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信息技术论文

网络环境下教学模式建构的研究

所属栏目: 信息技术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1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摘要
  对一种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分析,可从六个方面进行探索:它的理论基础、它的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师生角色、实现策略以及评价,本文从这六个方面对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分析与探索。
  
  关键词:网络 教学模式 理论基础 目标 操作程序 师生角色
  
  策略 评价
  
  教学模式一词最初是由美国学者乔伊斯和韦尔等人提出的,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教学模式是教学思想与教学规律的反映,它具体规定了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的活动,实施教学的程序,应遵循的原则及运用的注意事项,成为师生双方教与学活动的指南,它把比较抽象的理论化为具体的操作性程序和策略,有利于理论研究和指导教学实践。
  
  由于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各异,教学模式的提出所依据的学习理论不一样,教学模式所达到的教学目标不同,从而形成了各种各样不同的教学模式:夸美纽斯的教学模式、赫尔巴特的教学模式、杜威的实用主义教学模式、程序教学模式、凯洛夫的教学模式、范例教学模式、赞可夫的一般发展教学模式、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教学模式、加涅的教学模式、布卢姆的掌握教学模式、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保加利亚洛扎诺夫的暗示教学模式、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学模式、布鲁纳的发现教学模式、我国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教学模式等等。
  
  虽然各教学模式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它们都有以下共同的特点:
  
   1、优效性。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的具体化,又是教学经验的一种系统概括,教学模式可以来源于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从下到上形成的),也可以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提出一种假设,经过多次实验而形成(从上到下形成的),它们都有坚实的理论基础,都经受了教育教学实践的考验,在某一方面有其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优势。
  
   2、具有可操作性。教学模式是一套教学程序及方法、策略的体现,它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更能为教师所接受。
  
   3、开放性。任何教学模式的提出都有它产生的特定历史条件和背景,随着人们对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认识的深入,人们可以不断地对教学模式进行修正,使之更加完善。
  
   4、局限性。任何教学模式都是针对教学中某一特定的教学问题而提出的,都有其相应的应用范围和适用条件,不存在适用于一切教学情境的教学模式。
  
  一种教学模式,不论它有怎样的表现形式,都应包含以下几个基本要素:
  
   1、理论基础,即指导该教学模式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等。赫尔巴特的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为心理学的统觉论,杜威的实用主义教学模式基于他的“儿童为中心”和“从做中学”的理论,程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行为主义心理学,凯洛夫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辩证法和认识论,奥苏伯尔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为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等。
  
   2、教学目标,每种教学模式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它是教学模式构成的核心因素,布鲁纳的发现教学模式的目标在于学生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的目标在于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变化和知道如何进行学习、充分发挥作用的人。
  
   3、操作程序,指教学在时间上展开的逻辑步骤以及每个步骤的主要做法等,它为教师的教学实践提供了一种参照,象范例教学的教学程序为:范例地阐明“个”---范例地阐明“类“---范例地掌握规律---范例地获得世界关系的切身经验。
  
   4、师生角色,对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地位及关系作了规定。
  
   5、实现该教学模式所需要的条件要求(手段、方法用策略)。例如布卢姆的掌握教学模式所用的教学策略包括:注重对学习过程的控制、实施反馈教学、为掌握而教、给学生提供成功的学习经验等。
  
   6、评价,由于各个教学模式在目标、操作程序、策略方法上的不同,因而评价的方法和标准也就不同。
  
  为了研究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首先应对网络环境做一个界定,它包括多媒体计算机网络、卫星电视网络、有线电视网、电信通信网和邮政发行网络,它以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特别是Internet)为核心,以其它网络为辅助手段,共同构成现代远程教学网络。
  
  与传统的教学环境相比,网络环境(特别是Internet)有哪些特点呢?
  
   1、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用学生的自主学习,有利于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
  
   2、多媒体计算机提供的多样化外部刺激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感知、理解和记忆;
  
   3、按超文本方式组织的教学信息更符合人类的联想思维;
  
   4、大容量存储技术,为学习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丰富、多样化的学习资源;
  
   5、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学习者创设的各种模拟仿真环境对学习者的学习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6、计算机网络技术使各种资源的共享成为可能,为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人们网上协作学习带来了方便。
  
   7、网络的开放性使学习者的学习不再受物理时空的限制。
  
  本文试从构成网络环境下教学模式的六大要素入手,来分析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的构建问题。
  
   
  
