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润德语文’小学高效课堂的方法研究方案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6-11-22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一、课题的提出怎样做好道德教育一直是社会和学校关注的话题,关于此方面的研究数不胜数,取得了巨大成就,形成多种教育教学理论。然而,怎样在小学语文课堂里融合美德教育,让语文成为“润德”基地,却一直是块荒地。当今语文教育受“考试实用主义”“经济实用主义”的影响,教学往往更注重了语文的工具性而忽视或漠视了语文的人文性;注重了语文的交际功能而忽视了语文的修身功能。古人倡导文以载道,汉文化传承更重要的是民族美德传承,汉语言文学即国学,汉语言教学理所当然该讲文更传道,所以,语文教学和传统美德教育必然紧密相连。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要“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要切实落实好中华传统美德的教育。原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长、著名学者刘国正也如是说:“中国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如胶似漆,密不可分。”那么,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妙用“润人”之术,巧施美德教育呢?

  所以,今天不得不“旧事重提”,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润德语文’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方法研究”这一课题。

  二、研究的依据(一)研究的客观条件本课题研究人员全是多年工作在教学一线的语文教师,具备扎实的文化功底,教学经验丰富,具有良好的师德,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会运用心理学等多种手段做学生工作。对学生具有满腔爱心,具备高尚的道德素质和独特的人格魅力,能身体力行地带头实践传统美德,以身立教,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和带动孩子自觉树立以传统美德为美的审美情趣。能带头学习传统美德和各种现代科学文化知识,不断丰富自身的文化底蕴和人格魅力,以“示范群体”的良好形象,推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和传统美德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

  (二)研究的政策法规依据《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深入进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教育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中国历史特别是近现代史教育,引导广大未成年人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传统,了解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和中国人民进行的英勇斗争,从小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三)研究的理论依据《小学语文新课标》关于“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在课标指导下的教材必然注重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选取了大量的古代诗文以及蕴含道德情感的童话,包含了爱国、孝顺、诚实、仁爱、忠义等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和儒家“忠孝仁义礼智信”是相契合的。也就是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美德教育是有理论依据,有教材作为支撑的。中宣部、教育部《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强调:“中华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是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的重点。帮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和优良传统,中华民族创造的灿烂文化对人类发展的贡献,影响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和著名历史人物,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和不畏强暴、英勇抗争的历史,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英勇斗争,取得胜利的历史。” 为此,我们主要通过四个结合和六点改革来进行实施。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优化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探索其最佳的教育途径和方法,是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塑造民族精神,增强凝聚力的一项十分重要而又紧迫的基础性工作。因此,要重视中华传统美德与学校教育的整合。而语文课堂是美德教育的最佳实施地。在课程和教学中,应该构建开放式德育。道德是一定时代的产物,每一道德观念都以一定的时代为基础,即使是带有人类共性的传统美德,人们对它的认识也因为时代的不同而存在差异。中华传统美德要与时代整合,要从时代和社会发展进步中汲取营养,要立足现实,挖掘传统。要推行多种多样开放式的德育模式。首先是改变单向灌输德育,要把正确的道德观念道德标准,我们处理各种关系的积极态度应介绍给学生,要把选择一种道德行为对个人成长的利弊全面介绍给学生,由学生自主选择。其次,拓展教育空间,改变现有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做法,走出校门,参加一些社会公益活动,志愿者活动等,使教育融入到更加广阔的生活空间中。

  三、研究的设计(一)课题的界定“润德语文”:“润德语文”不是把语文当作品德课堂讲道德培养,而是有效合理的挖掘语文教学中的美德因素,让语言,让文字,让感情沁润学生思想,净化学生灵魂,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学得优美的语言,习得良好的习惯,润得美好的心灵,成就高尚的梦想,让语文课堂与德育教育紧密结合,以高效实效的语文课堂教学达到快速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之目的。

  道德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人格、生命、完整生活质量的教育,它是整个教育的灵魂,统摄并渗透在全部教育过程中。智力活动不只是靠人的聪明,还要求情绪专注、注意力集中、意志坚强等。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必须落实在以做人教育为主线,培养具有民族精神血脉的现代中国人格上。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指中国历史流传下来,具有影响,可以继承,有益于后代的优秀道德遗产。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其内涵极为广泛。从内容上来概括,传统美德是中华优秀民族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和。它是一个不断批判继承、不断改造创新的动态的传统伦理道德体系。从历史长河流淌的轨迹来看,它不仅包涵5000年古代传统美德,亦包涵“五四”以来的革命传统美德,其内涵十分丰富。

