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三年级有效作文教学初探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28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温岭市方城小学   林利芬  林 君
  【内容摘要】小学三年级是学生习作的起步阶段。如何在这关键期奠定作文的后续发展力,达到以文促发展的目的,是走出作文困境的关键一环。笔者的观点是,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要落于无痕之处,在阅读教学中、在生活实践中、在经典诵读中,在悄然间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首先,开发文本资源,据“本”学写,走向规范习作;第二,链接生活资源,激“情”体验,实现快乐习作;第三,丰厚阅读底蕴,有“材”可依,指向个性习作。在教学中,实现“感悟”--“积累”--“运用”的有效串联,从而让学生达到“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之境界。
  【关键词】规范习作 快乐习作 个性习作
  “作文要不要教?作文怎么教?”这是一个热门话题,大家各抒己见。不少人说,写作能力不是老师教会的,主要是从大量阅读中体悟出来的。这话有一定的道理。可是,放任自流,让课堂缺失表情达意的基本写作辅导,大部分学生该怎么办?笔者的观点是,“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要落于无痕之处:在阅读教学中、在生活实践中、在经典诵读中,在悄然间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
  一、开发文本资源,据“本”学写,走向规范习作
  语文教材中选编了大量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它们蕴含着形象简明的表达方式,是学生习作很好的范例,它们可以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适时借鉴、移植,通过写的练习逐步将语言表达的形式和方法内化为自己的语文素养,从而让学生的习作走向规范化。
  (一)习得真情流露
  三年级是作文教学的起始阶段。三年级的习作教学重在对学生进行扎扎实实的训练。教师要借助教材内容,挖掘教材的认识点、情感点,从句式及片段训练入手,让学生在语言学习、运用的过程中形成一套独特又富有情趣的话语系统,虽没有丰富的词汇,但要生动,虽不够规范,但要有创意,虽不够精确,但要足以表达他们的纯真。
  如,在教学第五册《风筝》一课时,教师抓住文中的两处情感点对学生进行句式及片段训练指导。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表达习惯,肯定、欣赏学生的“童言无忌”,鼓励他们把原汁原味的草根语言写到作文中去,用自己的语言写自己的生活,让学生的作文多姿多彩,充满活力与灵性。
  在教学第一自然段时,教师引导学生捕捉文中的关键词:“希望”,让学生思考,小时候作者贾平凹的“希望”是什么?那么,望着凌空而起、翩翩飞舞的风筝,你的“希望”又是什么?教师出示:“望着凌空而起的风筝,我多么希望           。”让学生进行片段训练。学生们尽情想象着,记得一位学生写道:“望着凌空而起的风筝,我多么希望能让风筝带着我飞向花的学校,那儿没有做不完的作业,那儿听不到老师的怒吼。每天,我徜徉在花间,和着小鸟的歌声,听着虫儿的呢喃,跟着蝴蝶舞蹈。要不,我就穿着花衣裳,躲在花丛中,再也不怕妈妈揪着我的耳朵逼我去做作业……
  在学生跟随着作者贾平凹经历了做风筝时的”希望“,放风筝时的”快乐“、丢风筝时的”千呼万唤“,找风筝时的”垂头丧气“,然后”希望重燃“,”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文章戛然而止。那么,这只让我们牵肠挂肚、寄托了我们丰富情感的风筝到底有没有找到呢?教师让学生展开合理想象续写一段话。于是,一位学生这样写道:”原来风筝飞上了天宫,飞进了七仙女的寝宫。七仙女拿出五彩线,正在耐心地缝补被树杈刮破的风筝……“
