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初中文言文创新教学的实践与探究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1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温岭市石塘镇中学 王军荣

  【内容摘要】

  渔区初中学生的学习基础差,不喜欢学习文言文,为改变这一不良现状,提高文言文教学的实际效果,笔者尝试在教学实践中创新课堂教学形式,主要通过创新课堂形式;创新诵读形式;创新积累平台;创新拓展渠道,形成链接包;创新评价形式等方面进行实践和探究,有效的提升了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关键词】  文言文    创新     实践      探究

  文言文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因为一方面,学生学习文言文,有传承中华文化、提升知识品味的需要;更有陶冶情操、增强民族自豪感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有应付升学考试的需要。现在每年中考,文言文所占的比例均占到17%左右。叶圣陶先生说过:“一个受教育的人,依理说必须了解固有文化,才能继往开来。否则,像无根之草,长不起来,也就说不上受教育。”这同样说明了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性。

  《语文课程标准》对7-9年级的学生明确规定:诵读古代诗词, 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 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阅读浅易文言文,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这样的目标 对于渔区初中生来说,很难达到。渔区初中生有两大明显弱点:学习基础差;对学习不感兴趣,对文言文学习更是不感兴趣。因此 ,在考试中,文言文是失分最大的一块。让渔区的初中生走进文言文,喜爱文言文,必须在教学上进行创新。笔者通过教学实践和探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创新课堂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内在动力源于兴趣。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以创新课堂形式为载体,从抓学生思维的兴趣点和兴奋点为出发,激发学生的求知内驱力,从而促使学生在课堂上处于愉快、兴奋的学习状态。

  1、开设故事吸引课。

  在学习文言文文本之前,先开设一节或半节故事课,营造一种“学习欲望”氛围。可以讲与文本有关的故事,或是改变文本而创新而成的故事。故事可以是自己编写,也可以是现成的历史故事,要求是情节曲折,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新奇。比如, 教《狼》这一文本时, 可把文本编成生动的故事讲给学生听, 或是给学生讲《狼》的另外有趣的小故事,让学生从新奇有趣的故事中先集聚起对文本的兴趣点。

  2、开设表演活动课。

  学生不喜欢文言文,却喜欢演戏。而演戏必须要先编写剧本。我的要求是,剧本必须尊重原文,对话表达必须用文言文,这迫使学生要认真的学习文本。如果上课不认真听,或是没有完全理解文本,他们就无法上演。在排演之前,我要对剧本进行审核,发现不符合要求的要被淘汰。那些没有参与剧本编写的,或是对文本还没有完全理解的,在看戏的过程中,也会将文本的意思及内在的文本深层意义了解得八九不离十。例如,在学习完《公输》之后,就可以依此进行编剧。让学生扮演墨子、公输盘、楚王,在演的时候,可以辅助于道具,显得更加逼真。同时,还要有学生担任导演。表演之后,再让学生对同学的表演进行评价。枯燥难懂的文言文,通过编、演、看、评课本剧的一系列活动,学生就能够准确把握三位人物的形象,且会深嵌入大脑之中。

  3、利用多媒体、绘画等手段开设“情境再现”课。

  有些文言文,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但通过多媒体或绘画等手段进行“情景再现”,则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学习《核舟记》,学生对苏轼、鲁直、佛印的位置,神态很难记得住。而通过“情景再现”将三个人的位置关系、情态“再现”出来。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得多了。等学生搞清楚了,然后再让学生自己模仿体验“文本情景”,亲身再次经历“情境再现”,那就很难忘记了。

  二、创新诵读形式,激活思维,在潜移默化中领悟文本涵义。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是感知文言文最重要的一种手段。比如学习《醉翁亭记》一文,如果不读,只靠教师讲,很难使学生领悟文本中最精彩的21个“也”字;如果不读,只靠教师讲,很难使学生领悟文本中所描写的那种山水之乐、禽鸟之乐及太守与民同乐的感情;如果不读,只靠教师讲,很难使学生深入作者的内心世界,感受作者豁达的胸襟。叶圣陶先生说:“从前人读书,多数不注重内容与理法的讲究,单在吟诵上用工夫,这自然不是好办法。现在国文教学,在内容与理法的讲究上比从前注重多了,可是学生吟诵的工夫太少,多数只是看看而已。这又偏向了一面,丢开了一面。惟有不忽略讨究,也不忽略吟诵,那才全而不偏。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和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宝贵的一种境界。”如何能够“理智地了解”、“亲切地体会”,惟一的法宝就是诵读。

  读,一般的读,单调的读,并不能引起学生朗读的欲望。因此要创新诵读形式,如何创新?笔者认为,形式上要多样化。第一,跟读。跟着教师读;跟着音频读;第二,伴奏读。在古典音乐伴奏下读;或是让学生中会拉二胡或小提琴进行伴奏。班级里有一位女同学会拉二胡,需要音乐伴奏的时候,让她拉上一段,效果出奇的好;第三,男女同学搭配读。男女搭配,干活不累。诵读也是如此。可以男女同学交叉读、分小组读、表演朗读、多人交替读,常速读、快读、慢读、轻声读、高声读、竞赛读、接力读、限时读、自选读。只要学生读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就能够在读中领悟文言文学习的乐趣,就能领悟文言文的真正魅力。

  在教文言文的时候,我将诵读视作操练,学生将诵读视作享受。经过几次形式多变的诵读之后,一些学生就马上能够背诵了,而且不容易忘记。

  三、以制作卡片为平台,以知识迁移为路径,创新复习形式,提升学生积累、归纳能力。

  “用摘录或制作卡片等方式积累阅读材料”是最常用也是最实用的做学问方式。学习文言文,摘录、积累尤其重要,在学习初中阶段第一篇文言文《童趣》时,我就明确告诉学生,学生文言文要掌握方法,要寻求规律,要注重积累。特别是要侧重掌握五大方面内容: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应注重对课文注解词语的积累,而积累的方式我们主要是以制作卡片为平台,而且要坚持三年。

