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让生命活力绽放于词语间——中高年级词语教学策略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11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温岭市横峰小学    郑  颖

  【内容摘要】词语是文本构建的基本单位,词语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最基础、最根本的内容。让学生有效地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是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首要环节。针对如今词语教学已被弱化、简化、僵化的现象,笔者提出几点策略:分类朗读,声情并茂;词文结合,举一反三;链接生活,触摸词语;活化词语,润文无声;以词串文,融会贯通;依托文本,内化词语;巧抓留白,情深意长,使词语教学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常教常新,绽放语文魅力。

  【关键词】词语  策略  阅读教学  生命活力

  一、现状反思

  轰轰烈烈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改,“人文的关怀”、“个性的张扬”、“文本的感悟”曾一度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旋律,挤占了词语教学的时空。然而,热闹代替不了成长,朴实却真正闪耀着智慧。在回眸里反思--什么样的阅读教学才是实在有效呢?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曾经说过:“语文阅读教学就是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中走上几个来回。”词语是文本构建的基本单位,离开词语探究文本,语文阅读教学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当前,一些学生身上屡见不鲜的现象急待引起高度重视,如:学生会读会写的词语虽在增多,但理解其意思的仍“屈指可数”;学生读过文质兼美的文章虽在增多,但说话、作文仍“词汇贫乏、词不达意”……究其原因,我们在追求创新、演绎精彩的同时丢失了语文教学中最基础、最本真的东西--词语。如何给乏味的词语教学注入生命之水,激活词语,激发学生学习词语的兴趣呢? “治病要究根,教学要抓本。”纵观小学语文教学,我们不难发现,在小学高年级字词教学中普遍存在弱化、简化、僵化的“三化”现象。

  (一)简化。

  家常课上,我们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出示字词,指名读、齐读、开火车读、男女生读……各种形式交替进行,看似形式多样,学生读得很充分。但仔细一琢磨,这样的词语教学仅仅停留在读“音”阶段,没有涉及字词的形、义。特别是高段老师处理词语教学时,多的是“浮光掠影、蜻蜓点水”。试问这样的词语教学怎能引导学生在阅读品味语言的魅力,感悟文本呢?怎么培养学生对作家炼词的鉴赏能力?

  (二)弱化。

  张祖庆老师曾经说过“每一个词语都是富有温度的。”词语教学还应该“开掘词语的深度”。词语的字面解释后面有着丰富的意蕴、感情色彩。在教学中,教师做得较多的是在语境中理解单个词,而很少针对和运用多个词语展开教学,割裂了词语与句子(语境)和词语与词语之间的联系,孤立地教学词语,忽视了“整体效应”。这必然导致学生对词语理解的偏差,学习时乏味无趣,更无法体会到语言文字的灵动与生命活力。

  (三)僵化。

  有些课上,我们看到老师对词语教学的重视,既重视字音教学,又重视词语的理解。但老师的操作却程式化,将词语从文中活生生剥离出来学习,使我们更多得看到我们的教师先出示词语,学生读词语,然后由教师单独而简单地进行词语解释,忽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虽然经历理解词语的过程,但无法自主、自如地运用词语,词语教学自然也显得呆滞苍白、缺乏生命活力。

  上述现象的出现,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三个:一是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忽视了词语的讲解,缺乏学法的指导,把重点都放在文本的感悟上。二是片面重视词语教学,使“欢蹦乱跳”的词语变得支零破碎,使它无法存在于句子的温暖怀抱中。在词语的理解中,学生品出的往往不是“词”性的温暖,更多的则只是词语本身包含的意义。三是未能正确认识到词语教学的重要性。

  二、词语教学的重要性

  “字、词、句、篇,由”字“成”词“,连”词“成”句“,集”句“成”篇“。俗话说:”高楼万丈平地起“,文章亦然。词语就象是一块块砌墙砖,没有它,也就没有了一篇篇优美的文章。因此,词语教学在阅读教学中的地位是不言而喻。

  课标从第一学段到第三学段对字词教学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最根本的基础,不容忽视,也不能忽视。语文老师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要带领学生”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李海林语),和学生一起”在汉语中出生入死“(王尧语)

  三、词语教学的策略

  有效的词语教学,学生依托文本,深入品味推敲,感悟词语潜在的、隐含的意思,领略作者的精妙用意,使阅读教学根深叶茂,同时也为学生的习作提供了取之不竭的”砖瓦“。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词语、积累词语、运用词语,真正发挥这些课文中丰富词语的资源优势,让我们的学生走进词语的世界,让词语成为学生言语表现的鲜活元素?实现词语教学常教常新呢?笔者结合一些案例,谈谈对词语教学策略的看法:

  1.分类朗读,声情并茂。

  词语教学决不是简单的认识词语的过程。词语是在生活中孕育,因此许多词语也被人们赋予了情感。我们在教学时,可以与朗读联姻,铺垫得当,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通过朗读使学生的思想得到升华,感情得到熏陶,在读的过程中逐渐理解词的意思。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大瀑布的葬礼》这篇课文,大家都预习过了吧?这篇课文有一些生字比较难读,我们来看看(出示词语)。

  咆哮而下  一泻千里  滔滔不绝    震耳欲聋

  生命垂危  形容枯槁  奄奄一息

  指名分组朗读

  师: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生:第一组词语是描写大瀑布往日壮观景象的,第二组词语是描写现在大瀑布的景象。

  师:让我们带着这样的认识一起读读这两组词语。

  师:第一组词语让你感受到什么?

  生:瀑布的流量大,流速快,气势雄伟

  师:带着这种感觉读一读。(学生读得比较激昂)

  师:第二组词语是描写现在大瀑布的景象,我们该怎么读?

  指名读,生读得很低沉

  师:你为什么读得那么低沉?

  生:这些词语让我感受到了大瀑布已经枯竭了,奄奄一息了。

  带着体会齐读。

  汉字是表情性的文字,一个汉字往往就是一个特定的情感世界,文本中的每一个词语都映射着作者深刻的体验,是作者情感世界的敞开。在词语教学中采用分类朗读的方法,在学生在一遍一遍的朗读中,大瀑布昔日的景象和今日的景象立刻形象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学生读出了感情,领会了词语的内涵,让词语变得灵动,充满生命力。正如斯宾塞说过的:”应该引导儿童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讲。“课堂上教师智慧地引领学生自主地去阅读、感悟、探究词语,学生对词语的理解才会由肤浅走向深刻。这样,既可激发学生学习词语的兴趣,又可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从多方面提高了学生语文素养。

  2.词文结合,举一反三。

  句不离词,词不离句。词语是桥梁,探究词语必须有一个整体的语言环境为依托,只有在对文本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探究词语,才会让词语充满生命的色彩。教师从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出发,精心设计切入点,引领学生亲历文本,与文本对话,内化语言材料,举一反三,唤醒学生原有的词汇积累,使新词的意思更清晰深刻,从而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体验课文的情感。如教学《她是我的朋友》,引导学生探究”迫在眉睫“的含义时先引领学生深入文本,读读相关句子,感悟小女孩输血迫在眉睫。在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中,头脑便油然而生”急“字,接着教师又引导学生说出形容急的词语,此时学生触”急“生词,脱口而出:”千钧一发“、”生死攸关“、”十万火急“……接着教师又引导学生回到文本情境中,学生在文本语境徜徉中,在原有词语的重现中,”迫在眉睫“的含义就深入于心了。在此基础上的文本感悟,情感的体验也更深入、透彻了。

  3.链接生活,触摸词语。

  叶圣陶先生认为:”要求语感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要把读到的语言文字与生活经验联系。“生活是文本的原形和资源,离开生活,文本将会变得单调无趣,毫无生机。语言文字来源于生活,最终还是应该回归于生活。在大量”活“的情境中学语文,才能学”活“的语文。在执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囫囵吞枣  张冠李戴“这两个词语时,我是这样处理的:

  师:找到课文里这两个词语所在的句子,认真地读一读。

  师: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这两个词语的意思吗?

  生:把枣子整个吞下去。

  生:把姓张的帽子给姓李的戴。

  师:你能联系平时的观察来解释吗?