  一、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出现为建构主义理论的实现提供了有力的技术基础,建构主义的学习观为人们重新认识学习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角度和视野: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它不仅包括结构性的知识,而且包括大量的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学习过程同时包含两方面的建构,一方面是对新信息的意义建构,同时又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于事物的理解,从而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存在唯一标准的理解,但是,通过学习者的协商交流可以使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
  
   2、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
  
  (1)、应把学生的学习任务抛锚在较大的任务或问题中。
  
  (2)、支持学习者发展对整个问题或任务的自主权。
  
  (3)、设计真实的任务活动。
  
  (4)、设计支持并激发学习者思维的学习环境。
  
  (5)、鼓励学习者之间的协商。
  
  (6)提供机会并支持学习者对所学内容与学习过程的反思。
  
   3、受教育者素质的全面发展。

    

  
  以面向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为指导思想,使受教育者全面发展、全体发展、个性发展。
  
   4、信息素养理论
  
  人类正在进入以知识、信息和大量富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为经济要素的知识经济时代,个体的信息素养能力对于他的学习、工作、生活以至生存等方面变得越来越至关重要。信息素养不仅包括熟练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还应包括获取信息、分析识别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传递信息、创造性地使用信息等能力,而且还体现在个体自主高效地学习、有效地与人协作交流、积极主动地参与、利用信息去解决问题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各种能力等等。
  
   5、斯腾伯格的创造力投资理论
  
  有关创造力的新理论认为创造力是多个因素的有机结合,斯腾伯格认为创造力是六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但它们很难同时出现又恰到好处地同时起作用,这六种因素为:智力、知识、思维风格、人格、动机和环境。对于智力的最新研究揭示出以往的智力理论主要集中在社会、文化,尤其学校重视的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方面,而忽视了对人类和个体生存发展具有同等重要性的其它能力,如音乐、空间、交往能力等。哈佛大学教育家、心理学家霍华德, 加德纳经研究证明每一个人至少有七种不同的智力:语言智力、数理-逻辑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运动智力、音乐-节奏智力、人际交往智力以及自我认识的智力。
  
  二、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指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后要达到的预期学习结果。学生的学习结果是一个广泛而复杂的概念,为了能更有针对性地对教学目标进行研究,教育学家对教育目标进行了分类,布鲁姆等人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领域;加涅将学生的学习结果分为五类: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现代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等从知识的心理性质的角度出发,将学生学习的书本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斯皮罗等人根据知识的复杂性将知识划分为良构领域的知识和非良构领域的知识;斯皮罗等人根据对新手和专家解决问题过程的研究,又将学习划分为初级学习和高级学习。传统的教学模式,对于言语信息、陈述性知识的学习,对于良构领域初级知识的学习,已提出了较为成功的解决办法,象加涅的九段教学模式、布鲁姆的掌握教学模式、赫尔巴特的教学模式等。对于如何促进学生的智慧技能(特别是高级规则,即问题解决的学习)、认知策略、程序性知识的学习,如何学习非良构领域的知识、如何进行高级学习,如何促进学生态度、情感的形成和发展,都是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由于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环境所具有的许多优势,因此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应侧重于以下目标:
  
   1、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思维是指以解决问题为核心,用独特的思维方式,创造出具有社会价值的新观点、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的心理活动过程。创造性思维有两个层次,一个是科学创造层次,另一个是个体自身潜能的开发和发展,学校教育中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是指后一个层次。
  
   2、培养学生自主、协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习者的信息素养。
  
  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要求学习者能自己管理自己的学习,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负责,有较强的自制、自控能力,
  
  基于网络的学习要求学习者有较高的信息素养,能够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促进个体的学习。
  
  学会自主学习,学会与不同专业背景的人在交流与协作中学习,学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高效地学习,学会在研究和创造中学习,这是信息社会中的基本生存能力。
  
   3、对学生情感、态度、道德品质的培养。
  
  高科技的社会,对其成员提出了高情感的挑战,网络对人们工作、生活、甚至生存方式的改变的同时,带来了一系列网络环境下的情感障碍,如何使学习者在网络环境下高效地学习,健康地成长,是基础网络环境下教学模式研究的一个主要目标。
  
   
  
  三、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
  
  学习目标的制定。
  
  学习资源的准备和学习环境的创设。
  
  学生自主学习策略和协作学习策略的设计。
  
  学习者在教师的支架帮助下的主动探索过程。
  
  对学习者学习效果的评价
  
  学习者对自己学习的反思
  
   
  
  四、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中的师生角色
  
   
  
