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谈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小说教学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5-02-05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温岭市泽国中学   金利英

  摘要:新课程改革正轰轰烈烈、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传统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高中语文小说教学陈旧、疲软、低效的现状引起教育同仁的关注和思考。笔者尝试从重塑小说阅读观念入手,探究小说教学方式,触摸小说教学的终极意义,进而更真实、更有效地进行小说教学,为发展中的学生打下精神的底子,让学生的审美情趣得以积极的引导,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关键词:新课程   小说阅读   小说教学

  在新课程背景下,文学作品备受青睐。小说是文学作品中最灵动、最有趣味的一种样式,小说教学则该是最能吸引学生眼球,点燃学生语文学习的欲望。然而让人担忧的是,现行的高中语文小说教学,尽管教师煞费苦心,由于种种原因,学生的文学趣味不浓,审美品位、欣赏水平偏低,鉴赏能力薄弱,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力未得到真正的落实,学生在小说学习后没有强烈的情感体验和深度的思想碰撞。而近年来对小说阅读教学的考察在高考中仍占一席之地,如2012年,课程标准卷有老舍的《马裤先生》,福建卷有梁晓声的《双琴祭》,辽宁卷有王琼华的《最后的黄豆》,江西卷有雨果·克里兹的《报复》等。所以,探究小说教学方式,走出“春梦了无痕”的困境,是诸多语文教师共同的追求。

  一、重塑小说阅读观念

  为什么要阅读小说,如何阅读小说?这是一个既抽象又陈旧的话题,但却是探究小说教学方式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在小说教学中,只有知晓为何要阅读小说,如何阅读小说,才能更好地落实小说教学内容。重塑小说阅读观念,显得尤为重要且甚为必要。

  1、去旧:“套路化”解读

  在高中语文小说教学中,传统语文教学更多的是关注作品的“中心思想”和“主题”。教师往往急于引导学生不仅要关注小说表面上写了什么,而且要探究小说究竟想表达什么,小说为什么要这样写,作者的用意何在。并会告诉学生,要真正完成一部小说的阅读,必得追寻更为深层的内涵。因此,当我们阅读一篇小说时,常常习惯于把阅读的重心放在小说的具体内容(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和社会历史的联系,努力寻找小说如何“揭露”、“批判”或 “歌颂”、“反映”一些现实问题或社会历史问题。具体到小说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做的不外乎分析人物形象、归纳中心、概括主题。此外,还有一种是抽象化的读法。它“关心更具超越性的意义和价值命题:从一个小说人物的性格、心理和行为、遭际中,或者从一个类型化的情境、一个寓言化的故事中,可以读出人类的基本境遇,读出人性的复杂和深刻,读出人生的美好或无奈,等等等等。” 这种小说的解释,“以‘人’、‘爱’、‘美’以及‘欲望’、‘命运’或者‘国民性’、‘现代化’等为关键词,重新组织了一套有关小说阅读的知识,在中小学语文界越来越有市场,并且渐有成为主流的趋势。” 这种抽象化的解读表面上看似乎比传统的具体化的读法更有深度与厚度,却在某种程度上陷入新的绝对化。只要是小说,总是揭示人性的弱点,或赞美人性的美好,或表现人性的普遍境遇,那么,此小说和彼小说便再无差别,小说阅读的真正价值无从谈起。这种“套路化”的解读使我们逐渐丧失了小说阅读的个性,小说阅读成为一种机械刻板的任务。再加上高考的命题趋向,“套路化”解读依然存在。长此以往,小说教学将终是千篇一律,是永远的一课。这显然与新课程尊重学生个性和个性解读的理念背道而驰,无益于学生精神的丰厚和成长。