  美德是一种良好的行为规范。这种行为规范必须通过实践去完成。在民族美德教育中,应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注意实践性。首先让孩子明白什么是传统美德。其次,制定行为规范要求,强化行为训练。其三是通过道德评价,增强区分真善美与假丑恶的道德判断能力和自我养成能力,培养人们的道德自觉性与持久性。

  继承“文以明道”思想,继承教师“传道”职责,研究怎样将语文文本与中华美德教育相融合,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合美德教育,以求实现语文课堂做到“德润人”“德育人”,以求实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真正统一。

  (二)研究“班级奖惩制度”的目标采用过程性评价,对完成得好的班级实施奖励。

  (三)研究的内容1、分析挖掘小学语文教材里所蕴含的美德教育因素。

  2、合理应用小学语文教材里所蕴含的美德教育因素,引导学生感悟美德,学习美德。

  3、结合现代生活实际,批判继承传统道德的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感。

  4、“润德语文”是否能促进语文实用功能的发展,有助于提高学生语言文字应用水平,有助于整个班集体良好风气的形成,促进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四)研究的对象本研究我们将选定梓橦路小学一至五年级中的一(六)班,二(七)班,三(六)班,五(三)班,五(四)班,五个班作为教改实验研究班。其余班作为对比班。

  (五)研究的方法倡导体验式德育。体验式德育不是把知识对象化,目的化,而是将德育指向学生内心,让学生结合传统美德,以自己的经验,自己的理解、想象等直接去感受生活的真谛,真正在生活中得以亲历整合情感、意志、行为并形成知识认识,进一步内化为道德实践的动力。要让学生在自己的时间活动中去经历,去感悟、去建构自己的价值理想,让学生通过生活来体验中华传统美德与社会道德的有机结合。

  优化途径。针对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理解能力,确定不同层次的要求,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生动具体的手段与方法,将教育寓于通俗易懂的格言、榜样等活动之中。从而收到“促其思、晓其理、激其情、导其行”的教育效果。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提高学生文明素质。

  注重知行统一。知行统一是指在德育过程中把提高思想认识、树立道德观念与养成伦理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做到言行一致,知行统一。贯彻这一原则,首先要解决“知”的问题,让学生明白什么是传统美德;其次是“行”,即增强学生道德判断能力,形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这是传统美德教育的最终目标。因而,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中应制定行为规范,强化行为训练。

  实行伦理道德评价,建立评价标准体系。并可以让学生制定行为标准,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从而达到逐步增强自我教育,自我评价,自我修养的能力,实现由他律到自律的过程。增强道德判断能力,培养学生美德陶冶的自觉性与持久性。

  本研究拟组织开展丰富、活泼、多样性活动。挖掘教育资源,创新活动的形式,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让传统美德教育在教育中真正发挥作用。达到与语文教学相辅相成的效果。如:利用早读作为开展传统美德教育的主阵地,开展学生演讲、亲子亲情活动、感恩活动等,课前三分钟让学生诵读经典,接受传统美德,提高道德修养水平,促进学生道德认知的内化。

  首先要根据年龄层次,开展分层教育。根据小学生的年龄、身心特点、认知能力,设置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的循序渐进的教育内容,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内容逐步扎根于学生的思想深处。例如低年级重点在《三字经》、中年级《弟子规》;高年级《千字文》《增广贤文》等。其次要把握好先进性与广泛性的关系。立足于“先做人、后成才”的德育观点,注重中小学生的基本道德观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以及个人道德品质教育,如尊重、责任、诚实、守信等观念和规范,把小学生首先培养成为具备基本道德素质的合格的人,继而再以更高标准的道德规范要求之。要把传统美德教育内容通过为中小学生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艺术形式体现出来,寓教于乐,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重视运用网络等现代信息手段开展传统美德教育,增强教育手段的时代感,提高工作的效率。