  生:我同桌每次看课外书多看得很快,问他多讲了什么,每次多支支吾吾,答不上来。我想这就叫做”囫囵吞枣。“

  生:我有一次数学题不会做,去请教同学,他很仔细地给我讲了一遍,可我还是没明白。当他问我懂了没,我说懂了,我想这也可以叫做”囫囵吞枣“。

  生:我家邻居是一对双胞胎,长得很象,我经常叫错他们的名字,这就是”张冠李戴“。

  生:上次发作业本,我把两个同学的作业本发对调了,我觉得这就是”张冠李戴“。

  ”囫囵吞枣  张冠李戴“是非常生活化的词语。我就从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入手,努力寻找词语与生活的连接点,在理解字面意思的基础上,利用他们平时生活中曾经有过的体验,把生活活水引进课堂,使词语和生活相链接,正是这种链接生活,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与生活场景之间架起了一座图文并茂的桥梁,唤起了他们头脑中与词语有关的表象和情感。在短短的几分钟时间里,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囫囵吞枣  张冠李戴“,真正把握了词语的意思,感受到”囫囵吞枣  张冠李戴“背后蕴含着作者对伯父指导她如何读书方法时那深沉而博大的”爱“,搭建起用心去触摸词语的”桥梁“。同时又对词语进行了延伸,让学生学以致用,成为日后生活的文化养料。

  4.活化词语,润文无声。

  维果斯基所说:”词语只有在获得了感性的个人涵义而不是单纯作为概念存在的时候,它才能成为个体生命中一个生气勃勃的细胞“。 词语不能作为没有生命的符号僵死在人大脑的某个角落,要让他们吸引学生的眼睛,就要引导孩子想象词语所描述的情境,使抽象的词语生动起来,浸润学生的心灵。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桥》,相信大家已经预习过了。这篇课文有一些生字比较难读,我们来看看:

  出示第一组词语:

  咆哮       狂奔而来   狞笑  放肆  势不可挡

  你拥我挤  疯了似的  跌跌撞撞   乱哄哄

  (指名朗读)师:读着这些词语,你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

  生:我仿佛看到了洪水一阵接一阵的朝村庄袭来,不可抵挡;我仿佛看到洪水卷起几丈高,人们一片嘈杂,纷纷往外跑的情景;我仿佛看到了人们拥挤在一块,争前恐后地朝外跑去,一片嘈杂,有的甚至被挤倒了;我仿佛看到了人们脸上恐惧的神情,

  接着让学生带着这样的想象再读词语。

  师:面对咆哮、狂奔而来的洪水,面对人们的惊慌失措,老汉又是怎样的?找出描写老汉的词语。

  (清瘦  一座山 象只豹子)师:读读,老汉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在教学时,借助想象把词语转化为形象的画面,词文结合,获得质感的认识,再将想象融入到朗读,加深对词语的理解和记忆。而且,有了这样的铺垫,在后面的学习中,学生对文中老汉的高大形象自然会有更深的认识。无论哪个词语,学生如果没有获得对其自身的感悟,那么这个词语在学生的今后的生活中是不可能被”活化“在他所阅读的任何一篇文章中。

  5.以词串文,一举多得。

  词语教学,不是语文教学的点缀,而是以它为抓手,让它引领整个语文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如果在教学时能抓住它,便能牵一发而动全身,达到纲举目张的功效。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借助文本,与课文内容相结合,相互照应,从而,使学生对词语与课文融会贯通。如在执教《大瀑布的葬礼》时,抓住一组词语(咆哮而下  一泻千里  滔滔不绝   震耳欲聋  飞流直下   飘飘洒洒)让学生对文中所描写的大瀑布有了整体的印象,找出描写大瀑布雄伟壮观的句子进行朗读感悟,引导学生圈出重点词读一读,读出瀑布的雄伟壮观?接着因势利导,昔日日的大瀑布是那么的雄伟壮观,那么现在呢?研读大瀑布今日景象的段落,说说从中感受到什么?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引导是什么让大瀑布失去了往日的雄伟壮观,面对大瀑布的日益逝去,生命垂危,给人以警醒,人们又做了些什么?由此引出课文的开头于结尾,了解大瀑布的葬礼。这样”顺藤摸瓜“地从词语到课文的学习显得那么自然,如同一曲令人舒畅的交响乐。然后在朗读感悟中又以这些重点词为依据,感悟大瀑布的雄伟壮观。关键词语的学习和积累,与内容的理解、感悟相伴而行,在反复学习的过程中加深词语与文章的理解,不仅实现了词语教学的有效性,还达到了以词串文的目的,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6.细读品评,触摸情感。

  品指品读,悟指感悟。品读是学生获取文本信息的基本途径。在阅读教学中,引领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很多时候离不开词的教学,推敲文中的重点词不失为一个好办法。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有滋有味地读,去感受其中绚烂的语言,让阅读触动心灵,激发学生探究、感悟词语的兴趣,这种借助文本探究出来的词语是充满灵性、血肉丰满的。

  如教学《鸟的天堂》中 ”应接不暇“:

