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数学论文

数感培养的数学化思考

所属栏目: 数学论文  更新时间:2016-12-07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什么是数感?自从Danzig于1954年正式提出数感(Number sense)这一概念以来,“数感”已成为心理学界和数学教育界广泛探讨的一个前沿课题,国外对数感问题的研究已有几十年的历史。我国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第一次明确地把数感作为数学学习的内容提出来,“数感”这个在西方国家数学教育中并不陌生的词语第一次进入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并成为一个核心概念。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身边充满各种各样的数。学生生活在充斥着数的环境中,就经常要和数打交道。其实,学生中就经常出现这样的话语。如:“今天作业真少,我10分钟就做好了。”,“姚明可真高啊,有2米多吧!”,“一套房子要100多万哪,我家没有这么多的钱。”……象这样有意识地把数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就体现了数感。另外,如果去参加集会,就会对人数产生敏感;走到一个房间,就会对房间的面积产生敏感等等,正是数感的体现。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标准》中指出:“数感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态度与意识。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素养。它是建立明确的数概念和有效地进行计算等数学活动的基础,是将数学与现实问题建立联系的桥梁。”我想通俗一点说,就是指对数的感觉、感受、感情,对日常生活中的数以及数的运算有敏锐的感受力。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刻画客观事物,善于捕捉事物中蕴含的数学特征。它可以帮助学生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有效的策略。

  一、基于情景的数感培养1、感受大小能把数的概念与它们所表示的实际含义建立起联系,是理解数的标志,也是建立数感的表现。因此在“数的认识”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数学素材,努力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并向儿童展示数的概念的现实来源和实际应用,创设有助于儿童理解数学的教学情境,以帮助学生把握数概念的实质,真正理解数的意义,建立良好的数感。如在认识10以内数的时候,通过观察实物、图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和老师同样多的数量,可以用不同的学具来摆表示这个数,可以用手指表示,可以用数字卡片表示,使物与数一一对应。甚至将学生带出教室,数一数教室门前有几棵树,有几盆花,使学生对10以内的数与身边实物的数量结合起来,对数形成一个鲜明的表象。然后认读数字,要求学生用小棒表示出老师说的数,想想还能不能用其他方式表示?通过以上丰富的观察、操作活动让学生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数,认识10以内的数,从抽象的数中再回到实践中去,通过摆学具进一步体会数的含义,使学生逐步形成数的概念,诱发数感。

  又如:认识了100以内的数,让学生去寻找生活中的两位数,学生必须留意并细心观察、记录在校内、校外的事物的数量才能完成这一任务。学生发现的结果是令人惊喜的,如:家的门牌号码是25号;从家里走到学校要花15分钟;今天是11日,昨天是10日,明天是12日;今天的气温是16~26摄氏度;玩具步枪型号是WT60;手机号码有11个数字等,数既可以表示一个数量,也表示一个序数,还可以表示一个范围和编号。学生对数的理解大大丰富了,学会了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这样既能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用数可以简单明了地表示许多现象,又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这也是建立数感的具体表现。当学生开始会用数学的眼光量化看世界时,应该说他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数感了。

  2、借助情景感悟数的相对大小关系《标准》中指出:对具体数量的感知与体验是学生建立数感的基础,教师组织估数活动,使学生观察、体会数的情境,结合现实素材感受数的意义,对数量作出较准确的判断,能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数感。

  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数出100颗豆子时,有的2颗2颗数;有的5颗5颗数;有的10颗一堆,分了10堆;有的50颗一堆,分了2堆。数出100颗以后,再根据100颗豆子的多少,比较剩下的豆子,估计自己带了多少的豆子。学生在估算时,大多数都把所有的豆子分一分,看看能大约分成几个100颗这样的一份,用这种方法估算到底总数是多少。当学生把一份的数量与大数进行比较时,观察并感受到大数相当于小数的几倍,体会了大数的多少。学生在此过程中多种感官协同活动,促进知识的内化,具体地感知了数量的多少,体会到数的大小、多少不同,能够以小数感知大数,从而作出对数量的判断,训练了学生的数感,使数感得到进一步发展。

  二、基于活动的数感培养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学会倾听,同学之间互相启发、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从他人对某些数量的描述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信息,使学生在交流时,拓展思维,丰富自己对数的认识,体会数学的价值,从而能促进数感的形成。

