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语文课堂因“问”而精彩——浅谈如何提高阅读课堂的实效性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23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摘要】优化课堂提问是构建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而高效的课堂则是素质教育的根本需要。因而,高效的课堂应充满有效的多元提问。教师除了对学生精心设问外,还可以根据课堂上的临时生成适时追问,可让学生质疑问难,甚至可让学生“明知故问”,力求让这些多元提问有效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精神。

【关键词】  精心设问  适时追问  不耻下问  明知故问  巧存疑问

古语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在课堂上的外在表现就是提问。优化课堂提问是构建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而高效的课堂则是素质教育的根本需要。因而,高效的课堂应充满有效的多元提问。教师除了对学生精心设问外,还可以根据课堂上的临时生成适时追问,可让学生质疑问难,甚至可让学生“明知故问”,力求让这些多元提问有效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精神。怎样才能优化课堂提问,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一石激起千层浪”——精心设问,问出重点,问出中心

纵观现在的语文课堂,少不了教师的提问。但这些课堂往往存在随意提问、过多提问和无价值提问等弊端,使阅读教学耗时低效。因而,我们的课堂提问要贵精不贵多,要紧扣课时目标,选择一些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对其终身发展有利的问题,争取要将珍贵的时间用在启发和唤醒上。

曾经看过一个这样的教学课例:老师在执教《记金华的双龙洞》时,她问学生:金华在哪里?双龙洞在哪里?作者从哪里出发?经过哪里?看到了什么?还看到了什么?进了山先看到了什么?然后看到了什么?洞口有什么特点?……抛出的问题一个接一个,反反复复问了一大通,还没能问到点子上。结果学生根本没时间去好好地品读课文,也没心思静静地品味双龙洞的美。这样的课堂无疑是失败的。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倡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如何启发、讨论什么牵扯到提问的问题,因此在课堂上作为主导的教师如何设问便大有讲究。设问的目的在于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让他们在课堂上争先恐后的表现自己,既让学生有所悟、有所获,又使学生感受到一种身心上得愉悦和享受。因此教师必须精心设问,以求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在教学中,我会精心设计每一个问题。比如,在执教《最后一头战象》这一课时,我以几个精炼的问题使课堂变得紧凑而高效:

师:作者笔下的最后一头战象嘎羧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

师:在大家的眼里,嘎羧是善良的,是坚强的,是英勇的,是忠诚的。课文的哪些描写给你留下了这样的印象?请你快速阅读课文,画出有关语句,读一读,品一品。在学生品读完自己找到的句子后,我再抛出下面几个问题。

师:在这些描写中,作者是抓住了嘎羧的哪些方面来进行描写的?

生:抓住了嘎羧的动作以及神情来进行描写。

师:那么,读着这些句子,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觉得很感动。

生:我很佩服嘎羧!

师:课文里还有令你感动、令你深思的语段吗?请找出来有感情地读一读吧!

就这样,我从一个概括性的问题问起,直奔中心,让学生对嘎羧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接着,引导同学们找句子,品读,再找句子,边读边想象,边读边理解。这些精心设计的提问激起了千层浪,促使学生积极地动脑思考。有人曾说,我们的提问要像传说中的大禹治水,通过疏导,开拓学生的思路,使智慧之水源源不断。我觉得这个比喻很恰当。如果每个教师都能做到精心设计问题,让每个问题都是精准、精炼和精巧的,那么就能达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发展,提高课堂实效的目的。

 

二、“打破沙锅问到底”——适时追问,问出情感,问出意境

“打破沙锅问到底”经常用来比喻追求事情的根底,从某些方面来说, 这可以看作是一种执着。我们常要求学生在学习上要有这种追根寻底的精神,但其实,作为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也同样需要有这种“执着”,这就是追问。

就语文教学来说,追问就是围绕教学总目标,设置一系列问题,将系列问题与课堂临时生成的问题进行整合,以形成严密而有节奏的课堂教学流程。与课前的精心预设不同的是,追问很多时候是即时生发的,具有许多的可变性。这得需要教师有深厚的文化素养及娴熟的课堂驾驭能力,能敏锐地抓住学生回答中的闪光点及时追问,促使学生对问题能作多角度、深层次的思考,推动他们创新。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在上《晏子使楚》这一课时的追问艺术就很值得我们学习:

师:就着他的话我想追问几句,他不改的是什么?

生:我觉得不改的是他的心,晏子的心依然非常冷静。

师:掌声!

