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古典诗歌中考命题特点及教学对策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5-09-29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溧水县第一初级中学  严静

  〖摘要〗古典诗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虽然不少学生很喜欢它,但考卷上的得分率并不高,如何既能培养学生的诗歌素养,提高学生的赏析水平,又能提高应试能力?结合中考的命题特点做一分析,和诸位同仁共同探讨。

  〖关键词〗激趣、多读、精讲

  近两年,各地中考都考到了对古典诗歌的赏析,主要考点有:理解诗歌内容;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对诗歌语言的赏析。例如2007年南京中考题 阅读曹操《观沧海》中的诗句,按要求回答问题。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1)前三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       ”写的是动景,“      ”写的是静景。(1分)

  (2)后两行诗句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2分)

  题目虽然不是很难,但由于考查的范围有二十几首诗,复习起来太多,学生难免会顾此失彼,复习效果不佳。教师只有从初一开始,扎实有效地进行诗歌教学,学生才能在中考备考前,复习起来轻松些,究竟怎样教好古典诗歌呢?

  首先要激趣

  我们先来看看古诗词教学的现状:学生兴致不高,学习被动效率低。学生在这方面的积累少,缺乏基本的审美和想象能力,难以感受古诗词的魅力。课堂的教学方法又比较呆板,课堂死气沉沉,很多老师把它和文言文一样教,提倡“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原则,把古诗词进行分解。重字词的解析,内容的分析,轻诵读和感悟。“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充斥在古诗词教学的课堂中,没有个性的阅读必然导致兴趣的丧失和能力的降低,造成一种可怕的恶性循环。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呢?

  1、              导入“激趣”

  古诗教学前可采用猜谜语、讲故事、设悬念等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如教学陶渊明《归园田居》时,可先讲述陶渊明生平及“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既便于学生理解,又会大大增强学生学诗的积极性。 又如教学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就可采用设悬念的方法:古代有位大文豪写了一首著名的诗,在诗中将西湖比作美女西施,这位大文豪是谁呢?这首诗叫什么呢?是怎么写的呢? 再如学习崔灏的《黄鹤楼》时,先讲讲李白等人见到崔诗后,弃笔不敢再写的故事,一定会引发对崔诗的向往之情,阅读兴趣必会大增。学习写景的古诗则可让学生绘成风景图,让学生先描述图中风景,再与诗中对照,学生往往会兴趣倍增,情绪高昂,这时再引导他们学习,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引入流行歌曲“激趣”

  诗歌对当代歌词创作具有很大的影响,基于此,教师可以把学生喜欢的某些流行歌曲引入课堂教学。如邓丽君演唱的《在水一方》是引用《诗经》中的诗句。毛宁演唱的《涛声依旧》则化用了唐代张继的《枫桥夜泊》。有的直接把诗词谱成了曲,如李煜的《虞美人》。

  除了直接引入流行歌曲进课堂,还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古典诗词就是古代的流行歌曲,让学生从心理上亲近它。如果说现在人们离不开影视,崇拜影星、歌星,那么若干年前人们离不开诗词,崇拜诗人、词人,又有什么奇怪的呢?“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不就是最好的例证吗?现在人们借流行歌曲传达内心的某种情绪、感受,古人借诗词传达情感又是多么正常呀:羁旅天涯的人言思乡,远行的人伤别离,仕途坎坷者诉酸楚,壮志难酬者说悲愤……古今一理:借诗词言情、传情。

  有了这样的搭建,诗词的内涵自然引出,学生接受起来很是顺畅。即:“诗言志”,“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面对古老的诗词长河,学生站在这样的高度来审视,古人只不过借诗词的形式传达内心的一种感受罢了,这样学生与诗词的距离近了,从心理上不再排斥它,诗词的亲和力也就增强了。学生愿意亲近古诗词,也就打开了学习诗词的第一扇窗。

  3、列举名人创作经验“激趣”

  学习古诗词,除了丰富知识,陶冶情操,还能通过领略古典诗词所蕴涵的魅力激发现代人的创作灵感,给诗词重新注入活力,从而薪火相传,发展创新。事实上很多诗人就是活用前人诗句,从而脱胎换骨,点铁成金的。古有苏轼化用谢庄“隔千里兮共明月”而成“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名句,今有毛泽东化用李贺的诗句“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而成“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一丰富资源,激发调动学生汲取诗歌营养,涵养熏陶性情,变古通今,推陈出新,引领学生爱诗歌,学诗歌,创作诗歌。

  其次要多读

  《语文课程标准》在7—9年级阅读部分第11条、12条明确提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三分诗七分吟”。可见诵读是培养感受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一诗到手,要想明白其意,第一步就是读,老师如此,学生也应该这样。可是在我们的古诗词教学中,学生朗读的声音太少,老师讲解的力度太大。常常是蜻蜓点水地朗读之后,老师就开始大段大段地分析讲解,偶尔拎几个学生起来回答几个问题以示对学生的重视或表示课堂的“互动”。学生没有对文本进行充分阅读,对内容还不甚了解,就是老师讲得再精彩,他们恐怕也多会无动于衷,更不要说起来和你对话了。所以要尽可能让学生多诵读,通过诵读去体味古诗词中的韵味,在诵读中品味古诗词的情感。