  在猜数游戏中培养数感无论是游戏活动还是实践活动都是很受学生欢迎的学习形式,所以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数感,更能寓教于乐。如进行猜数游戏,让学生猜测一台彩色电视机的价格。生1:彩电价格3000元。生2:高了。生1:2500元。生2:高了。生1:2000元。生2:低了。生1:2200元。生2:低了。生1:2300元。生2:高了。生1:2250元。生2:低了。生1:2280元。生2:对了。这样的猜数游戏,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来把握数的大小并进行比较,渗透了用“区间套”逐渐逼近的思想。使学生在体会数的大小同时,还能学到一种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经常进行这样的游戏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良好数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另外,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和意义,确立应用数学的信心,也是形成良好数感的重要条件。所以,教师就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分析、理解生活问题,通过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数感的体验。其中调查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如:在保护环境的宣传中,让学生估计自己班所有学生的家庭一个月共丢弃多少个塑料袋,并用调查结果来验证估计。学生在活动中,先调查若干家庭,再推算出全班所有家庭的数量,并推广到全校家庭乃至全国。通过调查活动,不仅使学生意识到一些不经意的行为对环境造成的危害,认识到人人都要参与环境保护。更使学生经历了一次又一次数据的处理和理解过程,从中强化了数感。

  数花生教师事前准备好一袋100颗的花生让学生看,猜约有多少颗?学生的答案不一,相差很大,体现了学生对数量的原有感知水平。教师用手抓一把,让学生再猜约有几颗,数了以后证实是9颗,再抓一把,再猜:可能有二十多颗吗?可能只有4、5颗吗?让学生明确:两把差不多,数量不可能相差太远,估数要有一个范围。数了证实是11颗,比较两次的花生,第二次抓的个小一些,所以数量多一些。这样抓了几次后知道一把大约是抓10颗花生左右。学生通过估计抓一把大约有多少,先获得一个直观感觉,再通过均匀的抓几次,估一估,数一数,逐步建立一个较稳定的“一把大约抓多少”的直观感觉。这时让学生再重估这袋花生的颗数,在原来估数的基础上进行调整,使对数量的感知水平提高。从剩下的花生里继续抓,抓了10把刚好抓完,得到结论:这袋花生大约是100颗左右。最后让学生亲自数一数,来验证估计的数和实际的数相差多少,体会估数的方法。通过这样的感知与体验过程,学生不仅可以借助“一把花生大约有多少”的标准估计出一袋花生的数量,还可以借助其他中间量去估计,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数感。接下来让学生讨论“怎样知道自己带了多少瓜子,怎样能数出100颗”,学生的策略就是丰富而又多样的三、基于推理的数感培养以已知量为参照物,估计其他量如,在认识大数目时,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现实背景,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受到感染和体验。让学生说出见到的比较大的数的情境,估计一个操场大约有多少人,一个剧院大约容纳多少人。看一段足球赛的录象,感受一个体育场有几万人,一万人大约有多少?如果一个班有50个人,30个班是一所学校,一万人是多少个班?是多少所学校?这样一些具体的,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活动,可以使学生对数,特别是较大的数形成一个鲜明的表象,并且再遇到相似的情境时,在头脑中会有一个具体的参照物。特别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始致终都能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真正让学生在生活中形成数感通过部分估计整体比如,我们要计算一张报纸上面一共有多少个字,我们可以先选择一小部分去数,再看整张报纸有几个这样的部分,就可以得出总共的数量,以部分估计出整体。

  四、基于想象的数感培养数学课中是培养数感的好机会,课余的问题解决更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作用。如:教师习惯于把全对的和要订正的作业本分两叠摆放,每次发本子时,总要学生说说看到这两叠本子,你想到什么?学生就自然地通过比较两叠本子的多少,发现什么的本子比什么的本子多得多或多一些,然后根据全班有32人的条件,推测全对的有几人,要订正的有几人。又如:午饭后学生喜欢看看课外书,我告诉同学班里一共有62本书,如果每人拿了一本书看,还剩几本书?还剩30本书。对这个答案你能想到什么?剩下的书还够每人一本吗?差了多少本?

  只要教师能抓住日常学习中的一切契机,从中渗透、强化对数感的培养,学生习惯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在这细水长流的训练中,数感自然就会慢慢地建立、加强起来了。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浅谈数学语言在课堂中的重要性    下一篇:运用多媒体教学优化小学数学课堂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