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关于高效课堂的一些冷思考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07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三年来,伴随着新课程在我省的强力推行,对于高效课堂的探索和实践成为许多学校和教师教学工作的重点。构建高效课堂对于纠正目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低效、无效,甚至是负效的现象有着重要意义。但在这个过程当中,有些人对于高效课堂的认识和实践矫枉过正,甚至是走向了极端。为此,我们有必要澄清对高效课堂的一些模糊认识,纠正实践当中的一些偏失做法。

一、     正确认识自主学习

1、自主学习强调研究性学习,但不否定接受式学习。

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接受式学习为主,即学习内容基本是以定论的形式由教师传授给学生。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自主学习更强调研究性学习,即具体知识、原理、规律等由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其特点是关心学习过程胜于关心学习结果。研究性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对培养学生发现、创新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有重要意义。但强调研究性学习不等于要否定接受式学习。

一提到接受式学习,很多教师会将它和机械被动学习联系起来,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如果学生有进行学习的意愿,学习材料对学生有潜在的意义,并可以与学生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相联系,而且传授者的教授方法灵活行得当,那么这种接受式学习就是积极主动的学习。所以,接受学习是机械被动的还是积极主动的,与授受双方的意愿和条件密切关联。

研究性学习现在有被过分渲染的倾向,俨然成为每节课必不可少的环节。实际上,各种学习方式都有优势与缺陷,不存在适用于一切情况的最优方式。我们应该避免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的局面,应该实现接受式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的融合。教师应根据学科的特点、教学内容、认知类型等实际情况有机整合各类学习方式。

总之,研究性学习、接受式学习,都是自主学习的题中应有之义,二者相辅相成。接受学习是探究学习的基础,探究学习是接受学习的提高。需要说明的是,在接受式学习中,我们倡导的是有意义的主动的接受学习。

  2、自主学习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但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近几年的新课程的实施中,有个别教师过分地强调学生的自主性,而忽视了教师的指导作用。有的语文课一味地让学生自读或自学,缺乏教师必要的指导,因而使得学生的自学和讨论不得要领,带有一定的盲目性,甚至有些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终不得到解决。学生终归还是学生,基础知识主要还靠教师的传授才能得到,基本能力还需要教师指导才能养成。自主学习的确需要宽松的教学氛围,但为了让学生去自主学习,教师不去组织引导学习,甚至退出教学平台,成为一个旁视者,实质上是把主自学习异化为放任自流。 

    

师生平等,是指师生在人格上的平等,但师生在知识上是不对等的,如果教师在知识技能上和学生一样,教师还能被称为是教师吗?我们反对教师课堂话语霸权,反对满堂灌,但是一味地讲求“自主”学习,不顾学生知识和信息量不够的情况,动不动让他们围在一起进行所谓的合作,一节课下来,能有多少收获?这和课改前的高耗低效又有什么区别?

因此,教师对课堂的主导地位不能被剥夺。自主学习课堂教学突出学生主体的发挥,但不是对教师作用淡化、降低,而是对教师的能动性、创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人的发展为本,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科学指导作用,才能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自主学习的精神实质也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所以我们要高度重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充分发挥,让教学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二、    正确认识课堂氛围

课堂氛围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交流情感的状态,它反映了课堂教学情境以及师生、生生之间的关系状态。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会对学生产生生激励作用,有利于学习目标的达成。

那么,什么才是积极、良好的课堂氛围呢?有不少教师将其简单地理解为“热闹”。为了达到这种“热闹”的效果,力争各种活动花样翻新:唱歌、表演话剧(戏剧、小品)、配乐朗读、法庭辩论等形式大量出现在课堂上。这些形式用好了,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有利于对文本进行深层次的审美与探究。但在很多课堂上,教师设计的这些活动已经脱离文本和正常的教学内容需要,把一堂课变成了一出“闹剧”。还有些教师为追求课堂氛围的热闹,使课堂内容难易不分、主次不分、轻重颠倒、枝蔓横生;有些问题,明明结论很清楚,却非让学生争鸣质疑,你方唱罢我登场,好不热闹;有些句子,需要学生思考领悟,却非要围成几个小组;热烈讨论,嘁嘁喳喳,不派繁荣景象;有些内容,浅显明了,只需要点到即可,教师却滔滔不绝,口若悬河,而有些内容需要教师精讲细解,反而让学生漫无边际地磨嘴皮;为调动学生所谓的听课兴趣,极力渲染那些容易产生趣味的内容,甚至大讲特讲题外话。诸如此类现象,林林总总,不一而足,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有人说,过去的课堂是“满堂灌”,现在的课堂则是“满堂乱”,此话不无道理。

积极良好的课堂氛围应该是教师积极投入,学生全神贯注,师生之间交流融洽,学生思维活跃,知识接受愉快效,信息反馈及时,教学效果好的一种良好而高效的课堂气氛。这种效果是由引人入胜的教学语言、环环紧扣的教学情节、身临其境的学习情境、精彩纷呈的以边活动、全神贯注的身心投入等多种因素自然融全、悄然升温、互相烘托而成,而不是由花样翻新的教学形式、哗众取宠的教学语言“哄托”而成。因此,教师在课堂气氛的设计和引导上,不应只是看重学生是否“身动”,更应看重学生是否“心动”。

三、     正确认识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互相合作、主动参与学习,共同探究知识,以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方法。高质量的课堂讨论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能力,彰显学生的个性,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一些课堂讨论却浮于表面,流于形式。怎样把握好课堂讨论,笔者认为要注意如下几点:

首先,课堂讨论要源于教学需要。不能为讨论而讨论,把讨论作为一种课堂点缀。教师能否把握好讨论契机,直接影响着讨论的质量和效果。一般来讲,在学生有不同见解、出现典型错误、提出问题之时,都是教师组织课堂讨论的时机。

其次,课堂讨论不能代替独立思考。任何课堂讨论都是以学生自主独立学习为先决条件的。但很多讨论是教师一出示问题,学生马上就投入讨论。学生没有思考、体会和感悟,在讨论时他们又能说些什么呢?因而这种讨论,最后往往要么冷场,要么流于形式,形同虚设。学生只有对问题先有自己的想法,讨论时才能产生心灵的碰撞、思维的交织和创新思辨的火花。

最后,课堂讨论需要教师的参与。在一些课堂讨论中,教师宣读完讨论题目后,要么徘徊在各个小组之间,要么忙于准备下一环节的教学。教师并没有参与到课堂讨论的过程中去,更没有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指导和调控。这样的课堂讨论杂乱无序,没有实际作用。教师应当参与其中,发挥指导和调控作用,成为课堂讨论的一员。

以上是本人在高效课堂的学习、观察实践中得到的一些粗浅认识。无论以何种方式实施课堂教学,都要以提高教学效率为宗旨,以实施素质教育为目的,不断探索和改进,才能日臻完善。高效课堂建设,任重道远,本人愿与广大同行一起,执着探索,努力追求。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再现古诗意境 培养审美素质    下一篇:名著“真”阅读,路在何方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