  本课题根据新课改的要求,通过调查、实践、研究和总结反思等几个环节。运用调查法,以书面提出问题的方式搜集资料就调查项目编制成表式,填写答案,然后回收整理、统计和研究;观察法与个案研究法相结合;实验法,在平行班中抽取两个班,做不同的实验观察;文献研究法,了解有关问题的历史和现状,帮助确定研究课题。形成关于研究对象的一般印象,了解事物的全貌。

  (六)研究的周期与阶段划分1、前期准备阶段:(2012.9-2012、12):

  (1)运用文献资料法,收集资料,拟定课题研究方案,课题论证。

  (2)运用案例研究法、调查分析法,对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美德教育因素进行发掘、整理、合理补充;对当前教师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道德教育问题做深入细致的研究;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所表现的道德问题及其根源做研究。对现状进行分析,提出改进对策,在部分班级进行先期的重点实验研究。

  2、实施研究阶段:(2013、1-2015、6):

  (1)运用行动研究法,这一课题的研究分两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重点进行对道德行为习惯有缺陷的学生进行分类和分析,探究产生这些缺陷的原因;第二步,对产生这些障碍的不同原因进行分类和分析,研究消除障碍的方法,(2)定期进行全校性的课堂教学观摩和研讨活动,开展经常性的课外教研活动,在实践中研究分析学生在教育教学中传统美德与文化素养的关系,提出如何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有效地实施传统美德教育的方法。

  (3)运用经验总结法,收集资料,总结阶段性成果,撰写案例和论文,检测比较,中期汇报,将实验成果向全市推广。

  3、总结结题阶段:(2015.6-2015.9):

  (1)总结实验成果,撰写研究报告。

  (2)结题。

  (3)展示,推广研究成果。

  四、研究的措施(1)研究的组织管理1.课题管理与主研单位课题管理单位:泸州市江阳区教研培训中心。

  课题主研单位:梓橦路小学2.课题组成员与研究分工。

  组长:刘欣,泸州市梓橦路学校高级教师,教科处副主任,课题总负责,对课题研究进行管理、提调,负责成果专著写作设计。

  成员:李红,泸州市梓橦路小学语文高级教师、教科主任,负责课题研究的资料搜集,理论论证和实践操作、经验总结、协调研究人员开展实践。

  甘文艳,梓橦路小学语文高级教师,班主任,负责课题研究的理论论证和实践操作、经验总结、资料搜集,协调开展实践和相关人力、物力支持,负责课题申报评奖的资料整理。

  毛静,梓橦路小学语文一级教师、班主任,负责课题研究的资料搜集,理论论证和实践操作、经验总结、撰写研究报告和研究方案。

  王雪燕,梓橦路小学语文一级教师、班主任,负责课题研究的理论论证和实践操作、经验总结、资料搜集,协调研究人员开展实践和相关人力、物力支持,负责工作报告的撰写。

  参研人员:

  尹小平,梓橦路小学语文高级教师,班主任,负责课题研究的实践操作、资料搜集,负责课题申报评奖的资料整理。

  程汶欢:梓橦路小学思想品德一级教师,负责课题研究的实践操作、经验总结。

  3.课题专家指导组。

  课题组拟聘请以下人员为课题组专家指导:

  周  健:泸州市江阳区教研培训中心主任,青年教育专家。

  熊生贵:泸州市江阳区教研培训中心副主任。

  程蔺平:泸州市江阳区教研培训中心副主任。

  宋明清:泸州市教科所理论室主任刘晓临:泸州市江阳区教研培训中心语文教研员五、研究的预期价值与成果(一)研究的预期价值1、培养学生良好的的道德情感;2、把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课以载道”的活泼而严肃贴近生活的教学风格。

  3、促进语文实用功能的发展,提高学生语言文字应用水平,促进整个班集体良好风气的形成。

  4、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文化历史,热爱传统文化,并以传统美德指导生活。

  (二)成果形式1、形成教师教育教学论文集;案例集。

  2、学生关于传统美德诗文故事学习的读书笔记;3、以“生活中的美德”为题材的学生习作集4、 以年级为单位开展有关的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等。

  5、小学生经典诵大型汇演。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引导探究问题,培养创新能力    下一篇: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研究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