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读写结合,为习作搭桥铺路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6-12-1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内容摘要: 阅读与习作是语文教学的两个重要内容,二者之间可谓“唇齿相依”、不可分割。没有阅读,习作就如无源之水,终将枯竭;离开习作,阅读就好比没有航标的航船,做毫无意义的航行。如果我们能把阅读教学与习作练笔巧妙结合起来,就会相得益彰,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读写  习作  搭桥  铺路

  阅读与习作是语文教学的两个重要内容,二者之间可谓“唇齿相依”、不可分割。没有阅读,习作就如无源之水,终将枯竭;离开习作,阅读就好比没有航标的航船,做毫无意义的航行。如果我们能把阅读教学与习作练笔巧妙结合起来,就会相得益彰,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那么,如何把阅读教学与习作练笔有机结合呢,我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体会:

  1、用好语文教材中的课文,“读”中学“写”,“写”中促“读”

  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有的是名家名篇,有的是学生的优秀作文,从内容、语言到表达形式都为学生学习习作提供了很好的范例。教学时,我注重在“读”中学“写”,指导学生把从阅读中习得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表达中去;在“写”中促“读”,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阅读,以读助写,促成读写一体,以此来指导学生的习作,大面积提高作文教学效率。

  2、从语文教材的课文中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课文,主题虽然集中,但因题材和体裁不同,写作方法也各有特色。从课文里获取写作方法,再运用到实际习作中去,是培养学生习作能力的一条不可忽视的途径。教学时,我注意根据单元目标的要求,精心备课,细细琢磨,让学生切身感受作者的写作方法,从学习和借鉴中不断提高习作质量。

  如:在学习《人物描写一组》课文时,我让学生反复感悟课文是怎样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及心理活动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学生学了之后,写出了一篇篇描写自己身边的熟悉的人的习作:《校园的守护神——门卫爷爷》、《我的XXX》,还模仿课文《刷子李》写出了《绘画张》、《象棋王》等。习作里的各种人物在学生的笔下被刻画得栩栩如生,性格特点也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又如:《窃读记》一文中的插叙手法别具一格。我就创设条件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并要求在本组的习作中尝试运用这种手法,结果学生的习作令我叹为观止,不仅内容变丰富厚实了,外在形式也显得活泼灵动、富于变化。

  3、从教材的课文中借鉴开头的方法

  上完一组课文复习时,我往往让学生反复阅读课文的开头,以此体会开篇的写法,并让他们试着谈谈这样开头的好处,在寻找、阅读、思考的过程中,把各种类型课文的开头方法总结出来。比如《刷子李》——开门见山法:《穷人》——环境渲染法;《藏戏》——排比反问法;《少年闰土》——写景烘托法,此外还总结了用诗词、俗语、名人名言、故事等开头。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在习作中能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恰到好处的开头,往往能引人入胜,先声夺人,给人一种清亮的感受。

  4、用好教材中的空白,“读”中练“写”

  部分课文在叙述过程中,基于主题和表达的需要,省略了某些内容。在教学时,为能帮助学生更深入地走进文本,感悟人物形象,我就引导他们对文本中没有直接表达出来的部分展开合理的想象,进行解释、补充和说明。这样的小练笔学生愿意写,因为有课文内容作拐棍,学生不恐惧。这种练习形式,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感悟,而且由于简短易写,加上教师指导及时,更有利于学生写出有生活、有感悟、有个性的片段或句子。

  教学中,我是从以下两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小练笔的:

  (1)变省略号为文字描述

  教材所选的课文中常常出现一些省略号,我从不让学生轻易放过,因为这些看似“无内容”的空白之处,实际上存在着极其丰富的内容。如《穷人》一文中,出现了许多表示各种作用的省略号,在教学桑娜抱回两个孩子后复杂矛盾的心理活动时,我就紧抓省略号,引导学生想象桑娜此时此刻的心理具体是怎样的。学生积极开动脑筋,想象大胆而丰富,很好地诠释了桑娜当时的心理活动。

  学生1:桑娜会想:“我们抚养5个孩子已经够艰辛了,现在又多了两个孩子,这不是雪上加霜吗?”

