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让语文课堂充满人文美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06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语文新课标与以往的教学大纲最大的区别是对语文学科的性质有了突破,明确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针对语文教学中长期存在的片面强调语文的工具性而忽略了语文的人文性情况,现行的新课标把语文的人文性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那么何谓“工具性”,何谓“人文性”呢?“工具”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它有“实用”“中介”的含义,强调的是语文作为交际工具的一方面;“人文”诞生于十六、十七世纪西方人文主义思潮,是反对神权,反对教会对人的种种世俗愿望的禁锢、压抑而提出的,强调人的自由,人的个性、人的尊严,人的真正意义与价值。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人。而今的课程改革,一反以往以知识、以知识体系为本,而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这充分体现了一种人文主义精神。因此,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特点。⑴可以说新课标的“人文性”比以往的教学大纲所提的“思想性”,内涵更为丰富,更有光彩。此次课程改革,重点进行了语文课程功能的开发。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阐明了语文课程的性质;二是突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教学中的地位,并根据课程的特点,将其贯穿于各阶段的目标中;三是强调了人文素养的提高主要靠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而不是靠灌输。⑵

  “人文性”这一概念是有着相当广泛且深刻的外延与内涵。相信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理解与阐释。我个人认为,“人文性”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① 从教材角度讲:教材选编了大量的名家名篇,选文富有文化内涵与时代气息。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中所蕴涵的人文内涵。② 从教师角度讲:教师应有自己的教学理念,对教材有自己的解读,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③ 从学生角度讲:应以学生为本,信赖学生,尊重学生,努力构建一个教师与学生之间可平等对话的平台。

  下面我分别以几个案例来论述以上的观点。


一、教材方面

  新教材构建了新的教科书体系,致力于全面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以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为线索,按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大板块组织单元,极具“人文”色彩。⑶从编写的内容上看,选编了大量名家名篇,体现了课程标准“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的要求。从编写的体系上看,新的教材与以往的教材不同点在于:① 新教材采用综合编排方式,减少头绪,每个单元包括阅读与综合性学习两部分,(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整合在一起,单元后的课外古诗词背诵和名著导读不纳入教学任务,由学生自学)。而以往的语文教材头绪繁多,编写包括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语文实践活动和汉语知识等若干个系统。② 单元的编排是围绕专题来展开。以七年级上册为例:人生(第一、二单元)、四季(第三单元)、科学(第四单元)、亲情(第五单元)、想像(第六单元)。这六个专题都可分别归入以上“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大板块之中,改变了以往教材以文体来编排单元的特点。这实际上是注重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教学目标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设计,增强了教材的“人文性”。

  因此,我个人认为教师在挖掘教材人文内涵的时候应特别注意每个单元的主题。以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这个单元的主题是“人生”,分别有王家新的《在山的那边》、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杏林子的《生命生命》、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沈复的《童趣》,还有写作综合性活动《这就是我》。对人生的追求是从理想开始的,《在山的那边》用象征手法说明通往理想之路要翻越无数座山,要不怕艰苦跋涉。在走人生道路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艰险、困难,如何解决困难呢?《走一步,再走一步》给了学生解决的方法。体会人生,首先要关爱生命,《生命生命》让你感受到无论怎样卑微的生命都有不可思议的生命力,要珍爱生命。花有花开花谢,人生的长河也有起有落。《紫藤萝瀑布》由藤萝的盛衰,感悟生命的长河是没有止境的,人生应该豁达,乐观、积极、进取。《童趣》说的是作者童年时代观察丛草、土砾、癞蛤蟆,幻象迭出,有一种“物外之趣”。要享受到人生的“物外之趣”需善于观察,善于联想、想象。要认识人生首先要了解自己,综合性活动《这就是我》给了学生了解自我、展现自我的机会。这个单元的主题“人生”,可归入三大板块中“人与自我”这个板块。让学生了解、认识人生,重视自我发展,体现了对个体、对生命关注的人文主义思想。由此可见,一个单元的人文内涵是相当丰富的,教师要善于从单元主题中挖掘人文内涵。