  师: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你从哪些语言文字读到了”应接不暇“

  生:”看清了这只,又看漏那只;看清了那只,第三只又飞走了“

  师:谁来读一读?(语速稍快地读)

  师:为什么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

  生:”到处多是鸟声,到处多是鸟影“说明鸟很多。

  生:”大的,小的,花的,黑的,……“也说明鸟很多。

  师:正是因为鸟多,才会让我(应接不暇)

  师再总结是再次强调什么是”应接不暇“。

  词语因一定的语境而加盟的,因此,当文章中有相关的话与词语对应,我们就应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引导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在文本中寻觅,有滋有味地读,有声有色地体验,去感受其中绚烂的语言。由于学生是在具体形象的描述中逐渐感受的,因此学生对”应接不暇“的理解是必定是形象可感的。这种借助文本细细品评探究出来的词语是充满灵性、血肉丰满的,触摸到作者心灵深处对鸟的天堂的喜爱之情。

  7.依托文本,内化词语。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我们引导学生对词语的理解、感悟时,不能仅仅停留于意思的理解,而要依托文本,深入进行品味推敲,内化语言。”内化“ 是词语教学的最高境界。内化,是人固有的言语生命,作为教师,要唤醒、引导、保护这种内化。缺乏内化的词语,是缺乏生命力的符号。要想让学生真正有效地内化语言,就必须将其与语文实践有机地结合到一起,而写写练练就是能够让学生有效地”内化语言“方法之一。

  教学片断:《老人与海鸥》

  师: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深厚感情真是感人啊!如果海鸥会说话,当他们肃立在老人遗像前时,会说些什么呢?

  出示课文词语:褪色  应声而来  抑扬顿挫  亲昵  相依相随

  师:好,孩子们,放下你手中的笔,让我们面对老人的遗像,表达内心的一份真情。你读。

  生1:老人,十多年来,您每天与我们相依相随。您每天步行二十余里给我们送餐,您每天亲昵的呼唤着我们的名字,您就象是我们的亲人。而如今,您却离我们而去……

  生2:老人,您一路走好!我们永远忘不了,忘不了您褪色的过时布衣,褪色的蓝布包,褪色的大塑料袋;忘不了您每天抑扬顿挫地呼唤我们;忘不了您谈起我们时生动的眼睛……

  生3:老人,还记得吗?每次您撮起嘴呼唤时,我们便会应声而来。还记得吗?每次给我们喂食,我们之间是多么的默契。还记得吗?我们在您身边翻飞成有声有色的乐谱……而今,一切多不在了。以后再也听不到您亲昵的呼唤声,再也看不到您给我们喂食物……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结合课文内容,创设语境,让学生有明确的表达目的和交流对象,在情境中进行言语实践活动。学生运用学过的语言去表达自己的新的思想情感,在表达中,词语的效度得到了内化、提升。

  8.巧抓留白,情深意长。

  海明威说:”好的文学作品像冰山只露一角,百分之九十藏在水下。“语文教学就应抓住”这一角“,关注”这一角“,走进”这一角“的期待视野并填补,会有”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感觉。有些课文中的重点词语,是语言形象、情感的聚焦点, 引导学生想像挖掘词语的形象内涵,感悟理解词语的情感内涵,才能不断充实丰满文本。在执教《唯一的听众》时,由唯一的听众--老妇人的表情:平静一词切入,引导学生想象,用学生灵动的想象巧补教材”空白“,描写一段老人当时的心理活动,感受老妇人平静表情背后的内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之中体会到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在吸收与运用之间搭起了一座智慧的桥梁,让学生在获得语言滋养的同时,情感受到熏陶,阅读能力得到提高。

  词语教学”多一份创新就多一份灵动“。只要教师能依托文本的特点,将词语融进课文的情节和细节中,立体设计,让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和心灵去触摸语言文字,沉浸其中,品味再三,才能让词语绽放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一沙一世界 一花一天堂--张祖庆词语教学艺术赏析》[J].朱文君。《小学语文教师》。

  2006年6月

  2.《让词语教学情趣盎然》[J].林碧鹤。语文教学通讯。2009年1月

  3.《现代语文(理论研究版)》。 2004年10期

  4.《为词语教学注入生命之水》[J].许梅妹。《小学教学参考》。2008年27期

  5.《语文新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让生命在语文“氧吧”中自由呼吸    下一篇:让孩子灵动的笔尖尽情流淌——作文教学三部曲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