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历史论文

对新课程历史作业的原则把握与设计创新的探讨

所属栏目: 历史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1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历史是丰富多彩的,是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认识的,正因为如此,历史才具有科学研究的价值;也正因为如此,历史才成为培养学生追问和质疑勇气的最适宜的课堂。新的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与旧版教材相比,最明显的特点就是注重探究式学习。其一,它不仅提出了具体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思想情感教育,而且把学习历史的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提出来,注重学习历史方式的突破;其二,提出了不同层次的内容标准;其三,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因此,将历史置于学生的思维可及的范围,引导学生学会从历史的角度分析现实的问题,以现实的思维考证历史的真谛,给学生探索、发现、再发现、总结与借鉴等等展示个性的机会,让学生得出自己的结论,提出自己的疑问,这不正是我们所期望的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吗?基于上述的原因,笔者认为作业是课堂教学过程的自然延伸和补充,对巩固、理解和深化课堂所学知识及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具有重要的作用。针对新课标的特点,我们的历史教师在教学方式、教学手段上已大都做好了相应的准备与努力,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在新课程改革后怎样实施上有了一定的突破。然而,对初中阶段容量大而课时少、一般要接触几个教学班,所教的学生少则几十名,多则三四百名,不仅班与班情况各异,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也各不相同的。特别是部分教师对历史作业的新设计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进行详细的琢磨,对新历史课程的作业布置没有作相应的要求,“神龙见首不见尾”大大影响的新课程的学习效率。具体表现在:从形式上看,仍采用了原来的老套套,陈旧、呆板、单一,千篇一律。题形仍以填空、选择、判断、连线、问答为主,着重点仍是对学生知识点的掌握,考察学生能力型、情感态度型的题目非常少。以往的历史教学之所以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历史作业的模式化、单一化。使每一段丰富多彩的历史成为单调的“原因、过程、意义”或者“背景、内容、作用”等。史实与结论是固定的,每一次作业仅仅把课本的某些段落“搬”到了作业本上,只能使学生形成一种定向、定势思维。不利于学生转换视角产生创新思维,达不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从难度上看,作业布置缺乏层次性。脱离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论是哪种类型的学生,作业都是一模一样的,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久而久之,势必严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内容上看,忽视了与其他学科的有机结合,缺乏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不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活学活用。新教程改革中对历史学科的作业设计创新是显而易见的。不仅在单元后有,单元中也有,不仅设计了诸如“练一练”等题型,也还设计了类似“动脑筋”“试一试”“故事会”等活动型题型,品种多样,不一而足。我们的历史教师应充分重视历史作业的落实对学好历史学科的重要性,紧扣新课程标准,深刻体会新课程历史作业设计的目的,特别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很抓落实:1、把握作业设计的原则:一是重“质”少“量”,求“异”略“同”。要培养学生多种能力,须努力提高作业质量,精心设计,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事半功倍的练习效果。二是少封闭,多开放。要给学生提供多角度考虑问题的机会,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发展性、独创性。还可适当充实一些与社会联系的实践性作业,加强知识性作业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三是变单一为多样,变独立完成为协同合作。《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教师要积极的引导建立起交流机制。例如,建议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寻找学习伙伴、建立研究性学习小组等。2、形式上要活泼、力求多样化。改变命题形式单一死板、份量过多、命题过细、答案过死的机械训练习惯方式,利用历史史料的解析将作业形式和量的设置、作业达成度的控制权、作业价值的评判权全方位交给学习的主体——学生,通过学生对基础知识、史料的收集整理、对已有知识的概括、迁移和探究,对思维过程的不断自我改正,形成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途径],提高语言文字的组织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 首先,要充分利用教材。因为历史教材是我们开展历史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是历史教育资源的核心部分。历史教材中安排的作业类型如“动脑筋”、“活动与探究”,可以将之与历史地图、图表、历史文献结合起来,有效培养学生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分析历史材料,获取历史信息,分析和思考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组织学生对动脑筋问题的思考,提高学生对历史现象的理解能力;通过撰写历史小论文,组织故事会、历史小剧场、现场抢答赛等,陈述历史事实,阐明自己的历史观点,训练学生对历史问题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尽量防止教师以讲台为中心,花费大量时间精讲细讲但费力不讨好的现象出现。其次,要因人而问,创新形式。一是可以让学生自己出题。 历史课程改革依旧不能忽视学生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的获得,但要求克服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端,不刻意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对历史问题进行独立思考。
    在学生学习新课时,能够解答课文中提出的问题之后,课堂上再根据这一课内容,同桌之间相互提出问题,共同商讨解答。或者学生给老师出问题,师生一起研究,相互进行评判,从而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在学完一个单元之后,可以布置学生出一份单元的测试题,每份题让学生自己制订答案提示和评分标准。例如:在学完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后,让学生出题,学生的能力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他们出的题除了教科书上常见的几种题型“想一想”、“选一选”、“议一议”、“材料解析”以外,还有图表题、图画题。对于这些在课堂活动中和单元复习后出的这些题,老师都要进行分选、评价。精选出思路开阔、内容新颖的题,作为单元测试的题选。当学生看到自己的题成为试卷的一部分时,体会到的是一种被承认感,同时也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也达到了我们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的目的。
    二是角色扮演 。 对于比较枯燥的陈述性知识,学生不感兴趣,也难以弄懂,教师创造性设计教学情景,尤其是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可以达到比较好的效果。如:战国时期的“合纵”“连横”可以这样设计:1、全体学生首先明确即将进行的历史游戏的规则,即尽可能把自己想象成某一指定的历史角色,包括使用一定的语气发言。2、战国七雄的国王,都由学生扮演,再指定两名学生扮演纵横家张仪和公孙衍。剩余的学生扮演各国的军民。3、游戏的过程是:纵横家来往于各国劝说其“合纵”或“连横”,主要演示秦国破坏齐楚联合。但游戏后的思考,却需要每个学生认真对待,各组讨论问题包括:①、纵横家为什么提出“合纵”、“连横”?②、六国合纵抗秦为什么没有成功?③、结合当今世界美国的霸权政策,谈谈体会。④、试用多种形式表示“合纵”、“连横”。各组可选一项,经讨论后,作书面回答。游戏本身只是让学生们在轻轻松松的气氛中,感受在合纵连横的斗争中,各国朝秦暮楚,以及秦国用金钱贿赂和利剑威胁各个击破,最后灭六国的过程。同时也比较有兴趣地了解战国时期政治、外交上斗争的复杂。
      三是写小论文 。 教师精选某些章节,指导学生学习课内知识,搜集课外材料,在掌握一定史实的基础上,以小组方式进行研究探讨,逐步形成自己的观点,写成小论文。