  此外,新课标倡导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新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和使用教材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新课标的这些要求和特点,给予了老师很大的自主开发、自主选择的空间,教师可充分挖掘教材蕴涵的人文性。本人在执教新教材七年级下册丰子恺的《竹影》一课时,曾有这样的尝试:把《竹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整体感知,自由探究;第二部分是拓展延伸,交流合作。整体感知,自由探究部分的教学目标是:① 通过体会文中表现童真童趣的句子,领悟艺术就蕴涵在孩子的童稚活动中。② 中国画与西洋画的区别,一个是神似,一个是形似。在拓展延伸,交流合作的部分,师生合作介绍丰子恺。首先让学生小组交流课前准备好的丰子恺专刊资料,要求学生上网收集资料,用电脑把其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编辑,并打印出来。接着让学生当小老师,用投影仪向大家介绍丰子恺的漫画。最后教师与学生共同赏析丰子恺的名作──同名漫画、散文《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老师配乐朗诵,学生评议,体会丰子恺文如其画,画如其文的特点。本人的这一节创新课在本校的语文科组内引起较大争议,争议的焦点是,有没有必要用20分钟的时间去对作者进行拓展延伸?本人认为可以作这样的尝试。其一,丰子恺的作品表面看似平淡,实质内涵丰富。通过丰子恺的漫画来理解他的散文,从图画的感性认识上升到文字的理性领悟,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也便于学生理解丰子恺“人品、画品、文品一体”的风格。其二,本单元是围绕“艺术”这个话题来展开的。如果只是立足于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而错过了对丰子恺这位艺术大师的介绍,实在是太可惜了。介绍丰子恺只是起了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目的是让学生受丰子恺人格及其作品的熏陶感染,更深刻地体会艺术之美。其三,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教师可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新课标的开放性与弹性赋予了教师较大的自主权。教师了可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内涵,有针对性地进行拓展延伸。同时,学生的作品在交流成果的过程中也可成为教师的教学资源。其四,合作交流部分,让学生当小老师,赏析、评议丰子恺作品的环节,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中尊重、珍视学生独特的体验、感受的精神。其五,在让学生课前用电脑制作丰子恺专刊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体现了新课标精神。

    


  在学生制作的“丰子恺专刊”中,最令我感到欣慰的是一位学生在编者语中的一段话。“……讲句实话,从前的我根本不知道丰子恺是谁,不过,经过这次对于丰子恺资料的收集、分析和编辑,我清楚地了解到丰子恺先生的为人,并通过他的作品,使我对他有更深入的认知,从中我还体会到了许多人生的道理……”一位学生能像小编辑一样运用电脑制作出如此高水平的人物专刊,并在制作的过程中受子恺先生及其作品的熏陶感染,领悟出许多人生道理。这体现了新课标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设计,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相比以往传统的只是完成教学目标,读懂课文的课型,这节创新课已令学生有了超额的精神收获。

  当然我的这节课还有许多不成熟的之处,但作为一节体现新课标人文性的创新课,最后还是得到了科组老师的肯定。


二、教师方面

  新课程新理念的落实关键在教师。教师应有较高的人文修养,对新课标有自己的解读,读出自己的感觉,让语文课堂更有文化味更具人文美。上学期,我们语文科组的老师有幸来到珠海市前山中学听课学习。本人旁听了杨冰老师的《黄河颂》一课,受益匪浅,茅塞顿开。杨老师的课给人最大感受是充满人文美。整节课充分体现新课标以诵读、熏陶感染为主的精神,体现了一个字──“美”。教师的语言美、情感美、诵读美、字体美;教学内容的人文美、音乐美;课堂组织的层次美、逻辑美。

  杨老师的这节课教学流程是:首先教师以诗一般的语言进行导入,并热情澎湃的地朗诵了课文,让学生一下子就进入诗歌的特定氛围。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概括出诗歌的主要内容,──黄河的“四美”,气魄之美、养育之美、保卫之美、激励之美。并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或朗读诗词,或引用例子,或播放音乐,对黄河的“四美”进行赏析,让学生去感悟。最后深化主题:伟大坚强的黄河孕育出伟大坚强的儿女,让伟大坚强的儿女保卫黄河,保卫祖国。

