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音乐论文

抓住音乐的情感特点 发展儿童的创新人格

所属栏目: 音乐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1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活动本质上离不开个体对声音的情感体验。那么,如何在音乐教学中,抓住学生的情感特点,进行创新教育,已成为教育工作者亟待探讨、解决的问题。当然,我们这里所说的“创新”不同于科学家和艺术家的“创新”,是指儿童通过接受教育,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方法,掌握其中蕴含的基本规律,并具有相应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

    关于创新精神的培养,江泽民总书记有一段精辟的论述,即:“创新是时代的需要,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在音乐教学中,抓住音乐的情感特点,让儿童去感受、去探讨、去体验、去发现、去表达,让他们在活动中得到充分发展,这与儿童创新人格的发展进程相符,对发展儿童的创新人格是行之有效的。
       
  一、强化情感的主体性,保护创新意识。
       
  1.营造亲切、宽松、和谐的人际关系,激发兴趣,树立自信心。
       
  有人说:“兴趣是入门的向导”,这话说得一点不错。关于学习兴趣,古人已有重视,苏轼回忆自己读书时说:“……幼时,父兄驱率读书,祝甚若之,渐知好学,则自知趣向。既久,则中心乐之。既有乐好之意,则自进不已。古人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近代学者顾颉则说:“我们读书的第一件事,是要养成特殊方面的兴趣。”可见,培养兴趣在学生的学习中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要来自于兴趣,兴趣越浓,积极性越高。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精神的主阵地。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自觉地参与学习过程呢?
       
  (1)  消除心理障碍,促使主动参与。
       
  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形成了习惯性的思维方法,产生了一种定势心理,认为回答问题一定要准确无误,教师的观点是唯一正确的答案。这种心理严重阻碍了学生思维的活跃和个性的发展,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消除学生想说、怕说、又不敢说的心理障碍,排除老框框、老调调的干扰,提供给学生良好的创造环境,给学生以表现的机会,激发学生独立地、有主见地去思考问题,学生的视野开阔了,思维活跃了,心理障碍很自然地会被冲垮,主动参与的意识才会逐渐增强。
       
  (2)  创造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缩短师生距离。
       
  要创设和谐、愉快、活跃的气氛,除了必要的环境布置,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外,关键在教师课堂上要有饱满的热情和与音乐作品相符的丰富感情,使自己的演唱、演奏、语言、动作都有生动的感情色彩。当教师全身心地投入教学时,学生自然会在教师的熏陶下出现愉快、轻松、乐于学习的情绪。

  师生情是影响学生兴趣的重要因素,教师应微笑看待每个学生,教师不应是下达命令的长官,而是感情充沛的“演员”和称职的“导演”。带给学生的应永远是朝气、热情、能唤起学生对美好音乐的追求,只有这样,才会充分调动每个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促使儿童以最佳的情绪状态,主动投入,主动参与,获得主动发展,在课堂上形成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学习局面。
       
  2.创设优美,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表现欲
       
  在强烈好奇心的驱使下,在自信心的感召下,儿童往往萌生热切的探究的欲望,好奇心火花没有探究的燃烧就不可能成为燎原之火,情境教学处处蕴含着有趣的问题,吸引孩子们去探索,去发现,变被动学为主动学,滋养了主体意识,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如在一年级第一册欣赏的《“狮王”与“公鸡母鸡”》中,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音乐形象,解决本课对比音的强弱的重难点,我在引入课题及教学欣赏的过程中,用吹塑纸制作的各种色彩鲜艳的造型的图案把黑板装饰成一个大森林,住着兽中之王“狮王”及可爱的“公鸡母鸡”,这样根据儿童好动、好玩、好奇、好胜的心理特点,采用寓教于乐的方法,把单调的音乐知识,  技能,  通过音乐故事引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在展示这些优美场景时,教师用优美的语言,生动的故事把学生带到乐曲的意境中,用形象多彩的装饰表达乐曲的内容,情景,用舞蹈、表演、游戏等方法让学生随着音乐的旋律走、跑、跳、玩、追、捕、躲、藏,使他们在唱唱玩玩中,用身体的各部器官去感受音乐之美,体验音乐的丰富情感和内容,在唱唱玩玩中获得音乐知识和技能,使每个学生都参与教学过程,使每个学生都有自我表现的机会。
       
  二、突出情感的感受性,体验创新乐趣
       
  音乐是通过声音来表达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各种愿望和情感的,在音乐的进行过程中,人的思想认识,人世间的喜怒哀乐等得到充分的展示与表现。音乐通过其独特的“音乐语言”(旋律、节奏、节拍、力度、速度、和声……)能够表达语言所不能表达的情感。贝多芬曾说过:“语言的尽头是音乐出现的地方。”音乐是情感的极佳载体,借声传情是音乐的特殊手段。音乐作为一种审美形式,其重要的特质就是情感审美。情感的抒发、情感的交流,情感的激发始终蕴含在音乐的审美活动之中。
       
