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其他论文

高中新课程改革工作中的几个误区

所属栏目: 其他论文  更新时间:2017-06-27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英山县雷店高中  方勇

  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就是大量让学生自学

  普通高中新课改对新时代高中生培养目标和任务之一就是要求高中生具有适应学习化社会需要的文化科学知识,形成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具有科学精神,形成科学态度,学会科学方法,能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学习,解决问题,进一步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逐步形成适应学习化社会需要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

  许多老师就误认为,实行新课改,就是要大胆地大量地让学生自学,这种做法是不正确的。虽然新课改要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思考探究的作用,但学生必竟是受教育者,正确学习的方法、读书的主体地位仍需要指导。因此,教师一定要充分发挥好各自的指导和引导作用,让学生在正确的学习道路上自主学习,教师还要及时发现学生的困难和不足,给予帮助和指正,对学生提出的疑问及时有效地给予解答。新课改对教师的要求明显提高了,它要求教师在更高的水平上,更科学更艺术地发挥自己的作用;若处理不当,就会既浪费学生的时间,又荒费学生的学业。

  二、课堂气氛活跃就是新课改课堂特征

  《课程改革纲领》明确指出:“改革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一些老师认为,既然要大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就要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在课堂上大量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互动为主,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各种各样的互动又丰富了课堂内容,活跃了课堂气氛,这不就是新课改的课堂特征吗?

  这些老师的想法和做法固然有一定道理,但凡事不能做过头。新课改固然要改变过去应试教育下沉闷的课堂气氛,但也不是要让课堂变得越花巧越好、越热闹越好。新课改课堂仍然是知识的学习和传播主阵地,仍要遵循知识学习和传播的客观规律,该安静时要安静,该互动时才互动,况且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方法和习惯,有的喜欢静,有的善于独立思考,有的虽然寡言少语但思维活跃,因此一味追求热闹肯定会对部分学生有负面影响,也不符合新课改的真实要求。

  三、研究性学习就是学科研究性学习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课改的特色之一,是高中新课程八个学习领域之一,可见综合实践活动课在新课改中的地位非同一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实践学习、探究学习、体验学习等开放性学习方式,让学生在生活和实践中获得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养成探索自然、亲近社会、发展自我的个性倾向和初步能力,培养科学精神、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良好的个性品质。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目标包括:1、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2、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4、学会分享与合作;5、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6、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研究性学习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三大内容之一,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的研究范围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我。学习类型分为课题研究类活动和项目设计类活动。显然,这跟学科知识性研究有明显的区别,在实际教学中,不少学校或教师由于学校条件限制或是其它原因,简单地将研究性学习理解并实践为学科知识研究性学习,这是不恰当的。

  四、新课程教学内容多、时间紧,以完成教学任务为主

  几乎所有教师都认为新课程教学内容太多,而课时明显不足。在处理这一矛盾时,也都认为还是以完成教学任务为主吧,学生学得好不好那是学生的事,但教学任务未完成百分之百是老师的责任。于是,在课堂上拖着学生跟时间赛跑,老师学生都疲惫,学生自主学习、探索的时间得不到保障,整个教学仍是穿新鞋走老路。

  发生这样的事是教师对新课改的本质把握不准、研究不深的表现。新课程许多内容学生完全可以课外自学或是合作探究完成,只需教师给出一些典型性的问题并抽样检查,重点解析即可达到目的。宝贵的课堂时间,教师可精选那些非常重要、或是学生自学有困难的内容来教学,同时一定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探索、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千万不能仍象过去那样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教学生学、教师在黑板上抄学生在下面抄一统天下的单一方式,要为学生创造“在做中学”、“在尝试中学”、“在体验中学”等多种学习方式的机会。

  教师要少讲,学生要多学。一方面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关注的重点不再是自己讲得怎样,而是学生学得怎样。教师讲多少、怎样讲、什么时候讲完全取决于学生的需求,即“因学定讲”。其次,讲授只是帮助学生有效学习的手段之一,但不是全部。创设情境,启发引导,引起研究,组织研讨,恰当地运用电教手段,提供信息,激发竞争等等,都具有同等的重要性。教师教学技能怎样组合,也完全取决于学生的需要,即“因学定教”,没有固定的模式。第三,评价一堂好课的标准不再是教师讲得怎样,也不是教师运用了哪些先进的教育技术,而是学生学得怎样,是不是达到了“多学”的目的。这里的“多学”不仅是获得知识多,而且包括得到的锻炼多、体验多,学习的质量高,每个学生的学习效益好,即“以学评教”。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构建魅力课堂之我见    下一篇:也谈教师的课堂评价
推荐资讯