  杨老师的课之所以如此精彩是有以下几个特点:

  1、教师具有深厚扎实的文学功底:

    杨老师博学强识,文学功底深厚扎实。唐诗宋词随口成诵;名人秩事信手拈来。一开始,杨老师便用诗一般的语言导入课文:“父亲是长江,母亲是黄河,泰山是头颅,长城是脊梁……”接着,杨老师进行了课文的范读,抑扬顿挫的语调,慷慨激昂的情感,仿佛把大家带到了怒吼的黄河边。杨老师一手浑厚刚健的隶书更是令人拍手叫绝。可以说,教师形象刚直、正气,如一座丰碑般伫立在讲台前。教师的人格美与课文《黄河颂》的气魄之美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2、课堂容量大,人文性强;精讲多练,精心策划:

    杨老师讲解诗歌以朗读──赏析──朗读──赏析为主线,精读多练,充分体现了诗歌以诵读为主的特点。对于课文的讲解,只精要地概括为“四美”。在赏析部分,杨老师对课文内容深挖细掘,进行了大量的延伸与扩展,增加了课文的人文性。在讲黄河气魄之美时,杨老师让学生背诵有关黄河的名句,如李白的《将进酒》,王之涣的《凉州词》。在讲黄河的哺育之美时,让学生背诵孟郊的《游子吟》,让学生体会母亲的养育之恩。教师背诵杜甫的《兵车行》让学生找出有关父母依依送别儿子的深情句子。在赏析黄河保卫之美,让学生领悟伟大坚强的黄河哺育出伟大坚强的儿女时,带领学生背诵叶挺的《囚歌》,朗读北岛的《回答》并且引用林彪这一反面例子。最后杨老师小结到人生道路会像黄河一样曲折,但我们的品质应像黄河那样伟大而坚强。

    这些都扩展了学生的视野,增加了课文的容量,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诗词的积累感悟与运用,注重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

  3、音乐引入恰到好处:

    一般的教师对于音乐的引入是在课前气氛的营造、情境的创设或课后情感的回味、主题的深化。而杨老师音乐的引入是在课中。在赏析诗歌的第三部分保卫之美时,杨老师引入《黄河大合唱》中的对应部分,在学生感情酝酿成熟之时使其感情得以升华,更深入地理解课文的主题。

    此外在课后与杨老师的交谈当中,杨老师还强调了他的快乐语文观。强调语文背和悟的重要性。反对上课抄笔记,测验考试背笔记,考完丢笔记这一做法。认为上课应多让学生动嘴动脑,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且让每个学生定期定量地默写、背诵诗文。

    杨老师的这节课充分地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多朗读,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多感悟,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与感染。可以说杨老师的这节课是站在文化的平台上进行讲解,是任何一本教学参考书中所没有的,也并非任何一位老师通过模仿可以得到。这一切都源于教师有扎实的语文功底,深厚的语文素养;对新课标新教材有自己的解读、领悟与演绎;有自己的教学理念!相信每一位优秀的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理念,而杨冰老师精彩的一课正生动地向我们演绎了他的教学理念:寻找每篇课文的闪光点,让语文课堂充满诗意、充满美!


三、学生方面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学应以学生为本,尊重、信赖学生。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除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外,还要努力构造一个教师与学生之间可平等对话的平台。这个平台的气氛应是愉快轻松和谐的。对话平台的构建需要八个因素:平等、自由、自主、尊重、鼓励、信赖、宽容、开放。

  1、平等平等是进行对话的前提。上学期,在加美学校,本人有幸观摩了东莞中学的张育恒老师《两小儿辩日》、《丑小鸭》两节示范课。最大的感受是:老师形象极具亲和力,很善于为学生营造一个平等对话的氛围。整节课教师始终保持甜美的笑容,亲切的体态语一下子把师生之间的距离拉近了许多,爽朗的笑声感染着在座的每一位孩子。课堂上教师既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又是学生的朋友。教师能耐心地“蹲下身子”聆听学生的感悟,学生也能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说,并不只是教师在说,学生也说。听,并不是学生听,教师也听。这种说与听是相互的,并不是单向的。师生之间的关系既平等又互动。