  童言无忌,童心飞扬,没有娇柔做作,没有老气横秋,只有真情在笔尖流淌。
  (二)习得语言规范
  古人云”鼓瑟不难,难于调弦;作文不难,难于炼句。“句子是语言表达的基础,要想准确完整地将一个意思表达出来,首先要炼句。三年级学生要着重了解、掌握排比、比喻、拟人、对偶等基本修辞手法。教学中,教师要以语言规矩典范的文本为范例,从语言的迁移角度入手,进行语言表达形式的模仿训练,在实践迁移中形成规范的语言表达。人教版第五册《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中,作者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用准确的语言写出了珊瑚的形状像”花朵“、”鹿角“,用”懒洋洋“写出了海参的活动状态,用”全身披甲“写出了大龙虾的”威武“。在作者的笔下,景皆物,物皆情,景物交融,情景交错,构成了一幅栩栩如生的西沙美景图。
  在指导学生习作《我喜爱的小动物》时,教师引导学生巧借《富饶的西沙群岛》的语言表现手法,抓住小动物的特征,用准确、规范的语言进行描写,并尝试着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一位学生在描写小乌龟时这样写道:”在乌龟三角形的头上长着一双鼓鼓的眼睛,眼睛下面的嘴从不轻易地张开,它嘴下的气囊,总是一鼓一瘪的,好像刚从远处回来,累得直喘粗气。“
  在教学人教版第五册《秋天的雨》第二自然段后,教师出示这样的句式:”它把    给了    ,         像         ,                   。“让学生把第二段第4、5两句话用上面的句式,也就是仿照文中2、3两句,迁移运用比喻写法进行改写,体会比喻的妙用,然后再与课文的原句进行比较,体会一段话中句式变换的妙处。
  (三)习得行文路径
  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掌握遣词造句的能力,还要充分利用文本的示范作用,指导学生掌握布局谋篇的技巧。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安排以下几个教学环节:一,鸟瞰,整体感知,把握全篇,了解课文写什么,从几方面展开描写;二,解剖,抓住重点和疑难研读,感悟作者布局谋篇,遣词造句之精妙,也就是让学生明白作者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三,会通,文内文外,深层研究,一篇带多篇,积累运用。可仿之处,教师就让学生花点时间精心模仿,以实现”学以致用“之目标。
  人教版第六册第一单元习作内容是介绍家乡的景物。教学时,教师将整单元课文进行整合,将阅读、口语交际、习作有机地糅合在一起。阅读课文,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并品味语言文字之精妙,行文表达之精确;留心观察,领略大自然的精彩,那数不清的山峦,道不尽的江河,那一望无际的田野,郁郁葱葱的森林,都是本次习作的极佳题材;口语交际,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言之有序,言之有物;习作练笔,巧妙迁移写法,为”我“所用。《燕子》、《荷花》、《珍珠泉》在行文构思上各有特色,教师要启发学生巧妙借用。学习《燕子》一文,培养学生从多角度进行状物描写的能力;学习《荷花》第2自然段,指导学生掌握总分的构段技巧;学习《珍珠泉》一课,让学生掌握段与段之间自然、巧妙的过渡。读写结合,反复磨炼,掌握布局谋篇之技能。
  二、链接生活资源,激”情“体验,实现快乐习作
  古人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渐走向对生活的”洞明“与”练达“。
  (一)洞明世事知真象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学生习作中普遍存在着”叙事不完整,描写不到位,情感不真实“的现象。要想把一件事生动地描述下来,必须要求学生要有足够的生活体验, 以细致入微的观察”洞明世事,获取真象“。教师要让每一个学生亲身去经历、体验成长的快乐,通过写作使”经历“成为学生的”历史“。在作文教学时,教师要把各项活动搬到课堂上。”贴鼻子“的游戏,让学生们体验到盲人的无助;”环保时装秀“表演,让学生们体验到创造的快乐;”搭纸船“活动,让学生们体验到科学的奇妙;”吹泡泡“游戏,让学生们体验到生活的乐趣……