  网络环境下对教师和学生的许多传统角色提出了挑战,教师传统的“传道者”、“授业者”角色将变得不象以往那么重要,“解惑者”、“管理者”角色将一如既往,而且会针对不同的个体更个性化,“指导者”、“协作者”、“朋友”的角色会更加突出,教师“研究者”的角色将占很大比重。总之,网络环境下教师角色发生了如下变化:
  
  (1)、教师由知识的绝对权威和信息的唯一来源变成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帮助者。
  
  (2)、教师的帮助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到一个支架的作用,当学生逐渐学会独立管理自己的学习时,教师的支架作用可以逐渐隐去。
  
  (3)、教师的主要工作由传统的讲授变为学生学习资源的设计、准备者和学生自主协作学习的帮助者。
  
  (4)、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帮助者,更应是一个研究者,一个教育教学改革的支持者、参与者、探索者。
  
  对于学生来说,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应对自己的学习负全部责任,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应学会计划、组织、管理、评价自己的学习。学生在网络环境下,
  
  从师生关系来看,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应该是平等的,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共同作用的过程,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教师为学生创设丰富的学习环境,为学生的学习搭建适合学生最临近发展区的脚手架,学生沿着脚手架向上攀登,当学生有能力自主管理自己的学习时,教师的帮助可转向其它的方面。
  
  
  五、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的实现策略
  
   
  
   1、支架策略
  
  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这种教学思想来源于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通过脚手架的支撑作用,不停地把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提升到另一个新的更高水平。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帮助,把管理调控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生自己,最后撤去支架。在教学的开始阶段,教师将学生引入定的问题情境,并提供相应的工具,学生在目标指引下进行探索尝试,开始教师的帮助会多一些,最后完全由学生独立探索,学习结束后学生对探索的过程进行反思。

      

  
   2、抛锚策略
  
  这种策略使学生在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背景中,产生学习的需要,并通过镶嵌式教学以及学习共同体中成员间的互动、交流,凭借自己的主动学习、生成学习,亲身体验从识别目标到提出并达到目标的全过程。
  
   3、认知学徒策略
  
  为了改变传统的脱离现实生活的教学,借鉴传统学徒制的长处,并针对传统学徒制的弊端,有学者提出了认知学徒策略,它通过在真正的现场活动中获取、发展和使用认知工具,来进行特定领域的学习。
  
   4、随机通达策略
  
  利用各种多媒体技术(特别是超文本技术)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复杂与结构不良领域的学习环境,以多种方法组织教学序列,通过多维度表征知识,促使学习者进行反复的交叉学习,以达到对复杂概念的理解。
  
   5、网上协作学习自主学习的策略
  
  通过多个学习者之间的协同、竟争、辩论、头脑风暴和角色扮演(师生角色扮演和情境角色扮演)等方式进行学习。
  
   
  
  六、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的评价方法
  
   
  
   1、发端于“农业经济时代”,而泛滥于“工业经济时代”的标准化考试,将不再是主要的评价方式。
  
   2、由过去以记忆为中心的考试,转变为以创造性及问题意识为中心的评价。
  
   3、由过去那种以书面考试为主要评价的单一方式,转变为以观察法为重点,采取多样化方法的评价。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评价是多侧面的、开放的,既有教师对学习者的评价,也有学生对学生的评价、小组对学习者的评价、小组对小组的评价,还有学习者的自我评价。
  
   4、是一种以过程评价为主,考试评价为辅的评价,并且在评价中不断指导学生,校正学习方向和方法,引导、刺激学生继续学习和发展,以求达到教学的目标。
  
   5、评价的功能多重的,从以往单一的筛选功能扩展到诊断功能、改进与形成性功能、激励功能、导向功能等。
  
   6、评价的内容不仅仅是对于知识的记忆、重复技能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还包括创新思维、问题意识、感悟能力、情感态度等多种因素。
  
   7、由于评价的过程性、开放性、多面性,,对教师素质的高要求、评价工作量的大大增加、相应资金投入的增加,对评价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多媒体计算机和互联网络技术)进行过程性、统计性的教学评价,是本教学模式评价的关键。
  
  (1)、现代信息技术的大容量存贮特性,可长期动态地存储大量的个人信息,有利地支持了过程性、动态评价。
  
  (2)、网络的学习跟踪技术可以对学习者网上的全程学习进行跟踪,利于全面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
  
  (3)、网络的公开性,有利于评价的公开、公正,任何教师、学生甚至家长都可以到网上对学生的学习作出评价。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关于网络教育中资源建设的思考    下一篇:实现课堂教学变革 创新地运用信息技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