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借题发挥,有效导入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12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温岭市泽国二小  林玲

  【内容摘要】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一个成功的导入能够承上启下,开宗明义,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把学生带入教学情境之中。借题导入便是一种十分有效的课堂教学导入方式。《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课文题目是课文的“眼睛”,是作者立意谋篇的先导,是一篇文章的缩影和结晶,是学生接触课文的第一步,是指引学生进行阅读、感悟和探究的切入口,是一个潜在的不可忽视的教学资源。教师应合理利用课题资源,选准教学切入点,导入课堂教学。这样可以大大缩短课题到课文的距离,加强课题与课文的必然联系,使教学紧扣课文重点,有效提高课堂导入实效性,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起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关键词】课题   借题导入  有效性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特级教师于漪也曾说过:“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要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能把学生牢牢地吸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应敲在学生心灵上,象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可见,课堂导入是一个重要的课堂教学环节。一个成功的导入能够承上启下,开宗明义,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把学生带入教学情境之中。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课文题目是课文的“眼睛”,是作者立意谋篇的先导,是一篇文章的缩影和结晶,是学生接触课文的第一步,是指引学生进行阅读、感悟和探究的切入口,是一个潜在的不可忽视的教学资源。教师应合理利用课题资源,选准教学切入点,导入课堂教学。这样可以大大缩短课题到课文的距离,加强课题与课文的必然联系,使教学紧扣课文重点,有效提高课堂导入实效性,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起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以下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的几种借题导入的方法。

  一、直接解题,开门见山

  很多课题是对文章内容、主旨的高度提炼,往往具有极强的浓缩性和概括性,它是学生学习课文最先接触的信息,直接刺激着学生的阅读欲望。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题,既可以在最短的时间里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入课堂学习,让他们进行积极的思维参与,为学习新知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和认知环境,又能使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中心内容,为感悟文本作下铺垫。

  《惊弓之鸟》教学片断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成语故事,故事的题目是--(生读题:《惊弓之鸟》)。

  师:这“惊”什么意思?(生接“害怕”“被吓着”的意思)。

  师:对!这“弓”-- (生自答:是“弓箭”、“弓弦”的意思。)

  师:“之”又做什么解释?(生:表示“的”的意思)

  师:那么,“惊弓之鸟”的意思是--

  生:害怕弓弦声的鸟。

  师: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让我们去故事中一探究竟!

  由解释题意入手,简单明了,开门见山,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迅速架设起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认知桥梁,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进入课堂学习的最佳准备状态,又能让学生理解题意,初步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二、有意出错,聚焦题眼

  题目往往是文章浓缩的精华,“题眼”则是精华中的精华,透过这个“题眼”可以窥探文章的主要内容甚至思想感情,把握全文的基调。擒贼先擒王,从课题下手,紧扣“题眼”,是引导学生快速抓住课文重点的一个良策。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缺点和错误往往比较容易引起他人的关注。笔者便在写课题时有意错写或漏写“题眼”,以此引发学生对“题眼”的关注。实践表明,这种方式既能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关注课题,引发学生的争鸣,提高学生品词释题的能力,又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激发自主探究的欲望。

  (一)错写课题(《狼牙山五壮士》教学片断)

  (师板书课题时,故意写成“狼牙山五战士”)

  生:老师,您把“五壮士”写成“五战士”。

  师:(故作无所谓状)这还不是一样?

  生:不一样。“壮士”是有豪迈气概的人,“战士”是一般的士兵。

  生:“壮士”是有英雄行为的人,“战士”是对所有士兵的称呼。

  生:用“壮”能看出作者对五位英雄的赞颂,用“战”就看不出来。

  师:这样说来,还真不能写错。(把“战”改成了“壮”)从这个“壮”字,你想到了

  什么?

  生:这五位战士到底“壮”在哪里?

  生:为什么称他们为“五壮士”?

  师:大家提出的问题都很好,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读读课文,从中寻找答案吧!