生(一起):(鼓掌)

师:不改的是他的冷静,如第一次,第二次受辱一样,不改的还有什么?

生:不改的还有他那随机应变的口才和智慧。

师:好!掌声,不改的还有什么?再讲……

生:不改的是他的气度。

师:掌声。

生:还有齐国人的气质。

师:太好了,把你们的话综合起来,不改的是他的勇气,是他的冷静,是他的正气,是他的骨气。所以说,同学们,晏子,至始至终都没有改,晏子还是原来的晏子,晏子还是原来的那副尊——严!晏子还是那小个子的他,后面透着那强大的力量。晏子什么都没改,谁改了?

生:楚王。

师:第一次楚王让人钻狗洞,最后只好——

生:大开城门,迎接晏子。

师:第二次楚王说怎么齐国拿不出人才,只让你这个小个子来,最后只好——

生:陪着笑。

师:第三次说那国家人有问题,犯罪偷盗,最后只好——

生:赔不是。

师:你瞧瞧这楚王,唉~送几句歇后语吧——

(出示: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哑巴吃黄连——(             )。)

经过窦老师的不断追问,这节课不但解决了语言文字理解与训练的基本要求,同时又让学生对晏子这个历史人物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了解,对学生来说也是一次情感的碰撞。这样的课堂肯定能深深地留在他们的脑海中。

追问,一个简单但现实的问题,一个最易操作而让师生更直接、更有效的互动方式。很多时候,要说明原问题的重点,或想引导学生取得正确或全面的答案时,需要的就是老师这样的教育机智,需要的就是一句顺势而下的追问。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运用艺术的手法实施课堂追问,既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又能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控制,使课堂教学效果最优化,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不耻下问,问出能力,问出智

古人有训“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进而推理出不疑则不进。可见在学习中提出疑问的重要性。大教育家孔子提倡多闻,多问,不耻下问。他认为学生要获得知识,就必须把学和问结合起来。他经常鼓励学生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孟子也强调要发挥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要求学生通过自求自得来获得知识,他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求自得之也。”“问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不仅一直被古代教育家们强调着,而且也是近代的中外教育家备受推崇的。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先生说过:“人的一生中有三少三多:在校的时间少,自学的时间多;有教师的时间少,没教师的时间多;学的知识能直接运用的少,需要自己创造的多。”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在学校里,重要的不是学到多少知识和技能,而是学会一种会学习的能力,拥有自己去学习的能力。”由此可见,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一直是被推崇的。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采用先提问,然后让学生思考、回答问题的办法是一种发展学生思维的方法。但鼓励学生不懂就问,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的做法更是难能可贵。赞可夫说:“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积极发现疑问、提出疑问、进而解决疑问。

可能我们会有这样的困惑:有时我们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但举手的学生很少,有的学生就干脆不动脑,怎么办?或者学生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怎么办?此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抓住题眼或重点词句,抓住矛盾处等多方位地发问,在“授之以渔”的同时及时肯定他们的思维成果。

我在教学《青山不老》这一课时,重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提问。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大家把自己不理解的问题提出来。没有同学举手。

师:“你们有没有不理解的词语呀?有就提出来。我看看谁是最勇敢的同学。”

    还是没有同学举手,我再次微笑着鼓励:“会提问的是最聪明最勇敢的同学。”

 生:“‘肆虐’是什么意思?”

    师:“你提出了第一个问题,非常勇敢非常了不起,请大家掌声鼓励!”

生:“老师,‘盘踞’是什么意思?”

生:“‘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

我大力表扬了他们,为了让同学提出更有深度的问题,我启发道:“你们有没有不理解的句子呢?”

    生:“‘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我立即让同学把这句话用直线画出来,并夸赞道:“你真能干,一下子就找到这么一个重要的问题。就这句话我们至少可以提三个问题,你们想想看,我相信你们一定能提出来的。”

    大家的心思都集中在这句话上,个个全神贯注地思考起来。

    生:“老师,另一种东西指什么?”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出来了。

生:“作者为什么说‘他’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

生:“这句话表达了什么?”