  最近,班级的男生们喜欢上了扳手腕,笔者不动声色,悄悄观察,而后在班级中举行了”扳手腕“比赛。在冠亚军决赛时,教师让学生为他们加油鼓励,并用录像记录下了这一精彩时刻,在作文课上反复回放。因为镜头中有自己的身影,学生观察得格外认真,每个表情、每个动作都不放过,有了深入的观察、真切的体验,孩子们的作文就言之有物,言之有情了。
  (二)人情练达诉真情
  作文是学生用心灵描绘出来的图画。社会百态,世间万物在学生的眼里,一切皆有生命:早开的野花是春天的笑脸,爬到邻家窗口的藤蔓是孩子”顽皮逃学“,河面上荡起的涟漪是小河”浅浅的酒窝“……在孩子的眼里,大自然有无穷无尽的故事,有妙趣横生的情节,有触及心灵的感悟:看到抽芽的小草,盛开的小花,希望自己变成潺潺的流水,尽情滋润着小花与小草;看到污染的环境,希望自己变成超人,去拯救地球,保护人类;看到一些不良现象,又希望自己变成一颗善良的心,植入坏人的心脏,让他弃恶从善、改邪归正……作为三年级语文教师,我们要引领孩子走进生活,为他们撑起绚丽的天空,绘就斑斓的生命。
  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就要求学生”写熟悉的人的一件事。“翻阅学生的习作,经常发现了这样的问题:一是将事情写得太笼统,不足以表现人物的特点;二是不会选材,所写的事情不具有典型性。一个偶然的机会,笔者带领学生吃午餐时,无意发现学生吃饭的样子各不相同,有狼吞虎咽的,有细嚼慢咽的,有温文儒雅的,有不拘小节的,于是拿起手机抢拍了许多镜头,输入电脑播放。看着屏幕上同伴和自己吃饭的照片,同学们笑得前俯后仰。接着,教师让学生推荐”最具特色奖“,并说明推荐理由。为此,学生再次仔细观察照片,从细微的动作、神态中寻找”亮点“。在学生”滔滔不绝“的表述之后,又让学生进行习作,于是,一篇篇精彩的《吃饭众生相》在学生的笔下诞生了。
  (三)独特感受知真味
  ”生活处处是语文“,生活原本有滋有味,但需要用心体会。三年级学生的作文要让学生回归自然,与自然直接对话,丰富童年的生活,丰盈童年的心智,使言语表达成为学生展现心灵世界的窗口,用敏锐的眼睛去观察生活,用纯净的心灵去品味生活,捕捉童年生活的小情趣,咀嚼童年生活的酸甜苦辣,用激情的笔墨去描绘生活,无拘无束,畅所欲言,让学生的习作充满灵动与个性。
  笔者所任教班级的学生都是来自城镇,”大地“对于他们来说,既熟悉又陌生,他们很少用脚去丈量大地,用手触摸大地,用五官去感知大地,于是笔者就组织学生开展”亲吻大地“综合实践活动。金桔飘香的秋日,教师组织学生走进”农业观光园“,和学生一起摘桔、赏桔、品桔、说桔,并聘请橘农讲解桔子种植、生长过程。活动中,学生用眼看,用手摸,用鼻闻,用嘴尝,用心想,陶醉其中,收获甚丰。尔后,又让学生走进冰心的《小橘灯》,并回忆起自己跟橘子的故事。最后,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写橘子,可以状物,可以叙事,也可以编一个和橘子有关的童话,于是,学生们便择己所好,开始个性习作。
  三、丰厚阅读底蕴,有”材“可依,指向个性习作
  三年级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内容贫乏、表达形式单调等困惑。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潜心阅读、聚沙成塔,以达到”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歙张“的境界,实现与高年级作文教学科学、有效的接轨。
  (一)阅读中悟慧眼
  第五册第六单元安排了一次习作训练,即介绍自己去过的地方。但学生往往选材单一,语言呆板,并不能抓住”这个地方怎么吸引人“来写。为了避免类似问题的出现,教师先让学生阅读大量写景的经典之作,学生在阅读中顿悟:要想从生活中提取好的习作材料,必须要拥有一双敏于发现的慧眼,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问题,并能从同一件事情中发现细微之处的不同。