  “壮”字集中体现《狼牙山五壮士》一文的内容和中心,是引发学生探究的关键字眼。可学生阅读时,并不会对这个“题眼”产生特别的关注。为此,笔者在板书课题时,故意把“壮”写成“战”,果然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学生在纠正教师的“错误”的过程中,不仅辨析了“壮士”和“战士”的异同,而且很自然地提出了“作者为什么称他们是‘五壮士’? 这五位战士到底‘壮’在哪里?”这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这些反映学生学习需求的问题,自然就成了学生深入探究课文、感悟人物形象的突破口。学生产生这些阅读期待的过程中也生成了本课教学的基本思路,显著提高了阅读教学效率。

  (二)漏写课题(《飞船上的特殊乘客》教学片断)

  师:看老师写课题。(板书“飞船上的  乘客”!)

  生:老师,你漏写了“特殊”两个字。

  师:(作奇怪而无所谓状)啊?是吗?不就是两个字吗,意思差不多吗?

  生:(迫不及待)不一样,有了“特殊”是这个乘客很特别,肯定有与众不同之处。

  师:说得很有道理,那我们把“特殊”补上去一起读。

  (学生自然而然地把“自己争取来”的“特殊”读得特别响亮,语气也自然随之神秘起来)

  师:这下对了吧?还有问题吗?(生摇头)

  师:那么我们就赶快到课文中见见这位特殊乘客的庐山真面目吧!

  看似随意却精心的设计避免了枯燥单一的问答式,步步深入、顺理成章地引出了全文,

  为下面的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漏写课题激起了学生的思维火花,真正启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系统,学生在言语实践中提高了语文能力。

  无独有偶,教学《爆竹声声》时,笔者有意漏写了一个“声”,学生发现后,笔者便让他们品味“爆竹声”和“爆竹声声”有什么不同。经过品味,学生发现“爆竹声声”不光有爆竹声的意思,还表现出了爆竹声经久不息、此起彼伏的特点。接着,因势利导,让学生说出几个与“爆竹声声”结构相同的词语。学生通过比较认识、感受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和精妙,积累了语言,训练了语感。学生也从这些善意的错误中捕捉到讲课的头绪,思维迅速定向,从而积极的接受教师的启发、诱导,愉快地进入对课文内容的思索。

  三、扩充课题,统领全文

  有的课题提供了深入理解文章内容的思维线索,可以引导学生在课题后、课题前做扩展补充,完成填充题的过程,既能帮助学生主动把握全文主要内容,表达的中心以及阅读重点和阅读思路,又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飞机遇险的时候》教学片断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课文,课文的题目是《飞机遇险的时候》(板书)。大家一起来读读这个课题。(生齐读)

  师:谁来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谁?

  生:主要写的是周恩来和小扬眉这两个人物。(板书:周恩来  小扬眉)

  师:谁能把“周恩来”、“小扬眉”和题目连起来说说课文说了什么?(师在“飞机遇险的时候”后划了一条横线)

  生:这篇课文讲的是在飞机遇险的时候,周恩来把伞包让给小扬眉的事。

  生:课文说的是飞机遇险的时候,小扬眉发现自己没有伞包,急得哭了起来。周恩来知道了,毫不犹豫地把自己的伞包让给了她。

  师:(又在“飞机遇险的时候”之前,划了一条横线)能换种说法吗?

  生:课文写了周恩来在飞机遇险的时候,把自己的伞包让给小扬眉的事。

  生:这篇课文讲了在从重庆飞往延安的路上,飞机遇到了危险,周恩来不顾自己的安危,把伞包让给了同机的小扬眉。

  通过划横线填充课题的方式,引导学生在课题后、课题前做扩展补充,既帮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探清教材的中心内容,又能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受语言表达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从中体悟到语言运用之妙、语言运用之趣。

  四、渐次呈现,故弄玄虚

  教师先从课题的某个部分入手,引导学生谈谈对该内容的理解,拉近学生与课题的心理和情感距离,然后逐渐将课题补充完整,这种渐次呈现课题的方式可以引发学生阅读期待,为下一步的阅读探究作好情感共融的心理准备。

  (一)巧用繁体字(《听听,秋的声音》教学片断)

  师:(板写“聽”)猜猜这是什么字?

  生:聪

  师:这个字和“聪”在字形上有些相似,但是你猜错了,这是“听”的繁体字。(板书:听)仔细观察,古人在造这个字时,想提醒我们注意什么?