  学生2: 桑娜会想:“我可怎么对他说呀?他会答应吗?”

  学生3:桑娜会想:“明明知道丈夫承担不了,为什么还要抱他们过来呢?今后的日子可怎么过呀?这7个孩子能养得活吗?”

  学生4:桑娜会想:“谁让我这么做了!既然已经抱来了,就由他打吧!自己受点皮肉苦不算什么,只要这两个孩子有了着落,我挨顿打也值得了,我也心甘情愿了。”

  ……

  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艺术的再创造,用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心理,把这些空白处合理、恰当、具体地填补出不同内容来,揭示这些空白的蕴含,就会发掘出文章的艺术美和人物的内在美。学生在想象补白的过程中,求异思维得到训练,思想感情得到陶冶,既体会出作者描写这些心理活动的精妙之处,又理解了省略号“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作用。

  (2)变课文插图为文字描述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插图是展示学生独特感受的重要平台,是深化学生与课文对话的有效载体。插图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也能陶冶学生的心灵情趣。小学课文插图精美,生动有趣,便于进行启发式教学。在教学中,如能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启发学生绘声绘色地叙事、栩栩如生地状景、神形兼备地写人、身临其境地谈感受,潜移默化中就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在教学《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一文时,我让学生看文中的插图,简单告诉学生这就是2002年10月19日,全长1338米的风火山隧道胜利贯通时的场景。然后再让他们仔细观察这幅图,试着为这幅图写一写解说词。

  一学生写道:2002年10月19日,全长1338米的世界第一高隧——风火山隧道终于胜利贯通了!随着喜悦的气氛和高兴万分的表情,迎着工地上的彩旗,工人们大声欢呼:风火山隧道胜利贯通了!风火山隧道胜利贯通了!想想修路时,青年突击队队员(筑路大军)冒着生命危险,克服重重困难,终于战胜了风火山-------这只巨大的拦路虎。所有的工人脸上都洋溢着激动的笑容。通过这种方法的训练,学生的学习既不拘泥于课文,又补充了画面上的必要情节,丰富了画面外的内容,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培养。

  5、用好语文教材中的拓展延伸,“读”中引“写”

  拓展延伸是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突破“文本”的限制,对文本进行有效的拓展与超越。拓展延伸既是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衔接点,也是文本理解向习作练笔过渡的有效落脚点。教学《老人与海鸥》一文时,课文的结尾给人留下非常大的想象空间。当我们把老人的遗像拿走时,海鸥们会是什么表现呢?这是个极好的练笔机会,学生对此也很感兴趣,于是,我将文本进行延伸,以“当我们拿走老人的遗像”为切入点,让孩子发挥想象练习续写故事。

  一个孩子这样写道:“越过树林,翻越假山,海鸥们紧紧地追随着我们,追随着老人的遗像,不离不弃。游客们兴高采烈地用相机拍摄着海鸥在夕阳下的洁白的剪影。海鸥们静得出奇,如果不是翅膀扇动的声音,谁也想象不出这是几十只正在飞行的海鸥——我不知道它们是否懂得悲伤,懂得死亡。但它们一定明白,再也没有人那样真诚、那样毫无保留地爱它们了,没有人风雨无阻地喂它们饼干了,也没有人欣慰地看它们嬉闹了。因为,老人去世了。离翠湖越来越远了,我们上了车,朝殡仪馆驶去。海鸥们精疲力尽,再也追不上了,它们也早该回滇池了。我们坐在车上,很愧疚,但更多的是无奈。远处的天空,划过海鸥如泣如诉的哀鸣。” 看来,开放而有弹性的拓展延伸能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中心,让教学达到一种“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的美妙境界。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把读和写紧密相结合,持之以恒,就能使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较快地提高口头表达以及书面表达的能力,就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使学生学习语文兴趣高,乐于学,情感语感能力得到提高。愿我们的教师在教学中都能做到读写结合,为习作搭好桥铺好路。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作文起步教学的反思    下一篇:语文学习应重视背诵、积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