  对于学校附近的虎山公园,学生都非常熟悉。在习作课上,大部分学生费尽笔墨去赞美它。而一位学生在观察虎山公园的景色时,发现了被敲掉牙齿的石虎,感慨万分,于是,作文本上就留下了这样的文字:”可怜的‘老虎’失去了往日的雄风,它哀怨地看着来来去去的行人,诉说着心中那份伤痛。“
  结合单元作文训练重点,有意识地推荐孩子阅读相关的经典短文,并以此为写作范例,让学生模仿着写这是笔者五册作文教学时的惯用手法。这样,就无需教师滔滔不绝的作文指导,只要让学生静心感悟,”取其精华“,”为我所用“就行了。也许教师们会担心,模仿是否会扼杀孩子的创造力。我们静下心来想想,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曹雪芹……哪一位不是从严格的诗词格律的模仿中走出来的?哪一位不是个性鲜明、风格凌厉?据说,鲁迅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也是模仿俄国作家果戈理的《狂人日记》而成的。所以,我们没理由拒绝模仿。不过,我们不要提供单独”范文“给学生,要提供多个”范文“,至少需要三个文本,从”单一模仿“走向”多元模仿“,打破千篇一律的格局。
  (二)阅读中悟慧思
  三年级学生的习作存在着形式单调,结构松散的问题,而阅读则是解决这些问题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古往今来,中外思想者留下了一部又一部辉煌的史诗。每一篇章都透露出聪明与灵气,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教师要引导学生与作者共呼吸、共感动,以一颗完整的心灵去拥抱,去体验,去感悟,去升华,并细细品味作者构思的精巧别致、语言的生动独特、文题的别具匠心,情感的跌宕起伏。
  梅子涵的《走在路上》有散文的随和,也有诗的意境,还有故事的乐趣,它以第一人称讲述了成长与生命的故事,告诉读者亲情与爱心的意义。通过”三读“,即学生默读,老师朗读,学生再读,阅读着,感悟着,读后满眼的泪全在笑容里。教师不断引导学生努力移植作者的”才情“,实现”阅读“与”写作“的有效链接,并努力将习作指向个性化。
  《走在路上》文末有这样一句话:”别跑别跑,奶奶!“小远连忙说,迎着奶奶奔上去……那么,小远”奔上去“会做些什么呢?教师让学生根据全文内容,巧借作品语言、组材等特点进行续写。
  (三)阅读中悟慧言
  言语智慧其实是一种言语表达的灵气,而这种灵气来源于文化的积淀。阅读经典就是走上感悟言语智慧、积累言语经验的捷径。阅读经典的面越广,言语经验的积淀也越丰厚。
  冰波的《蓝鲸的眼睛》短小精悍,情节构思巧妙,语言精练独特,充满优美、智慧和温情。教师也是通过”三读“,让学生感受冰波的言语智慧,并摘录文中精彩语段读读背背。这样,日积月累,学生便会厚积而薄发。
  总之,作为三年级语文教师,要尽可能地注重作文教学的动态发展,开发文本资源,挖掘生活资源,积淀阅读底蕴,强化”阅读“与”作文“、”生活“与” 作文“、”积累“与”运用“等的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在”似教非教“间,在无痕之处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
  参考文献:
  [1]朱作仁。小学作文教学心理学[M]. 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4.
  [2]张  伟。张伟教学思想与经典课堂[M].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2005-7.
  [3]陈建新。陈建新教学思想与经典课堂[M].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2005-7.
  [4]卢雁红。小学语文全息阅读教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2007-4.
  [5]张晨瑛。小学语文常规课教学设计[M].宁波出版社出版,2009-7.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用非连续性文本敲开阅读教学的另一扇门    下一篇:行走在“言意相融”的语文康庄大道上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