  首先,要对卡片的制作进行规范。先让学生自行设计卡片,然后经过民主评选,在评选最优设计之后,全班统一按照这种设计制作,其要求是美观大方,制作方便;其次,每当学完一篇文言文后,将各种文字现象分门别类,归纳在卡片上。众所周知,形成系统化,条理化,规律化之后的东西,学生会容易记得住,记得牢。因为已经在学生的大脑中形成系统和规律。经过如此的复习形式之后,就能大大提高文言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这样做,不仅能够养成学生不断积累的习惯,而且能有效提高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可收到很好的教学复习效果。比如可以如此归纳“而”字。在《爱莲说》中有三句有关“而”字的句子:“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三个“而”都翻译为“表转折,但、却”。由此可相关链接到“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十则)。“而”字除了表示转折,还有承接、假设、表示目的连词和表示结果的连词。只要能够将课文中出现的“而”字解释讲清楚,并帮助其提炼出规律性的东西。就能够使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教是为了不教”, 课本无非是个例子。学习文言文绝不能局限于课内,要让学生学会阅读文言文,必须以“授渔”为指导思想,引导学生学会迁移。这是学习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应付中考的需要。现在的中考语文试卷中,其中有一篇就是课外的文言文,如果学生不具备迁移能力,很难获得高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不是看他能否阅读已学过的文言文,而是看他能否运用已学过的文言文知识,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迁移”的训练应成为不容忽视的一环。

  为了帮助学生提高知识迁移能力。我的做法是,第一,必须牢固掌握课内知识。除了进行卡片积累之外,我还注重检查。检查的形式呈现出多元化。(1)过关检查制。在一课的教学结束以后,教师亲自检查,检查学生的背诵和词、句的解释。对每一篇课文进行两次考试。考试不及格进行补考,直至及格为止。第一次考试按排在学会课文之后的第二天;第二次考试在五天之后。第一次考试六十分及格,总分为一百分;第二次考试七十分及格,总分为一百分。第一次考试以课内重点字词句为主;第二考试以各地的中考题目为主。这样,对老师而言,会花费一些时间,但对学生而言,监督效果却很好。(2)举行知识竞赛。在学习一个单元或三课文言文之后,老师从所学的课文中设计出若干个题目,让学生进行知识竞赛。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在比赛的刺激下,学生准备的会很充分;(3)实施同伴互助教育。对于基础差的学生,配备一个基础好的同学作为“教师”,帮助他(她)学懂。同时,还进行比赛,让“学生”比赛,从而看哪个“教师”教得好。第二,多做课外练习,教师精心选择一些与课文有关的、难易适度的课外文言文来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从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学以致用的目的。并重视分析,使学生知其然,并且知其所以然。在练习的过程中,提高了知识“迁移”能力。

  四、创新拓展渠道,形成特色链接包,引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自豪感和成就感。

  入选到课本中的文言文 都是古典文学的精品,无论在思想上的深度,还是构思上的精妙以及语言上的优美,都是学生学习的典范。但让学生只学习课本,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受数量篇幅的限制,使得学生窥一斑难以知全豹。因此,我们必须为课本的文言文搭一座链接桥梁,并形成符合学生实际、富含特色的链接包。链接包是扩充文本文化外延、增强学生文化底蕴的资料库。如教学完《论语十则》,可以补充《论语》中至今还被人们频繁引用,有着鲜活生命力的语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言必信,信必果”、“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等等。引领学生进一步走近孔子、走近儒学。还可以借助于丹的现代解读重新审视《论语》,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论语》的魅力;学了《晏子使楚》,就可选《晏子春秋》中的其它篇目加以比照阅读,在巩固课内文言知识的同时,更进一步地把握晏子的人格和思想。特别要指出的是,在形成链接包的时候,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一部分资料要由学生自己推荐。

  在拓展的时候,我很重视引导学生与古人“神交”,即进行思想交流。先是让学生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然后在班级里进行交流。将学生分成两个派别。一个派别代表古人;另一个派别代表今人。刘勰的“思接千载, 视通万里”往往被学生演绎得扣人心弦、思潮涌动。

  五,创新评价形式,积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长效动力。

  学生学习文言文如何评价?我所用的方法有;第一,考试的成绩张榜公布,并且用图表来表示。比较不是与同学进行横向比较,而是与自己进行纵向比较。比如前一次考几分,现在考几分,是进步还是退步;前一课背诵用了多长时间,本课背诵用了多长时间,是进步还是退步了。接受同学的监督;第二,对学习文言文中表现良好的学生,可以优先取得表演权。在选用主角上可以优先;第三,实物奖励。比如奖励一张特制的奖状或一本课外读物。

  教无定法。渔区初中学生的素质就摆在那儿,我们教师怨天尤人毫无意义,惟有认清事实,调整心态,在充分了解学生和理解学生的基础之上,将创新教学进行到底。只要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内在动力,只要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就能够取得进步。所有的语言都是一把钥匙,教师要做的是如何让我们的学生拥有这把深入古人世界的语言钥匙。

  参考文献:

  《精辟的指导》,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第三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237页。

  《在文言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李薇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初中文言文教学初探》李 丽   中国教育创新杂志2007年 第11期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语文差异性作业尝试    下一篇:于无声处听惊雷——浅谈语文教学的留白艺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