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数学论文

浅谈如何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所属栏目: 数学论文  更新时间:2016-02-16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自新课改以来,我们有过成功的体验,也有过问题的困惑。在逐步积累和实践中,我们感受到课堂教学逐步的趋于理性,注重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注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句话说得好:“课堂是学生表现的地方,不是老师表演的地方。”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再好,教师讲得再精彩,如果学生不能真正的参与其中,那算不上是高效的课堂。那么,怎样才能在教学中构建起高效的数学课堂呢?下面,结合自已的教学实践,浅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前提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小学数学新课标的重要理念之一。在这种理念下,传统的数学教材也作了相应的改变,由“例题+习题”模式转变为“问题发现---问题生成---问题解决---问题拓展”模式。可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如:利用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模拟表演等数学教学活动,充分利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使教学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好的情境导入,是一堂好课的开头,能使学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课堂教学的内容上去,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的学习状态变得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

  例如,在一年级“左右”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采用了游戏的方法,将学生四个人分为一组,然后让他们伸出右手握握手,用右手摸右耳,用右手摸左耳,用左手摸右耳,用左手摸左耳……在每个孩子参与游戏的过程中,他们体验到了游戏的快乐,而且在游戏中不知不觉把“左右”学会,同时,学生还能感受到一种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

  例如,“认识时间”这一课属于概念课,很容易出现“满堂灌”。我在教学的初始阶段,就创设了一个“参观动物赛跑”的情境:一个漂亮大钟的时针和分针分别在上面画两个小动物同时都指向12,课件演示快速跑一圈,观察谁跑得快;接着介绍钟面,让学生区分时针和分针,并引导学生发现分针跑一圈时针走一大格,通过动手操作练习让学生学会认识和拨整时。在学生理解整时的基础上让学生想想如果分针走半圈,时针应该走多少,引导学生在探索中发现时针是走半大格。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这些特殊的钟面上来,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另一方面也以动物比赛这一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在教学例题或是反馈练习中,都以“同学之间比赛”、动手操作、怎样合理安排时间“作为线索贯穿起来,学生在老师创设的有趣情境中认识整时、半时,理解整时、半时,运用整时、半时,学得轻松有趣,知识掌握的也快。

  二、注重教学模式的多样性、新颖性、创新性是高效课堂的必要条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教学方式。它将不同的知识加以交流、综合、提高、运用,它让孩子们都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的学习,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团结互助的良好思维品质。它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感受到数学问题被得到解决的乐趣,在实施过程中,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例如:我在教学”平均分“时,教师出示10根小棒,不告诉分成的份数,让学生把它平均分。学生很快得到两种方法:一种是平均分成2份,每份5根;一种是平均分成5份,每份2根。于是我准备进入下一个环节。这时一位学生站了起来,说:”老师,我还有分法,可以把10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学生出现这样的分法是我始料不及的,此时是”视而不见“,或者课后”讨论讨论“,还是接纳生成呢?我选择了后者:”把练习纸拿上来,说说你的想法。“生:”我是把10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先分两根,剩下的两根每两份合一根。“当学生说明了自己的想法后,同学们便讨论了起来,在学生据理力争地、大胆地发表个人见解时,我有意”装糊涂“,与其他同学一起做最好的倾听者,让学生做”明白人“。明白这种分法是有道理的。这位学生创造的新的分法,是以后学生学习分数知识的重要生长点,遇到这一生成情况,及时调整了教学思路、教学进程和教学方法,来适应学生探究”10根小棒,能否平均分成4份“这一数学现实问题。调整后的教学思路,不但实现了比预想更好的教学目标,而且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性,使课堂教学更具活力,促进了课堂的有效生成。

  可见,孩子们的思维是多么地活跃,他们的想法有时候让我们老师有一种为之眼前一亮的感觉。不仅课堂上的教学如此,我们教师还要注意通过设计”开放型“的训练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直觉思维和辩证思维,而这些都是创新思维的基本组成,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说,只有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合作交流能力能做到有机结合才是构建高效数学课堂的有效手段。

  三、学习方法的培养与运用是构建高效课堂的保障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数学随处可见,充满在生活的角角落落,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切实使学生明确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关系,引导学生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用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身边事物创设教学情境,使数学知识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活动中,在现实生活中掌握数学,解决数学问题。

  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学生在学习长方形、正方形面积之后,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估计会受到“长×宽”或“边长×边长”的负迁影响,误认为是两条邻边相乘就能求平行四边形面积。我设计了一个平行四边形,让学生测量它的有关数据,并尝试计算它的面积。学生果然出现了两种答案,一种是底×高,一种是两条邻边相乘。此时的我并没有简单地加以肯定或否定,而是进一步引导学生:“同学们,同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么会有两个答案呢?到底怎样思考才是正确的呢?”学生四人一组讨论,发现错误的原因并解决问题。这一过程立足学生思维的实际,放手让学生从自己的思维实际出发,对新问题进行尝试探索。在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问题产生矛盾冲突,及时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想法进行检验,自己发现错误原因。真正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引导学生的“学”上,达到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和谐。

  四、数学实践是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策略与归宿。

  皮亚杰指出:“传统教学的特点,就在于往往是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 “数学教学中,应当有意识 、有计划地设计一些实践性的教学活动,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给学生提供实践活动的机会,使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同时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例如教学《千克、克》时,我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跟家长一起去逛超市调查以下物品的质量,并掂一掂,感受一下有多重(1)一块香皂重(    ),(2)一袋面粉重(   ),(3)一包味精重(   ),(4)一瓶洗发水重(   ),(5)一壶油重(   )……学生对这一题目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几乎所有的同学都参加了调查活动,通过看、拎 、抬等活动感受并认识了克、千克,深深地体会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对于动作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听过了,可能就忘记;看过了,可能会明白;只有做过了,才会真正理解。教师要善于用实践的眼光处理教材,力求把教学内容设计成物质化活动,让学生体验“做数学”的快乐。

  总之,高效的数学课堂一定是鲜活的、有生命力的课堂,一定是关注每个学生个体发展的课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无论怎样变化,“为学生负责,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实质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要为构建一种自然朴实而又开放,创新的有效数学课堂而努力,注重教学最本质的东西,尊重学生最原始的认知特点,这样才能彰显本色课堂,凸现数学的价值。真正体现新课标的“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基本理念。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巧用数学活动,拓展学生思维    下一篇:浅谈高效课堂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