  2、自由自由主要是指心理上的自由。新教材七年级下册配套光盘中董昆老师执教的《成长的烦恼》一课,教师一开始并不立刻要学生讲出自己的烦恼,而是设置了“说真话,诉真情”这一环节,精心设计、层层铺垫,先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让学生的心理有一个自由度,敢于说出自己的烦恼。

  3、自主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而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人。学生应有其阅读的自主性、独立性。语文是主观色彩、个人情感较浓的人文学科,对许多问题的看法言之有理即可,区别只在于哪个提法更合理一点。像传统篇目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对于百草园与三味书屋两部分的关系,理解为对比、衬托、统一的整体都有其合理性,那么就应把选择的自主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此外,自主还可以让学生“自主性命题”,让他们当面试的考官;让学生自主设计综合性活动不同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

      

  4、尊重教师应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鼓励学生说出自我的体验、感受,允许学生有个性化的观点、见解。体验,可以说是《语文课程标准》的新取向。在新课标中,“体验”一词成了整个文本的一个关键词,总共出现了17次之多,贯穿了新课标三个部分的主要方面。而要让学生说出自我独特的体验,教师应让学生感觉到你在尊重他,你在重视他,无论他的体验如何,你都会给他自我保留的空间。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畅所欲言。

  5、鼓励调动学生自我倾诉独特的体验是需要教师鼓励的,而倾诉后同样需要教师的赞赏与肯定。课堂应该多一点的鼓励与掌声。教师应允许、鼓励学生有个性化的观点与见解。如在讲授七年级下的《安塞腰鼓》一课时,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随着西部大开发进程的推进,人类文明的加快,那充满原始生命力、激越、粗犷的腰鼓是否能在厚厚的黄土地上敲响呢?对于这种富有个性化的问题,教师可立刻给予肯定与赞扬,并引导、鼓励学生课后进行讨论。

  6、信赖以往的教学,教师习惯于对课文进行解构式的讲解,条分缕析、讲深讲透,除想对知识点进行落实外,还源于教师不信赖学生,不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教师应改变学生观,信赖学生,相信学生的理解力和感悟力。

  7、宽容教师应树立这样的观点:课堂是允许学生犯错误的地方,相信学生有一个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过程,允许学生有错误的回答,以宽容的心态去面对。

  8、开放是指问题答案的开放,教师评价学生问题的开放。允许理解的多样与答案的多元,教师不固守教参里的唯一答案,让答案更丰富多彩。

  尊重、信赖、鼓励、宽容学生,给予学生心理自由度,选择自主权,开放性的思维空间。只有这样才能建构一个教师与学生平等交流的平台,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人文思想。


  强调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并非忽略了其工具性。淡化语文知识,不必系统、集中地进行语法修辞知识、文学常识的教学并不是说老师可以不教或不讲。知识点的落实,该落实的还是要落实,该补充的还是要补充。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作必要的课程调整。我们肇庆中学每学期都有2~3节课,对语法、修辞知识进行专题讲解;每次的单元测验都有2~3道有关词语辨析、语法运用、连词成句或仿写的积累运用题;每篇课文都会落实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可以说基础知识还是落实得比较好。此外,每个单元前的“单元提示”已明确了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教师应给予重视与落实。

  新课标,新理念,新课堂。新课标的使用,确立了新的理念,打破了旧的教学大纲、教学观念、教学模式,迎来了新的语文课堂。让教师更深入地挖掘教材中蕴涵的人文内涵,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让语文课堂构建起一个可平等对话的平台。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文化味,充满人文美!


────────
【注释】

  ⑴ 巢宗祺,《课程标准解读》

  ⑵ 李建平,《解读语文“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网

  ⑶ 温立三,《新观念,新教材,新教法》,人民教育出版社网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把更大的自由让给学生——关于高中作文教学的几点体会    下一篇: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落实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