的氛围,而且会使交流深入进行,会使写作的热情和动力大增。在教师指导下的互评互改恰恰为这样的交流提供了平台。

   

 

只有作文教学补上这一教学环节,才能把教师侵占了的本应属于学生的环节和时间归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属于他们的领地里交流、感悟、提升,教师做好指导帮助评价等自己应该做的工作,这才是正常的合理的科学的做法,这才符合作文教学的规律和发展趋势。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怎样让课堂充满活力    下一篇:培养自学能力、教会学生学习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