  生:“聽”的左边有个“耳”,古人想提醒我们听的时候要用耳朵仔细听。

  生:“聽”的右下方有个“心”,古人想提醒我们要用心听。

  师:说得真好!只要用心,你也能从美丽的秋天里听出动听的音乐。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秋天去倾听秋的声音吧!(写全课题,齐读)

  巧用繁体字“聽”导入课堂教学,并借助对“听”造字原理的研究,不动声色地告诉学生应该怎样听,为他们学习课文时用心、动情地辨听秋的各种声音作了铺垫,积蓄了情感,达到了“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

  (二)巧用联系(《狼和鹿》教学片断)

  师:(板书:狼)说说你对它的了解。

  生:妈妈给我讲了许多关于狼的故事,我不喜欢狼。因为他会吃人和小动物。

  生:我读过《小红帽》这个故事,知道狼很凶残狡猾。

  师:看来,“狼”好像不受大家的欢迎呀!接下来,我们认识另一位朋友。(板书:鹿)

  生:(十分兴奋)我知道鹿性格温顺,喜欢吃青草和树叶,我用树叶喂过它,它还用舌头舔过我的手呢!

  生:鹿的种类很多,雄鹿的头上有漂亮的角。我还知道梅花鹿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身上有白色的梅花斑点。

  师:现在,我把“狼”和“鹿”这两种动物放在一起,你觉得他们之间可以加个什么字?(师板书:狼?鹿)(学生小手如林)

  生:我加个“吃”,因为狼一见到鹿就会吃它!

  生:我加个“扑”,因为有个成语叫“饿狼扑羊”,我想狼扑鹿也可以!

  生:我加个“咬”,因为狼一见到鹿就会扑上去咬它!

  师:(板书“和”)孩子们,假如老师在它们之间加个“和”。这会引起你的哪些思考?

  生:我想,狼和鹿之间究竟会发生一件什么事呢?是狼吃鹿,还是鹿智斗狼?

  生:我想,狼和鹿之间会发生一个童话故事呢?他们会不会和平相处呢?

  师:咱们班的同学很会思考,那么在狼和鹿究竟会发生一件什么事呢?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凯巴伯森林,阅读这个关于《狼和鹿》的故事。

  这种吊人胃口的渐次呈现课题的方式,极易激发孩子的阅读期待,引发学生的阅读欲望,这种情理之中的预测与情理之外的故事常常会产生的巨大的阅读期待落差,从而为引导学生走进文中探究根源奠定基石。

  五、探究课题,以疑促读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疑者,觉悟之机也” 。开课伊始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质疑,对课文产生悬念,接着,带着满脑子的疑问进入新的教学活动中,这样既可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探究知识的兴趣,又可启迪学生思维。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课文(板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仔细观察这个课题,说说你的发现或问题?

  生:课题中的“精彩”“糟糕”是一对反义词。

  生:“极”和“透”意思相近,都表示程度达到了极点。

  生:课题用了两个引号,说明“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引用课文中的话。

  师:细心的孩子,小小的标点符号都被你发现了。

  生:我预习了课文,知道“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分别是母亲和父亲说的话。

  师:你有自觉预习课文的好习惯!除了发现,大家就没有问题吗?

  生:对于同一首诗,为什么父亲说“糟糕透了”, 母亲说“精彩极了”。

  生:巴迪写的诗真的像母亲说的“精彩极了”呢?还是像父亲说的“糟糕透了”?

  师:你们越来越会提问题了!这节课我们就来认真阅读课文,从字里行间寻找需要的答案。

  课文的标题一般是不用标点,而一旦用上标点就是使这个课题显得很特别,让人有一种阅读期待。在学生对课文有强烈的阅读期待的时候,阅读兴趣就会被激发起来。教师引导学生探究课题,在推敲的过程中,学生了解了课题中词语的意思及引用语,说出了自己的预习理解和疑惑。这样的导入,既了解了学生的预习情况,拓展了思维,又为下一步的教学明确了方向。

  六、转换句式,训练语感

  孩子言语的发展离不开扎实的句式训练,教学时教师要长有一双慧眼,引导孩子在言语转换实践中学习表达,提高了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在审题、品词、句式转换的训练中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丰富多彩和用词的准确性,培养了语感,发展了语言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教学片断

  师:(指课题)如果要让大家知道谁应该感到自豪才对,应该怎么读?