  2、立新:读小说即读世界读人生

  小说是引导学生认识自己、认识世界的重要载体。小说教学是高中语文文学作品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冲破“套路化”解读的束缚,让小说显现应有的魅力,因为“每一篇小说都有不可替代的具体性和丰富性;我们每个人阅读小说的过程里,也都有着独特的、细微的甚至无法重复、难以言表的体验和感受。” 在我们引导学生阅读小说时,可体现这样的教学理念:“阅读小说,首先不是去‘解释’,而是把自己‘摆’进去,带着自己的人生经验去遭遇小说的世界,遭遇小说里的人生。因为,好的小说正以某种特殊的形式凝固了作者的经验--这种经验往往我们也有,只是表达不出,或者说找不到恰当的形式来表达;好的小说恰恰把我们自己无以用语言表达的经验编织进了它的叙述,我们可以说是在读解别人的经验,同时也是在遭逢自己的经验。” 读小说第一要义不是马上读出小说深刻的主题,知晓小说背后厚重的思想,真正重要的是让学生充分享受阅读过程的点点滴滴,细细碎碎,其中有感受,有体味,有“移情”。咀嚼酸甜苦辣,遭逢悲欢离合。小说成为学生观察生活的窗口,体验人生的“眼睛”,小说让心灵更加澄澈,让激情更加跃动,让梦想更富色彩。读小说就是读世界读人生。拥有了这一小说阅读观念,学生的情感得以浸润,精神亦将逐渐丰硕。

  二、探究小说教学方式

  小说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重要地位。但目前的小说教学,学生学了之后大多只模糊记得故事的梗概,一段时间之后便“春梦了无痕”。随着新课程改革对现代学习方式的倡导,《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文学教育的重视,我们需对小说教学重新审视。笔者尝试突破套路化解读,以新的小说阅读理念为指导,对小说教学方式进行探究,唤醒学生对文学的渴望,点燃学生对文学的热情,培养学生文学鉴赏的能力,让学生喜欢小说,喜欢小说阅读,喜欢小说教学。

  1、深度体验

  在当今现代生活中,体验是一个热门话题。主要指“外界事物、情境所引起的‘我’的内心感受、体味或亲身的经历。” 新课程指出,体验性是现代学习方式基本特征中的突出特征。体验性顺应了新课改转变学习方式的要求,成为阅读教学的一个方式,一种过程。

  小说呈现的是一个丰富复杂而又细腻深刻的世界,需要读者进行深度体验。笔者尝试从角色体验和比较阅读两方面进行探究。角色体验,主要指教师创设特定的情境,让学生自觉融入小说中的某一角色,然后站在角色的角度对小说进行体验和解读。如教授《桥边的老人》(《外国小说欣赏》)时,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充分解读海明威冰山理论的内涵,读出作品文字背后的意蕴,老人为何对这些小动物有这样一种情感?既然相依为命,相亲相爱,当初为何要抛弃它们?如今为何在桥边踌躇徘徊?如此这般思量之后,在小说教学中教师可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进入老人的角色,可作这样的设问:……你觉得在你说的那么多话中,哪一句话最能体现出你对小动物的情感?你已经把这些小动物当成亲人,为何你还要离开家乡、抛弃它们?在设疑解疑的过程中,学生逐渐走进角色,逐步感受到老人的无所适从,彷徨悲苦,也更真切地体会到了战争的残酷和惨烈。在这一角色中,学生收获的是各自的生命体验。在角色体验中,学生为作品动情,被小说吸引,开始领略小说的魅力,并在内心掀起情感的波澜。另一种能让学生深度体验的则是比较阅读。其中有同一课文内的比较,如《林黛玉进贾府》中几个重要人物的出场之间的比较,《祝福》中祥林嫂三处肖像的比较;有不同课文间的比较,如教授《祝福》时穿插讲解《药》,让学生感受凄凉、阴冷的环境,并看到黑暗中的一丝亮色,从而更好地走进小说,教授《最后的常春藤叶》时,可以比较阅读《项链》,体味其中出人意料而又合乎情理的结局。通过比较阅读,学生可以多角度、多层次地感悟作品,体验小说,从而进入较高层次的阅读鉴赏,更深入把握小说的内涵和意蕴。