  1.激发想象,丰富体验
       
  音乐教学是通过音乐形象的感染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想象力,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音乐的韵律和含义,而且可以在学生的脑海中出现一幕幕画卷,一个个场景,使音、像、情相结合。更重要、更深远的意义则是有利于潜移默化地使学生的左右脑同时得到发展,使他们变得更聪明。自然界是美的源泉,自然界里我们可以经常听到各种美妙动听的声音,利用这些有利条件,我们引导学生去寻找,去学习模仿,同时把学生从大自然里听到的各种美妙音响和课堂教学结合起来,以培养和扩大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和创造力。比如在欣赏《快乐的节日》一曲时,可让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地听歌,充分享受音乐给人们带来的无穷乐趣。听完后让同学们把听歌时的感受用语言表达出来。有的同学说:“我在听这首歌的时候,好像变成了一只美丽的小鸟,随着音乐飞上高山,飞过大海,看到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后来又飞进了校园,我和小朋友一起欢乐地玩耍;飞到花园,我和美丽的蝴蝶一起在花丛中翩翩起舞,这时我感到浑身好舒服,好舒服,心情也十分愉快。”音乐的魅力,激发了学生丰富的想象,使学生沉浸在情感的遐想之中。

   

       
  2.参与创造,体验乐趣
       
  富有激情和美感的音乐深深敲击着心灵,不光能起到欣赏娱乐的作用,激发人亢奋,获得即时的美感,更能促使学生在这个浩瀚的海洋里汲取营养。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作品的理解和情感的冲动不断加深,这时,教师要善于把握关键,指导学生通过感知美、认识美、感受美和欣赏美,进而发展创造美的能力。无论课堂教学,还是课外活动,教师都应让学生在掌握歌曲或乐曲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自己的想象力,大胆主动地表现作品,如给歌曲编排形体动作、编配打击乐和伴奏等,学生通过自己编排演唱,演奏和创作乐曲,既兴趣盎然地陶冶了情操,又提高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学生蕴藏着巨大的创造潜力,只要教师善于启迪,创造型人才必然脱颖而出。
       
  三、注重情感的实践性,培养创新能力
       
  观察的目的在于从实践中获得感情经验为思维、创造作准备。要使感情经验丰富,就要动用各种感官全面获得信息。因此教学要丰富情境,优化情境,注意各种情境的有机组合和情境的生动性,让学生开动各种感官,参与情感的实践,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1.多角度思考,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是思维活动具有较高的灵活程度  ,能善于沿着不同角度,顺着不同方向选择不同方法,对同一问题从多方位、多层次、多侧面地认识。例如:三年级教材《茉莉花》一课,学生在理解,掌握歌曲后,能灵活地选择不同方法来共同表现歌曲:一组同学提出用竖笛吹奏歌曲旋律,另一组同学则表示能用沙锤、串铃、三角铁等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还有一组同学还能用彩色笔共同完成一幅美丽的花的海洋的图画……通过参与教学实践,同学们认识到表现一个作品,不仅仅是有一种方法,就像《茉莉花》既可用竖笛来演奏,也可通过打击乐伴奏来表现,不同的乐器能有不同的表现方法,但却可收到异曲同工的效果。
       
  2.拓宽情境,塑造思维的独创性
       
  思维的独创性指敢于超越传统习惯的束缚,摆脱原来知识范围的羁绊和思维能力定势的禁锢,善于把头脑中已有的知识信息重新组合,  产生具有进步意义的新设想,新发现,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如:四年级教材《小螺号》一课,由于歌曲是许多同学所熟悉的,为了让同学们能对歌曲有新理解、新设想、新发现,我在学生演唱歌曲前运用多种方式让学生感受歌曲:先听录音,让学生了解歌曲情绪,接着VCD的表演唱,让学生感受歌曲情绪,再欣赏歌曲舞蹈,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歌曲情绪,最后,在学生掌握、唱好歌曲的基础上,启发学生用多种方法来表现对歌曲的理解,结果,学生能用唱歌,  舞蹈,打击乐等方法来表现。
       
  创新是时代的要求,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知识经济,国际竞争都呼唤创新人才,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仍需要改变观念,不断加深对素质教育理论的理解,革新教育思想、教育内容和方法,  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的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让孩子快快乐乐上好音乐课    下一篇:中小学音乐视唱教学探析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