  生:(生重读“我”)

  师:我们要知道该怎样做才对,又该怎样读?

  生:(生重读“自豪”)

  师:孩子们,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因为我为自己有个幸福的家感到自豪,你有什么

  令你自豪的事?

  生:我感到自豪,因为我们家的每个人都很健康。

  生:我感到自豪,因为我字写得特别漂亮。

  生:我感到自豪,因为我能歌善舞

  师:如果将“自豪”换一个意思相近的词语,该怎么读?

  生:我应该感到骄傲才对。

  师:如果将“自豪”换一个意思相反的词语,该怎么读?

  生:我不应该感到自卑才对。

  师:如果我们将课题改成反问句该怎么读?

  生:我难道不应该感到自豪吗?

  生:我怎么能不感到自豪呢?

  师:请大家根据各自对课题的理解再读一次课题,要读出它的意思。(生自读课题)

  师:如果我将“应该”“才对”拿掉,这个题目意思还一样吗?(生静思)

  生:不一样,拿掉的话就是说我一开始就感到自豪,加上“应该”“才对”就说明我

  一开始不自豪,后来才感到自豪。(生各自练习后又一次齐读)

  这是笔者借鉴特级教师薛法根教学《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的导入技巧设计的教学片断。学生在多变的朗读,句式的转换中,自己去揣摩和感受课题的意思和课题的内涵。在审题、品词、句式转换的训练中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丰富多彩和用词的准确性,培养了语感,发展了语言。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教师不知不觉地擦亮了学生思维的火花,润物无声地让学生在“自豪”一词的运用和句式转换中增强了自豪感。

  五、巧读课题,激情激趣

  新课标指出:“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感情的作用。” 实践充分证明朗读是语言学习的重要途径。对于许多情感性较强的课文,它的题目往往具有浓厚的情感色彩,适合用朗读的方法导入。反复地朗读课题,能逐层剥开语言的外衣,进入知、情、意相互交融的境界。以蕴含着文章中心思想和主要内容的课题为研读点,学生把对课题产生的独特理解和感受,用不同的语气、语调表现出来,为整个课堂教学作了情感铺垫。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片断

  师:(板书课题)看了这一课题,你觉得该怎么读?

  生:用气愤的语气读

  师:为什么这么读?

  生:因为圆明园是中国建筑艺术的精华,可却被可恨的英法联军用大火烧得一干二净,

  做为一个中国人,我感到很气愤!(生气愤地读)

  生:我去过圆明园,看着圆明园的废墟,我觉得很悲痛。(生悲痛地读)

  生:我要用深情的语气读,读出我对圆明园的热爱和思念。

  师:是的,每个同学对圆明园的理解不同,读得也不一样。下面根据自己的理解读读

  课题。(生自由读题)

  师:同学们,你们的朗读深深地感染了我,你们还能从课文中找到为什么要这样读的

  根据吗?

  反复诵读课题为学生学习课文打开了一扇“感受”之窗,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深刻理解文本所要表达的内涵,把学生引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中,使感情和朗读融合在一起。

  “起句当如炮竹,骤响易彻。”课堂导入的好坏、巧妙与否直接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一个好的导入,如一块磁石,能一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如投石击水,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又如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课题是窥探课文内容及中心的窗口。窗口虽小,但能以小见大。总之,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课题--这潜在的教学资源,借题导入,增强课堂导入的有效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黄国新·《语文课堂教学导入方法谈》·《广东教育(教研版)》·2007年11期

  【2】冷玉斌·《课题,不可忽视的教学资源》·《小学语文教学》·2003年 12期

  【3】周一贯·《语文教研案例论》·宁波出版社·2004年7月

  【4】沈大安·《小学语文教学案例专题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借言语形式推开“语言秘密”之窗    下一篇:简约而不简单——关于略读课文教学的定位及策略的思考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