   

   四是制作模型。学习关于氏族聚落的生产、生活状况时,由于知识较零碎,趣味性不强。文字以说明性语言为主,比较枯燥,再加上距今年代久远,与现实联系不强,容易使学生产生距离感、隔膜感。陶器是这一时期的重要生产生活用品,在了解了彩陶的有关知识后,组织学生模拟远古祖先,按照彩陶制作流程自己动手捏制陶坯,烧制成器。家住农村的学生用胶泥制作陶坯,用家中的炉灶烧制,有的家长帮助带到附近砖瓦窑烧制。尽管这些称不上是真正的陶器,毕竟锻炼了动手能力,增进了对中华文化传统的情感,这些模型拉近了远古与现实的距离。  模型制成之后集中展览,互相交流,互相评价,老师要及时表扬活动过程中学生表现的创造性和大胆想象,以巩固学生的积极性。
    五是办历史小报 。办历史小报是学生最感兴趣的一种作业。在设计小报方面,放手让学生自拟小报名称,设计栏目。先以小组讨论方式定出本组的报名,课后学生经各种渠道收集资料,比如家庭藏书、各种报刊、图书馆、网络、访问长者、调查社会等,都成为他们的资料来源。小组内把收获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组员进行分工,有负责抄写的,有负责剪贴的,有负责设计图案、花边、插图的,有负责校对的。最后以剪报或手抄报的方式在课堂上发表、交流。
        3、内容上应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时代呼唤着综合型人才,要求我们的历史教师在知识的延伸上打破学科界限,有机地将其他学科知识融入到历史学科中来,将历史问题扩展到现实问题、热点问题中去,使学生扩大知识面,开阔眼界。例如上期中考就有这样一道题:“日本首相说日本不会做军事大国,请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日本首相这句话是否可信?为什么?”这是一道典型的将历史问题与现实问题、热点问题联系在一起的题型,目的是为了考查学生的知识面以及对时事的了解情况,这就要求我们的历史教师布置作业时要有一定的深度,要将历史知识加以综合应用到实际中去。   以上几个方面是我在新一轮课改中历史作业方面的初步认识与探索,旨在通过对历史作业设计的创新唤起学生的自我意识和成功动机,让学生积极地认识自我、提高自我,从而整体提高历史教育教学质量。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用解释标题的方法导入新课    下一篇:关于初中政史教学的点滴体会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