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阅读教学中朗读方法的指导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7-03-18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来凤县实验小学 李士方关于阅读教学,《语文课程标准》作了这样的阐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这一段话,我的理解是,阅读是通过对文本的“读”,才使读者与作者之间达到平等的对话和直接的交流。要从文本中提取信息,吸收知识,必须得“读”;要从文本中获得美感,净化心灵,也必须得“读”。舍弃了“读”,阅读都会落空。怎样在教学中坚持“以读为本”的理念,引导学生充分有效地读书呢?我认为,首先要教给学生最常用的阅读方法。如朗读法、默读法、精读法、略读法、速读法等。这些方法的掌握将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在这里,主要谈谈关于朗读方法的指导。

  范读,用真情感染学生要使学生有感悟,有体验,教师首先要有感悟,有体验;要使学生被感动,教师首先要被感动。只有当教师热情投入、真情流露、热情洋溢、激情四射的时候,才能以情悟情、以神会神,学生才能受到真正的熏陶和感染。

  有一次,我到二年级一个班代课,该班已经完成了课文《可贵的沉默》的教学。上课时,我让几个学生分别读一段课文,我听后都不是很满意。觉得这些学生在读的时候,都是在唱读,没有体会到作者的心情,根本谈不上是有感情地朗读。于是,我灵机一动,说:“我想向你们班读书读得最好的同学挑战,不知是否可以?”当然,学生们很高兴地答应了。双方选定内容后,用了两分钟各自练习。

  比赛开始,被选作代表的学生认真地读完了该读的内容,班上一片寂静,其中有个别学生对着我笑,好像在说,怎么样?你能赢吗?我拿出课本认真地读了起来:“啊,我真快活!这一片沉默给了我多大的享受啊!在沉默中,这些小家伙终于懂得要回报父母对自己的爱了。”话音刚停,就赢得一片掌声。有个学生站起来问道:“老师,你怎么读得这么好呀?”我回答道:“因为我体会到了作者的心情,我动了真情呀。不信,你试试!”这时再看学生们读书的神态,就与先前大不一样了:有的睁大着双眼,有的微晃着脑袋,那神情可真专注!

  1朗读,不是一种简简单单的见字发声的过程,而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是一种需要调动声音、情感和众多技巧的艺术性的创造活动。在引导学生朗读时,教师的范读、带读、引读,都具有非常直观的指导作用。

  情境,用参与调动学生情境渲染,对学生的朗读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为人的情感体验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如果教师善于创设情境,就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能有效地促使学生带有感情地朗读。

  利用多媒体辅助作用,渲染情境。多媒体以它独特的音效、生动的画面、具体的图像深受学生的亲昵。借助多媒体课件课件,可使各种感官沉浸在课文中,有利于将语言材料变成形象感知的事物,从而获得丰富、生动、独特的感受,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作好铺垫。

  在执教《十里长街送总理》课文时,先引导学生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思想。当学生的理解有了一定的基础后,教师预设了一个教学环节:用课件再现当年长安街上人们送别的画面。听着悲凉的音乐和教师悲伤的声音,学生仿佛置身在长安街上,和人们一道在为自己敬爱的总理送行。不知不觉中,学生敬仰总理、爱戴总理、怀念总理的思想感情便油然而生。学生一旦有了这样的感情基础,何愁不能进行感情朗读呢?

  另外,课文中的插图对学生的朗读也有一定的辅助作用,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一教学资源。在图画面前,学生看得清楚,感受得真切,容易进入情境。

  用模拟剧情,编演课本剧的形式,渲染情境。朗读的基础是理解。让学生编演课本剧,不仅能把教材内容形成意象,同时还能很快地对课文内容进行理解,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在执教《陶罐和铁罐》课文时,教师安排了让学生“模拟剧情,编演课本剧”的一个环节。上课时发现:学生在编演的过程中,把自己当成了有生命的“陶罐”和“铁罐”,他们不仅仅只是在再现课文中的情境,而且是在进行着心灵的对话:“傲慢”和“谦虚”并存,“惊喜”和“赞美”同在。学生们的对话是那样地投入,那样地深情。此时,根本就不需要教师再去讲应该怎样读了。

  通过编、演课本剧,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知不觉中受到了熏陶、感染,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多种能力,作为教者,又何乐而不为呢?

  品读,用引导感悟学生品读感悟,就是让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分析和理解,从而明确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 ,使读者和作者之间产生情感共鸣。

  在执教《十里长街送总理》课文时,因为学生不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因此,在体会作者的情感时,很自然的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即使有的学生理解到一些情感,那也只是停留在表面,无法真正走进文本之中和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这时,教师可用“品读感悟法”来引导学生抓住文章中重点语句去体会人们对总理的无限爱戴之情。

  例句: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

  教师:你怎样理解句中的“焦急而又耐心”?

  学生一:“焦急”和“耐心”看起来是一对反义词,是互相矛盾的。但假如文中只用“焦急”或者“耐心”的话,都无法准确地表达老奶奶此时的心情。

  学生二:是的,我也同意这个同学的观点。从句中的“满头银发”不难看出老奶奶的年纪很大了,从她“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中的“拄”和“靠”知道老奶奶实在是站不起了,感觉她似乎就要倒下了,所以她等得好“焦急”;可她又是那么迫切地想最后再看一眼自己敬爱的总理,因此还是那样“耐心”地等待着。

  教师:大家真会理解!有谁能试着把老奶奶当时这样一种心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呢?

  学生们开始自由朗读。朗读非常认真,非常投入,他们要把所感受到的心灵的感动诉诸于自己稚嫩的声音,那时而睁大眼睛,时而紧蹙眉头,时而又伤心的表情令人感动!

  语文不是无情物,字词句读都是诗。作者的情感表达常常隐藏于文字深处。因此,语文教学要想让学生真情流淌,就必须牢牢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关键句,读懂、读通、读深,让学生在品读中感悟。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如何组织小组进行有效讨论    下一篇:浅谈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导学设计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