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诗歌鉴赏素养谈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6-08-21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为我们雕塑了一条雄奇瑰丽的诗歌艺术长廊。那些精美绝伦的作品,以其洗练的语言、真挚的情感、丰富的想象、精湛的艺术为我们展现了广阔的审美空间。阅读欣赏这些作品,足以使每一个炎黄子孙开阔胸怀、陶冶情操、健全人格、滋补精神。那我们对这些诗歌应如何进行鉴赏呢?我们不妨站在祖国的诗歌艺术长廊前来一番吟咏感悟,让我们带着美好的情怀,携手步入中国诗歌的艺术殿堂吧!

  诗歌鉴赏包含着“鉴”和“赏”两个方面。“鉴”为评价,“赏”为欣赏。赏是鉴的基础,鉴是赏的深化。“赏”侧重于读者的初步的感觉活动,“鉴”则要求读者站在审美的高度,对作品进行审美判断,评价作品的优劣得失,或者通过自己的联想和想象,获得某种新的感受和认识。诗歌阅读达到了鉴赏的境界,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而且可以陶冶自己的思想情操。

  诗歌鉴赏已成为近年的高考必考题,分值所占比例也相当高,但得分率却一向偏低,这使许多考生把它视为难以逾越的高峰,望而生畏。其实高考对诗歌鉴赏的要求只是“初步”的,将其定位在鉴赏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上,但考生在做题时往往都是迷迷糊糊跟着感觉走,很遗憾地丢掉了应该得到的分数。

  那么,要很好地把握诗作,恰到好处地进行鉴赏,需要考生具备哪些条件呢?我以为首先应注重考生的自身积累,从而逐渐培养对诗歌鉴赏的悟性,不断提高诗词鉴赏的能力。

  在教学中,我尝试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是要知人论诗。无论什么作品,严格地说,都打上了作者深深的印记。要想很好地把握某首诗作,有必要对作者的生平经历、思想感情、艺术风格等做一定的了解,否则,可能会作出有失偏颇甚至是南辕北辙的理解。例如李白的诗作具有清新飘逸的风格,大多抒发愤世嫉俗的人生。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展现了一幅幅瑰丽变幻的奇景,但诗人并非真正依托于虚幻之中,而是在神仙世界虚无缥缈的描述中,依然着眼于现实。诗人当时本想有所作为而不能,玄宗只把他当作词臣而不重用,权贵又视他为异类而排挤。如果能了解到诗人当时的处境、当时的心情,便能顿然领悟作者向往神仙世界是因为鄙弃黑暗的现实世界。由此也才能真正把握诗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傲岸。

  二是知典论诗。所谓“知典”,就是要掌握诗中一些必要的古代文化典故知识,如一些流传较广的神话故事、历史传说、名人掌故等等,特别是一些课本中曾涉及过的。例如:“青衫司马”、“豆蔻词工”、“封狼居胥”、“楼兰”等。这些问题不解决,鉴赏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另外,古诗中还有一些惯用的意象,也需要准确把握。如送别诗中常用的“柳”、“月”、“长亭”等意象,抒愁写恨的常用“流水”、“飞絮”、“秋雨”等意象,表达思念的常用“雁”、“红豆”等,表现气节的常用“竹”、“兰”、“梅”、“菊”等。

  三是要知世论诗。每部作品在一定程度上都与作家所处的社会时代有不可分割的关系,社会生活不但为作品提供素材,而且还影响作家的生活经历、思想个性。

  文学史上,李煜作为君王是“好声色,不恤政事”,可作为一代词人,他给后人留下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血泪文字,千古传诵不衰。当他由一国之主,跌落为阶下囚时,他失去了欢乐,失去了尊严,也失去了自由,因而词风为之一变,写出了他的悔恨,他的追思,他对家国和自己一生变化的痛苦的尝味,其在文学史上的不朽地位也得以奠定。如他的绝笔词《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楼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此词把自己的故国之思、亡国之恨化为千古悲音,用源源不尽的一江春水喻愁苦的无穷无尽,读后令人潸然泪下,满怀一腔同情。

  当然,作为诗歌鉴赏的基本素养,这三个方面不是孤立的,必须综合运用,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关于高考文言文复习的几点建议    下一篇:现代文阅读之我见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