  2、个性解读

  在传统语文课堂上,小说教学或是对小说内容的再现,或是局限在教参理解理性分析的框架内,这就忽视了小说阅读的情感性,抹杀了小说理解的多元性。学生的自主感悟和审美感受逐渐被剥夺,小说教学由个性化走向了标准化,小说因此失去了其本身真正的魅力。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个性化理解。作为文学作品的小说则更需多元化解读,教师可充分尊重学生小说阅读的感受和体验,让学生以自己独特的认识和经验对文本进行阅读、领悟。而这一切最重要的是“让读”,即让学生先睹为快,放开束缚尽情享受小说本身。当学生与阅读的文本产生共鸣,才会激发起探究的欲望;学生有了一定的自主感受后,才有可能产生顿悟,才能更深入理解作品。所以,教师不必在讲解上多花功夫,而是要把力气放在小说的阅读指导上,把小说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拥有自己的见解。如教授《沙之书》(《外国小说欣赏》)时,对“沙之书”象征意义的理解,不同的学生可能就有不同的解读:有人理解为无穷大的世界,有人理解为无止境的欲望;有人认为是无法挽留的时间,有人认为是变化无常的命运。还有诸如浩瀚无穷的知识,繁杂琐碎的生活,不知其数的金钱,让人身心疲乏的爱情等等。这些个性解读体现了小说的“不确定性”,教师可适当引导,并予以尊重和鼓励。再如教授《丹柯》(《外国小说欣赏》)一课,对于主题的解读,可以是英雄的悲剧命运,可以是面对困境时人的尊严,也可以是对人为理想献身的歌颂。教师在小说教学中,切莫锁定一个“标准答案”,应该让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触及小说的本真,体现阅读的个性化,从而让学生获得独特的人生感悟和审美愉悦。

  3、自主探究

  小说是对生活的提炼和概括,其最大特点是虚构。那么,小说教学就要根据小说的特点,采用小说的教学方式,教出小说的味道。在小说教学中,教师可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通过文本展示的八分之一的冰山之角去想象隐藏在水下的八分之七的底座,进而触摸小说的本真。

  对小说进行自主探究,可体现在课堂上的合作学习。如教授《一个人的遭遇》一课,教师根据对小说的解读可设计如下几个讨论的问题:一,你认为作者所说的“一个人”是谁?二,索科洛夫在小说中有怎样的遭遇?三,索科洛夫的遭遇是他一个人的遭遇么?你认为作者想借助这篇小说表达怎样的情感?然后让学生分组合作,思考讨论。学生通过对这三个问题的分析,在心里创造出一个属于自己的索科洛夫,并更真实地体悟到作者对战争的情绪和态度。学生学习的激情突然间被调动起来。

  自主探究亦可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给出研究课题,让学生课后根据相关资料,进行探究,然后课内展示交流。如教授《林黛玉进贾府》时,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组织观看内容相关的《红楼梦》片段--《林黛玉进贾府》,阅读《金陵十二钗判词》,结合教学目标,推荐学生研究的课题:贾府环境和人物出场描写的鉴赏;我眼中的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经典对白点评;《红楼梦》主题探讨。让学生组成课题小组,进行课题研究。学生通过钻研小说文本,网上查阅,书籍阅览等方式积极探究,形成文字。然后,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一次资源共享、思想大碰撞的机会,展示研究成果。这种学习方式让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寻求知识的探索者,从而调动了学生的语文学习主动性。

  自主探究,有时还可以作为小说教学一个动态开放的收尾。如教授《桥边的老人》时,

  在小说教学的结尾,可对“老人最后的结局”进行探究,学生的阅读兴趣再一次得以激发,很自然地会把小说的背景、人物形象、主题内涵等联系起来,并尝试更深入地走进文本。

  4、读写结合

  “读”是吸收,“写”是释放,读总是和写联系在一起。在小说教学中,更是如此。教师如果引导学生把强烈的情感体验和理性思考用写作的方式表达出来,不但可以使学生对小说的理解更为深刻、持久,而且可以使学生创造的意向得以实现,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