    在我的鼓励和循循诱导下,一个又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提出来了。这样的课堂,完全冲破了传统教学中灌输式、一言堂的束缚,消除了学生等待、依赖的被动心理,他们在质疑中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刻的理解,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从“学会”到“会学”。

四、“胸中有成竹”——明知故问,问出兴趣,问出乐趣

我常常想:课堂的四十分钟时间太宝贵了,怎样才能让学生集中全部精神去掌握知识呢?几经探索后,我创造了一个叫“谁当小老师”的游戏:课文讲完后,全班复习三分钟。然后,愿意当小老师的就举手。他要向大家提出问题,再指定一个同学回答。如果同学答不上,小老师就为他解答。这个游戏很灵活,有时间就玩,没时间可不完。每当这一环节开始时,学生满脸都是抑制不住的兴奋,因为他们既是老师,又是学生,既是提问者,又是答疑者,角色的转换让他们有许多乐趣。他们认真复习,相互问答,在无拘无束的活动中巩固知识,发展语言。我记得在上《草原》这一课时,同学之间的提问就很有意思。

师:好了,课讲完了,请同学们认真复习三分钟,然后开始提问。

(三分钟后)

生1:这篇课文写出了草原的什么特点?小玲,请你回答。

生2:草原的风景很美。

生1:还有吗?

生2:……

生1:我来告诉你吧,还有就是草原人民心灵美。

师:你是个认真学习的好同学。希望小玲以后向他学习。还有谁想提问?

生3:从哪个句子可以看出草原的天很美?小辉,请你回答。

生4:从这个句子看出来“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生3:你答对了。

师:阿辉,回答得有快又准确,真了不起!

生4:我早就知道别人会提问我,所以我认真听课,早早作好准备。

(全班同学会心一笑)

生5:课文里有一句话:“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小琪,请你说。

生:……

生5:让我告诉你吧,意思是说“虽然民族不同,但大家的希望都一样,就是民族团结互助。

师:这个问题连老师都忽略了,没想到你给提出来了。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

(其他同学听到老师对她的夸奖,满脸羡慕。)

这种角色的转换使他们感到新奇有趣,随时被提问的可能促使他们认真听课,提问前的学习效果极高。如果说,教师对学生的提问能提纲挈领,学生对文本的质疑能激起智慧的火花的话,那么学生对学生的“明知故问”就是推动课堂这一池春水流动的一股旋风。每次这样的问答都会掀起课堂气氛的高潮,它不但培养了学生敢想、敢说、敢争论的精神,还能使课堂变得省时高效。

五、“一枝红杏出墙来”——巧存疑问,问出深意,问出素养

并不是每一个问题都能在课堂得到解决:有时是受时间所限,师生在课堂上未能及时解决所有的问题;有时是因为学生的质疑比较难,以教师的知识水平未能马上解决;有时是因为学生质疑的问题很有意义,若要解决则需要长时间去搜集资料。如果问题实在不能马上解答,我们不能妄下定论或置之不理,应采取存疑的方法,鼓励学生课后通过上网查阅资料、向别人请教或动手实践等途径去研究,留到恰当的时机交流解决,让课内知识与课外生活有机地融为一体。

如《桂林山水》的学习进入尾声,我让学生交流:“学完了课文,你想说些什么?”有一学生说:“我觉得这个作者是在说谎,我去年刚去过桂林,发现漓江的水有些浑浊,并没有课文写得这么清这么绿。”这时同学们有点惊讶,议论纷纷。我犯难了: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始终以教材本身的内在思想作为导向,而不能盲目去脱离或否定教材,但也不能否定学生亲眼所见到的,怎么办?后来,我灵机一动,决定以此为契机,渗透环保教育。我说:“同学们,老师为这个同学能大胆向课文提出质疑而感到高兴。课文是作者在桂林没受到污染时写的,那时漓江的水确实很清很绿。但经过这么多年,可能受到了一些污染,可能有些地方确实如我们的同学所说的那样。那你们可以课外去查阅资料,看看现在的桂林和以前的桂林有什么不同?发生了什么变化?人们为保护环境做了哪些措施?我们又应该怎么做?”这样的课后存疑,呵护了学生大胆质疑的精神,也给予他们语文实践的机会,使他们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主人。

课堂提问,它所蕴含的教育思想就是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主的教育宗旨。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课堂中,我们要循着“问题”贯穿教学的始终这一条路线,明确“疑”与“问”的价值,让学生在疑问中学习,在疑问中提高,让学生在日后的生活与工作中也能做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让课堂充满有效提问,才能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才能得以体现。

【参考文献】

[1]、巢宗祺、 雷实、 陆志平主编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M],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

[2]、李家栋,《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年11月第一版。

[3]、余文森、吴刚平,《新课程教学法的深化与反思》[M],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版。

[4]、《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入乎其内 出乎其外 化乎其中    下一篇:立足文本,关注语言,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