  1、初读,读懂诗歌

  要读出感情,了解诗歌大意是基础。只有如此,学生才能把握和处理好诗歌的情感。在我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我不主张让学生逐字逐句地翻译文本。这将会使学生感到很枯燥,会影响学生学诗的积极性。我的做法是让学生结合注释和自己的有关工具书,了解诗歌大意就行,教师只做考查。在教师考查的过程中让学生自觉去读诗。一般采用以下方法:让教师或学生说出现代文,而让被考查者,说出原文。或者设置相关问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比如,在教授《钱塘湖春行》一诗时,我就设计了以下问题:“这首诗是写春天的。除了题目中有所反映以外,你还能从什么地方发现?作者是在春天的什么时候去踏春的?你何以见得呢?”在教授《次北固山下》一诗时,我问学生:“诗人行船在江水之上,是否风平浪静?你是怎么看出来的?这些问题的设置,既能考查学生对诗歌的整体把握,又能引导学生自觉不自觉地读诗,真是一举两得。总之,要调动学生学诗的积极性,又要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情况,我们要动脑筋采取多种方法代替一字一句的翻译。

  2、再读,读出情感。

  要诵出情感,首先要读准字音,读懂大致的文义;其次,要读出节奏。仅能读出这些并不难,但读出感情这一点对学生和老师而言都很难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读出诗句的感情呢?

  古诗词是我国古代的书面语形式,在时间和空间上都与现代的人有隔膜。在阅读和理解方面存在不小的难度,“诵读”就是打破隔膜的利器。多诵,一定能诵出它的韵味。因为古诗词语言高度凝练,讲究声韵和谐。诵读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听录音跟读、教师范读、全班齐读、小组合读、个人读、接龙读、分角色表演或比赛读。让一些读得好的同学表演读,然后让大家反复练习是激发兴趣的一种很好的方式。如上《破阵子》一课,先让学生对照注释初读,解决字音词义的问题,再让学生边读边划句子节奏(难点由学生质疑解答),然后学生找出朗读时要变化的语气(如“可怜白发生”要读出壮志未酬的抑郁、愤慨的语气,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要读出紧张、激烈的语气等)。请一两个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起来尝试,并且让他介绍一下他的朗读体会,如何处理朗读技巧的?这样就会带动其他的学生,大家跃跃欲试,朗读的激情就被调动了起来,当然,一开始的时候,学生会比较害羞。只要老师鼓励,还是有同学愿意尝试的。

  读出情感这是诵读古诗词的一个难点,很多学生停留在这个层次难以突破。除了树立范读的模仿对象之外,教师要对一些难读出感情的句子做一些分析,并且反复地带领学生诵读。只要学生愿意开口,读个三五遍,感情就慢慢上来了。当然,学生的程度不同,效果也不同。有些程度较差的学生,几次下来还是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可以多练几首诗,诵读的能力会有明显地提高。

  再次要精讲

  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老师的引导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怎样使老师的“讲”成为引导呢?这要求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少讲,精讲,即讲必须讲的内容,讲的内容要“精”避免空泛。少讲但要讲到点子上,到底哪些内容该讲?笔者认为,学生能理解古诗词或喜欢古诗词,主要是他们能进入到诗词的意境之中,或有时能与诗词产生一些自己的体悟。老师就应该讲这些能帮助学生达到此目的的相关内容,可以是诗词的写作背景,可以是一些重要的典故,也可以是对一些关键字词的鉴赏等等。例如:如何品味诗歌语言?我归纳成:抓关键动词或形容词;修辞先行,再联系语境或全文中心分析具体作用;注意由表及里,要有分析过程,不能直接就有结果。例如在赏析“几处早莺争暖树”中“争”有什么作用时,一个学生回答到:“运用拟人,生动地表现了早莺的活泼好动。”我是这样引导他的:“这个答案答的不错,但‘争’字就是表现早莺的活泼么?”学生很快反映过来:“还表现了初春西湖还有寒意,才会争暖树,也表现了初春的勃勃生机。”再例如南京2007年中考诗歌赏析第二题学生普遍能答出: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是作者的想象之景(或主观感受),但体现诗人的博大胸怀(或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这一点不少学生想不到,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引导学生赏析语言时一定要联系语境或全文中心来分析具体作用。

  总之,老师在平时的古诗词教学中,注意教学方式的创新,调动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课堂多给学生一点朗读的时间,其间最好加上一些默读和静思,利用多种朗读形式,让学生熟悉文本,短一点的诗词,要求当堂背诵,长一点的则要求熟读,引导学生多读文本,读懂诗句,就能读出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教师的“讲”也不可忽视,重视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教给学生一些能举一反三的能力。只有这样,到初三中考复习期间,师生才能轻松复习古典诗词,自信迎考。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浅谈写作的材料积累、语言训练、动机培养    下一篇:反思语文课堂中的十二种现象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