  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从自己的心灵体验出发进行写作,其方式多种多样,可以缩写,提炼小说所蕴含的情感;可以仿写,学习小说的叙述角度和叙事腔调;也可以续写、改写、扩写,加深小说的意义内涵。在小说教学中,运用较多的是将小说的“留白”处补写出来。如教授《最后的常春藤叶》时,最能触动学生心灵的是老画家贝尔曼为鼓励病重的琼珊以顽强的意志活下去,在风雨之夜以生命的代价为她画了一幅永不凋谢的杰作,让青翠的叶子永远地挂在树上。但小说中对贝尔曼如何画常春藤叶,画常春藤叶时的环境、心理等都没有详细的描写,教师可抓住这个情节的空白点,让学生通过合理的想象补充这一内容,从而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贝尔曼这一人物形象,更好地体会“含泪的微笑”。读写结合,可充分尊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如教授《清兵卫与葫芦》(《外国小说欣赏》)时,有两处神情描写值得关注,一处是清兵卫所钟爱的葫芦被没收后,“他脸无人色地回到家里,靠在火炉边发呆”;另一处是葫芦被砸碎后,“清兵卫只是脸色发青,不敢做声”。若是让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将这两处神情描写改写为心理描写,学生将更好地体验到人物的心情,小说中的“冰山”触手可及。

  三、触摸小说教学的终极意义

  小说是“假”的,是虚构和叙述,它不忘关照现实此岸,又时时仰望精神彼岸,是一种富含审美意蕴和人文精神的文本。而小说阅读是个人的事。“既是一个拿脑海里的图式与小说文本碰撞、咬合的过程,也是一个将鲜活的人生经验与小说的文本世界进行个性化对话、联接的过程;而且,大量的阅读实践是不可替代的。小说的阅读没有,也不欢迎‘标准答案’,小说的阅读没有、也不欢迎终点。” 小说教学应让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联想,思考作者没有明明白白说出来的东西,汲取文本中的人文元素,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和个性发展。

  小说教学应坚持“立人”原则。如果说真正好的课堂教学是有灵魂的教学,那么小说教学的灵魂则是“立人”。“立人”即始终把学生当成发展中的人来看,始终把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和个性发展作为小说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立人”原则可体现在小说教学中教学内容的取舍和具体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如教授《品质》时,把主问题放在鞋匠格斯拉如何挨饿抱病做靴子的情节,而《一个人的遭遇》则选定索科洛夫收养凡尼亚的心理和情绪的变化上。让学生为人物的抉择动情,从而灵魂为之震撼。

  小说教学需彰显人文精神。理想的小说教学课堂应见证学生的成长,蕴含生命的气息,传达情感、精神和审美这些人文底色。在小说教学中,尤为重要的莫过于为学生建构多种形式的对话平台。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在小说教学中,教师要做的是,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独特感受和内心体验,不是靠教师的说教和灌输,而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和“对话”,把自己“摆”进去,自己感悟和理解小说内容。但需注意的是对学生的提问和回答不能一味地肯定赞同。因为学生由于人生阅历、阅读经验的限制,对小说人物、情节和主旨的认识难免偏颇谬误,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再有个性特点的哈姆雷特也决无可能成为孙悟空,教师对此不能迁就含糊,而应该智慧点拨,这恰恰是对学生最大的尊重,是师生对话中的最根本的人文,也是小说教学中人文精神最好的显现。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的今天,对小说教学的探究层出不穷。然而,所有的探究都基于关注学生心灵的需要,关心学生自身的发展,培养独立而丰富的个性,塑造健全而明亮的人格。教师做得更多的是,引导学生满怀信心和热情亲近小说,诗意地穿行于小说的千山万水,真正走进小说的殿堂。在小说教学中,走出“春梦了无痕”的困境,采撷万紫千红,尽情地书写一个大写的“人”字!

  参考文献:

  [1] 蔡伟,胡勤。 语文体验型教学[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

  [2] 王尚文。走进语文教学之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3] 王荣生,李海林。语文课程与教学理论新探·学理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4]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百日炼字工程——由一次写字竞赛引出的教学探索    下一篇:用真诚的心上灵动的语文课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